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浚: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與勞動價值論
時間:2022-10-10 02:27:00
導語:李秉浚: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與勞動價值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勞動價值論的觀點看,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指的應該是產品總量,由于新科技轉化為先進生產資料等物質要素投入增加,會帶來勞動生產卒更大的提高,產品總量巨增。這反而導致單位產品的科技含量下降。在此同時,活勞動含量減少還會引發勞動力價值降低與相對剩余價值增進;但是,卻會使勞動者消費的絕對量增加。關鍵詞科技含量勞動價值擔放集約產品總量單位產品勞動生產率兩個根本轉變與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交相輝映中國在構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引進西方關于提高產品科技含量這一概念,這無疑是符合時宜的。因為它把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促進產品更新換代,優化產品結構,增強企業競爭實力,增加經濟效益等目標。都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加快向集約型轉變的構想,這就為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和可行的途徑。因為反映經濟發展的集約化水平,主要是勞動生產率、投資彈性系數、能源產出率、更新改造投資比重、貸款利用效益等項指標。所以,企業轉變為集約化經營,勢必要有先進的技術裝備與現代化的科學管理,以追求勞動生產串有大幅度的提高。這樣,企業在增加了的產品總量中,過去物化勞動轉移部分對現在活勞動凝結部分的比重就會逐步提高;或者說,企業在產品劇增的過程中,現代化的先進生產設備對原材料所發揮的作用,明顯超過了活勞動的作用。在這樣生產條件下制造出來的產品,其質地的優化當然也是情理中的事。由此,我們可以認為,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是企業從粗放經營轉變為集約經營的必然結果;企業集約經營是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的必由之路;而經濟體制加速向市場經濟轉變,又將為集約化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礎。在這里我們可以說,實現“兩個根本轉變”與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三者是交相輝映的。但是,產品科技含量增加,人工含量減少的事實,很容易使人在理論上產生一種誤解:以為斯密、李嘉圖乃至馬克思所力倡的商品勞動價值論已經過時,現代企業的商品生產,不是一般的人類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而是技術機器體系創造商品的價值。隨著科學技術的愈加進步和廣泛應用,企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愈加發展,活勞動的作用還有愈加減少的趨勢。所以,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勞動價值論似乎終歸要退出歷史舞臺。這種認識,正好與德國喬·哈伯瑪斯和法蘭克福學派馬爾庫塞的理論主張相呼應。這兩位經濟學家曾經分別斷盲,科技生產力變成獨立的剩余價值的來源;科技不依賴活勞動而成為價值的獨立源泉。對于這種理論誤解或偏見,我覺得有加以認真辨析的必要。?二產品總量與單位產品科技含量的分別變動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于用“要素投入增加”和“要素生產率提高”來分別界定“粗放”(Extensive)和“集約”(Intensive)的內涵。其實,細加推敲卻未必盡然。只要我們聯系生產實踐去看,便會知悉,企業進行集約經營不僅不排斥要素投入的增加,而且是必然要求有更多要素的不斷投入。問題在于集約經營增加投入的要素,其結構水平是不斷提高檔次的;而粗放經營增加投入的要素,只是在原來的結構水平上的重復。同時,還應該看到,企業進行粗放經營,要素投入增加,也并非它的勞動生產率絲毫不會提高,而只是它的提高是極其有限和非常緩慢的。這是因為:‘1.集約經營在要素投入增加的過程中,物質要素的增加總是快于勞動力要素的增加,即勞動力要素較之物質要素的增加是相對減少的;粗放經營在要素投入增加的過程中,物質要素和勞動力要素的結構,一般是接原比例增加的,有時甚至是在不增加或不更新物質要素的情況下,絕對增加勞動力要素的投入。2.由于有l的不同,致使集約經營表現為相對減少的勞動力必須駕馭絕對增多的先質要素。這就要求并迫使勞動力素質水平的提高,因而顯示出要素生產率的明顯提高,成為集約經營顯著的功效特征。粗放經營則表現為絕對增加的勞動力推動數量相同或j加的、原水平的物質要素。這使勞動力素質在原水平上踏步不前,充其量也只是人工體J的增強,因而顯示出增加投入要素的生產率,不是如同既往就是僅依靠加強勞動態度而:的提高,并因此成為粗放經營低下的功效特征。