低碳經濟下紡織業轉型路徑思考

時間:2022-04-04 03:11:03

導語:低碳經濟下紡織業轉型路徑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碳經濟下紡織業轉型路徑思考

一、引言

廣東省從2007年起就逐步推行發展轉型和產業升級,與全球倡導的低碳經濟的理念是相一致的。此后,眾多學者對廣東省轉型升級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研究,如羅必良(2007)[8]、王月琴和張鵬等(2009)[9]、朱衛平和陳林(2011)[10]等。紡織業作為廣東的優勢傳統產業,在廣東的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劉森(2008)分析了廣東省紡織業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創新的模式[11];毛蘊詩,熊煉(2011)通過對紡織企業廣州互太和臺灣紡織業低碳運作的調研和分析,認為圍繞價值鏈進行低碳運作,實現成本降低可以達到附加值提升的效果[12]。已有的諸多研究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關于在低碳經濟下,廣東省紡織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問題研究不夠深入。本文擬從廣東省紡織業的碳排放量和所處產業生命周期階段來論述其轉型的路徑。

二、低碳經濟下廣東省紡織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對人類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特征的低碳經濟受到了廣泛關注。

(一)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10年前,以綠色能源為主的低碳經濟發展還不為人們看好,被認為成本過高,技術不成熟,難以迅速開展,而且全球對石油依賴日深。但是油價持續走高,應對氣候變化呼聲漸多,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成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催化劑。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召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模式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倡導低碳消費也已成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為了占領世界產業發展趨勢的制高點,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把發展低碳經濟,把發展新能源、新的汽車動力、清潔能源、生物產業等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奧巴馬在2008年上任之后就在美國國內積極推動氣候立法,令眾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安全法案》(ACES)。歐盟在2013年前投資1050億歐元,用于環保項目和相關就業,支持歐盟區的綠色產業,保持其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英國在2009年7月公布的低碳轉型規劃中,明確提出企業要最大限度地抓住低碳經濟這一發展機遇,在經濟轉型中確保總體經濟資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日本則制定了“最優生產、最優消費、最少廢棄”的經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新成長動力產業。韓國知經部也在2011年推出了577戰略和綠色成長計劃。因此,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低碳經濟是廣東省的必然選擇

低碳經濟是一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的綠色經濟。廣東省作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我國的制造業大省,廣東省的GDP總量連續24年位居全國首位,2011年廣東省GDP總量是5.321萬億元,占了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3%。但是,高速增長的制造業背后,是大量的能源消耗。2011年廣東省能耗總量達到2.41億噸標準煤,原油占到全國消費總量的33.98%,如圖1所示。但是,廣東省本身能源匱乏,對外依存度十分高。2011年廣東省能源生產量僅僅為4846.76萬噸標準煤,剩余的能源缺口即約9成的一次性能源需要外部供應,電力長期依靠西電東送和長江三峽水電站供應,100%的煤炭和86%的成品油也多是從省外調入或者直接從國外進口。這對廣東省未來經濟發展來說,是一個相當嚴峻的問題。此外,雖然廣東省每萬元GDP僅消耗0.79噸標準煤,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5%,為全國最低水平的省份。但是,由于我國單位GDP能耗遠超英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甚至超過了印度這類發展中國家,所以,廣東省能源效率依舊不高。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的能源效率分別是我國的2.5倍、4.9倍、8.7倍。因此,廣東省的能源效率遠不及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要發圖22002年-2012年廣東省紡織業的總產值和銷售額(億元)展低碳經濟,解決能耗總量、能耗效率問題是重點之一。因此,廣東省必須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不僅有助于解決能源匱乏的問題,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鞏固能源安全,還能夠減少碳排放量,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發展低碳經濟還能夠推動產業創新和科技進步。

三、廣東省紡織業的發展概況

作為廣東省的優勢傳統產業之一,紡織業在廣東省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市場占有率上,相對于國內或國際其他區域的紡織業,廣東省紡織業都有著絕對優勢。但是,廣東省紡織業也面臨著碳排放量大和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衰退期等一系列問題。

(一)廣東省紡織業的優勢

1.規模不斷擴大,集群優勢明顯紡織業是廣東省的九大優勢傳統產業之一。近10年來,廣東省紡織業的企業數、總產值、銷售額、利潤和就業人數等都不斷提高,特別是在2010年達到最高峰。2010年廣東省紡織業的總產值和銷售額是2006年的2倍多,分別達到了2325.59億元和2226.6億元,如圖2所示。2010年全國紡織業總產值增長率24.1%,廣東省紡織業總產值增長率36.46%,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國內的其他紡織業大省,如山東(18.48%)和浙江(18.82%),見表1所示。另外,廣東省有著雄厚的紡織產業基礎,也有著產業集群的優勢,擁有國家級即南海區西樵鎮紡織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這條黃金走廊上,已基本形成了一個在中國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先進、配套最完善的紡織服裝生產加工基地。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在企業鏈上的完整程度方面已經日臻完善,在對外輻射方面,如營銷渠道、市場占有率等,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廣州市作為我國重要的輕紡工業城市和南派服裝的代表,與上海、寧波、大連并稱“中國四大服裝名城”。廣州流花地區服裝市場、虎門服裝市場早已2.國際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2005年以來廣東紡織品服裝出口結構不斷優化,大力開拓拉美、中東和非洲等新興出口市場,在保持出口額年均增長超過30%的同時,實現了出口貿易方式由加工貿易向一般貿易為主的轉變。廣東紡織服裝出口從1995年起連續9年高居全國榜首,每年的生產貿易出口均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長。雖然2009年和2010年廣東省紡織業總產值比浙江和山東低,但其出口額卻遠遠高于浙江和山東,如上表1所示。另外,全球紡織品和服裝貿易日新月異,貿易額在不斷增加。隨著各國取消進口紡織品和服裝的配額,世界紡織品和服裝的貿易進入后配額時代。廣東省紡織業是典型的外向型加工工業。長期以來,歐美市場一直是廣東省紡織品服裝出口的重要市場,配額的取消使廣東省在紡織品生產上的成本優勢充分發揮,大大擴大了出口貿易市場空間。如表2所示,就服裝市場而言,2008年中國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最高,達到了18.13%,而廣東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是4.97%。

