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低碳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
時間:2022-03-13 09:53:50
導語:漢中低碳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漢中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和面臨的約束,提出了新常態下漢中產業結構循環發展與升級優化的相關建議:堅持綠色發展,加快推進生態農業;突出創新驅動,提升二產核心競爭力;依托優勢資源,大力發展低碳服務業。
【關鍵詞】新常態;低碳經濟;產業結構
哥本哈根會議引起了全球對氣溫升高和環保的關注,中國政府在會議上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提出經濟要適應“新常態”,要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十二五”以來,漢中緊緊圍繞低碳經濟發展思路,秉承“生態立市、循環發展”的理念,提出“工業強市,文化名市、生態宜居城市”的三市建設目標。
一、漢中低碳經濟現狀分析
1、資源和生態環境現狀
漢中位于陜西省西南部,總人口384萬,面積2.72萬平方公里,以山地為主,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4.3℃,年均降水800-1200ml。生物資源豐富,被譽為“地球同一緯度生態環境最好的區域”,形成了植物南北共生的特點和生物種群的多樣性,野生動物280多種,有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等42種被列為國家和省級保護的珍稀動物。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51.2%,植被覆蓋率56%,活立木蓄積量8781萬立方米,可利用草場500萬畝,有藥用植物1300多種。礦產資源富集,已發現的90種礦產潛在經濟價值約1568億元。水能資源豐富,有嘉陵江和漢江兩大水系,水能資源蘊藏量260萬千瓦,是西北地區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2、產業結構現狀
(1)三次產業間的結構分析。2005年—2014年間,漢中市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從總量看,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991.05億元,是2005年的4.6倍;從速度看,十年間保持較快發展,年均增速13.4%;從人均看,2014年,人均生產總值28908元,是2005年的4.6倍。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速、占比均呈下降趨勢,第二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保持較快的增速;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增速、占比在一定區間內波動。從結構看,受歷史政策和國家產業布局的影響,形成“二三一”的產業結構,第二產業始終占據突出地位,成為推動漢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根據漢中市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2013年間,從業人員占比第一產業下降1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分別上升1.6個、8.8個百分點,形成“一三二”的三次產業勞動力結構。這種勞動力轉移形式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由第一次產業向第二次產業移動;隨著經濟更進一步發展,勞動力向第三產業移動。(2)三次產業內部結構現狀分析。漢中擁有優越的農業發展條件,2005-2014年間,其占第一產業比重始終維持在60%左右;牧業是其另一主導產業,約占四分之一;其他三個行業合計所占比重在10%左右。長遠看,這種結構不利于低碳經濟發展,高產農業不免造成環境污染,制約農業由數量型向質效型轉變,農林牧漁服務業發展緩慢,碳匯產業—林業所占比例太少,且呈下降趨勢。2005-2014年間,第二產業發展中,工業和建筑業占比此消彼長,但工業占有絕對優勢,對經濟支撐作用強勁。2014年,工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5.4%,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0.6%,拉動GDP增長4.71個百分點。重工業結構特征突出,2014年,規模以上重工業產值726.02億元,年均增速24.4%,占規上工業的72.3%。其中,裝備制造業、有色冶金、能源化工和食品工業四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860.19億元,增長16.7%,拉動全市工業經濟增長14.3個百分點。2005-2014年間,第三產業發展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從26.7%降到14.2%,下降12.5%,金融業從4.3%上升至7.7%,上升3.4%。第三產業仍然處于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服務業為主的發展階段,金融、房地產業等新興服務業相對滯后,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3、能源消費現狀
(1)能源利用效率分析。單位GDP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均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標。2005-2014年間,漢中單位GDP能耗從1.800噸標準煤/萬元降至0.946噸標準煤/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從4.720噸標準煤/萬元降至1.468噸標準煤/萬元,說明漢中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有所改善,正逐步向低碳化、集約化發展模式轉變。但以上能耗指標始終高于陜西省平均水平,說明漢中與低碳經濟發展的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2)重點耗能行業能源消費現狀分析。2014年漢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消費量為415.68萬噸標煤,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0%左右。其中制造業能源消費量為359.66萬噸標煤,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消費量的86.5%。顯而易見,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是漢中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在使用過程中勢必產生大量污染物,給整個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
二、漢中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約束
1、經濟總量偏小,就業結構失衡
目前,漢中經濟總量在陜西僅排第七位,相對偏小,形成“二三一”的三次產業結構以及“一三二”的三次產業勞動力結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協調。這種狀態說明: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偏高,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偏低,就業人數增長緩慢,第三產業并沒有充分發揮吸納就業的作用。
2、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
一是農業基礎薄弱,科技含量低,缺乏集約化大規模生產,綠色農業占比較低,化肥污染嚴重,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滯后。二是工業布局不夠合理,占主導地位的是以高能耗、高污染物排放為主的重工業,產品附加值低,利潤低,能耗大,對能資源環境形成較大壓力。三是服務業發展滯后,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競爭力不足,尤其是低碳排放的現代服務業比例偏低。
3、低碳技術水平不高,能源利用效率偏低
一是傳統粗放經濟模式下工業結構重型化特征突出,抗風險能力不強。二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高耗能重點行業落后產能沒有及時被淘汰或替換。三是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對能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難以形成良好的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4、能源消費結構單一,資源環境約束度增加
長期以來,漢中煤炭消費占消費總量比重約占70%左右,石油、水電等消費占比偏小,天然氣作為新型高效能源在短期難以改變低質型消費結構。此外,漢中作為《主體功能區規劃》限制開發區域、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區,對環境保護提出更高的要求,經濟發展受約束增加。
三、新常態下漢中低碳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相關建議
1、堅持綠色發展,加快推進生態農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漢中發展低碳農業:要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促進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以市場為導向,依托優勢資源,發展特色農業,把漢中建成西北地區重要的綠色農產品基地;加快農業生態園區建設,把農業發展與城市休閑有機結合起來,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2、突出創新驅動,提升二產核心競爭力
第二產業在保持社會穩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漢中走低碳工業發展道路:要突出創新驅動,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做大做強高端裝備制造、有色冶金等支柱產業,培育生物、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鋼鐵、水泥等傳統工業產業的改造,依法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產能;加快國家級生態產業園區建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鼓勵創建低碳發展模式企業;積極落實“中國制造2025戰略”,引進電子信息等高端產業。
3、依托優勢資源,大力發展低碳服務業
第三產業的發展是完善市場發育、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漢中發展低碳服務業:應依托其兩漢三國文化、自然生態等資源,積極推進全域旅游,完善配套設施,加強宣傳推廣,構建全面的旅游服務體系;加快改造和升級住餐、交運等傳統服務業,積極扶持金融、保險、信息、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物流園區,完善外貿服務體系,為發展外向型經濟創造有利條件。
作者:左丹 單位: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哈爾濱旅游產業昂普資源的分析
- 下一篇:森林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