(二)廣東省紡織業的劣勢

1.碳排放強度高利用廣東省紡織業2007-2011年的總產值和能源消耗總量可以計算出其能源消耗強度,分別是0.49、0.46、0.42、0.37和0.36噸標準煤/萬元。通過二氧化碳的碳排放系數(噸/噸標準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推薦值為0.67),即可計算出廣東省紡織業的碳排放強度。同時,為了進行比較,本文也計算出廣東省其他行業的碳排放強度。通過圖3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廣東省紡織業的碳排放強度雖然在下降,但是其數值仍然高于煙草加工業、食品制造業和飲料制造業。所以,廣東省紡織業是個高碳產業,對環境的污染比較嚴重,必須進行轉型升級。2.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判斷產業生命周期階段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三種:分別是擬合曲線分析法、計算判斷法和經驗對比法,其中擬合曲線分析法中主要包括龔柏茲曲線擬合法和皮爾曲線擬合法。

四、促進廣東省紡織業轉型升級的路徑

廣東省紡織業要實現由高碳行業向低碳行業的轉型,必須依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帶動,加強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對紡織業的滲透和耦合。同時,廣東省紡織業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必須同步推進廣東省紡織業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提升。

(一)加強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與紡織業的耦合發展

耦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或運動形式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現象。電子信息產業與紡織業的耦合發展,是廣東省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提高國際競爭力,實現紡織業經濟轉型的最佳路徑。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與紡織業之間的關系并非此消彼長的相對關系,而是一種互相促進、相互發展的良性耦合發展關系,兩者的耦合關聯度為0.999。但是,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與紡織業的耦合協調度只有0.5998(本文作者參考熊勇清,李世才在《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耦合發展研究》一文中的方法,計算得到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與紡織業的耦合關聯度和耦合協調度),屬于勉強耦合階段,即廣東省的電子信息產業與傳統紡織產業的耦合關系正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其技術、產品、政策配套還未成熟完善,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對紡織業的技術滲透以及改造還處于萌芽階段。因此,要加強電子信息產業對廣東省紡織業的滲透、耦合和改造,必須構建更多的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對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與紡織業的耦合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廣東佛山的西樵紡織南方技術中心就屬于全國第一家社會性、公開化的產品研發服務機構,該中心與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西安工程大學等10多家紡織專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密切合作,開展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攻關,加強電子信息產業與紡織業的耦合效應。因此,需要構建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與紡織業的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廣東省政府應該積極搭建促進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紡織業耦合發展的公共平臺。同時,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力發展,紡織企業技術需求越來越復雜多樣化、相互交叉,政府應鼓勵采取多種模式,在紡織產業集群內建立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強化信息服務、產品開發、設計示范、培訓服務等功能,搭建兩者關鍵共性技術和行業技術支撐平臺,對一些關鍵技術、共性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在短期內實現技術瓶頸的突破。

(二)同步推進廣東省紡織業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提升

目前,廣東省紡織業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必須采取相關措施延伸其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1.延伸廣東省紡織業的產業鏈。提升廣東省紡織產品的高端化和競爭力,實現產業鏈縱向到底、橫向到邊。首先,以綠色生產為理念,在節能降耗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延伸從棉花種植到紡紗、印染、紡織制品等下游產業鏈,把廣東省的紡織業做強做優,促進廣東省低碳經濟產業發展。其次,把先進技術、適用技術和信息技術運用到廣東省紡織業各環節,加強服裝設計制造、品牌策劃等各個環節,加快產品研發、工藝技術、管理營銷、產業布局等方面的提升,延伸上游產業鏈。最后,對上游企業與下游產業進行整合,構建一體化的研發、生產體系,形成對終端市場的快速反應機制,帶動差別化、功能化新產品的研制,促進產業技術進步和產品結構調整。2.提升廣東省紡織業的價值鏈。廣東省紡織業的R&D投入過低,尤其是紡織服裝行業,其研發投入與銷售收入形成巨大反差,這也是導致產品附加值長期在低端徘徊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須鼓勵紡織企業加大技術投入,鼓勵企業開發紡織新材料和先進加工技術,改造傳統紡織工藝,加強生態紡織品和功能性紡織品的研發和生產,推行環保、節能的印染清潔生產技術,提高廣東省紡織品的附加值。同時,也要改造現有車間,增加新項目,淘汰陳舊落后的印染設備,如減少染色生產線,增加印花生產線,引進高檔噴氣織機等,既可以減少污染排放,也可以提高紡織品的附加值。

作者:張倩男工作單位:廣東商學院經濟貿易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