由此可見,用“要素投入增加”來概括粗放經營和用“要素生產率提高”來概括集約經營的內涵,是不夠確切的。但是如果從取得經濟增長的效果著眼,粗放型經濟增長的確是靠要素投入增加而取得的;集約型的經濟增長顯然是靠要素生產率提高而獲得的。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絕大多數的產品都是表現為商品,商品的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形成過程、增殖過程的統一。前者是物質生產的自然過程,后者是物質生產的社會過程;前者是生產的物質內容,后者是生產的社會內容。這兩個過程相統一而生產出來的商品,是由C十V十M三部分構成的。從構成產品(商品)的物質形態著眼,它是生產自然過程即勞動過程的功能所致。其結果,構成產品中的C部分,是由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作為生產資料物質要素的使用價值,轉化成產品的使用價值。這種轉化并非生產資料物質要素的自行過程,而是勞動力支出的勞動,作為具體勞動而完成的功能;同時又轉移生產資料的原價值到產品上去。從構成商品(產品)新價值的角度來看,它是生產的社會過程,即價值形成、增殖過程的功能發揮所致。這時,勞動力支出的勞動,作為抽象勞動形成商品中的現在的新價值,即V十M部分。這兩個過程的同步進行,完成了商品C十V十M的內存,使商品的物質形態和價值形態統一起來。綜合這兩重功能來看,使我們明了,生產的物質要素與勞動力要素,對于商品的生產過程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二者發揮著各自不同的功能或作用。在落后、過時的生產方式下,后者的作用大于前者;反之.在先進、現代的生產方式下,前者的作用大干后者。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產品內在科技含量低或高的問題。綜上可見:首先,所謂產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實際上就是產品(商品)C十Y十M構成中C的因有支微進并稍力有物此增出量的含量比重加大,即生產資料要素的使用價值轉形及其固有的價值量的轉移,對于產品的成形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次,新科學技術的發現和發明并廣泛應用于生產而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其實就是為物質生產提供出嶄新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要素。所以,產品中C的內涵增多,就是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了;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因投入生產資料要素的質量優化和數量增多而使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是就企業生產總體水平或產品總量而盲的。鑒此,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由于這時的企業已經更新改造投資比重,減少了勞動力要素投入的比重,增加了勞動資料要素的加工力度,提高了原材料和能源等勞動對象的產出率,從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因此這時企業產品的質量、品種型號和絕對數量都已經是今非昔比。這時消耗了的比以前高價值的生產資料要素和減少了的活勞動支出,是分別轉移和凝結在比以前多出數以倍計、幾十倍計的產品總量上。就此而言,可以說企業生產的總體水平提高,在其總產品中,科技含量也大大提高,而活勞動含量明顯減少了。2.如果我們將考察的視線從企業的總產品移到單個或單位產品上,就會發現是上述情況的相反。只要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幅度超過生產資料要素物質消耗及其價值耗費的增加幅度,那么,企業單位產品所分攤的生產資料價值的轉移部分,就比以前減少而不是增加。舉個簡單的例子就足以證明:某企業以前在舊的生產設備條件下,一個勞動力在8小時的工作日中生產8件產品,其中因消耗生產資料而轉移的價值相當于4小時,即轉移每件產品的生產資料舊價值是0.5小時;現在該企業由于采用先進的技術裝備、原材料和能源動力等要素,使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一個勞動力在8小時的工作日中,就能生產出16件產品。產品的產出量增加一倍,生產資料消耗也理應增加一倍。但是由于先進的生產資料設備較原來的舊設備有更高的投入產出率,因而其物質消耗量不會出現較前有同程度的增加,只能是一倍以下的增加量。同時,生產資料部門也會因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使單位生產資料的價值降低,致使使用這些生產資料的企業,其生產資料的價值耗費總是略低于其物質消耗的程度。我們把物質消耗和價值耗費的這種變動,都換成小時價值量來估計,假設該企業每個勞動力生產16件產品的生產資料消耗相應增到相當于6小時的價值量,則每件產品所攤的生產資料轉移的舊價值量反而從原來的0.5小時降低到0.375小時;又假設每小時價值在市場的貨幣表現為2元,則每件產品內含生產資料,從原來值l元的價格降到0.75元的價格。以上情況說明了就企業的單位產品而盲,無論是生產資料的物質消耗,還是這些生產資料的內含價值量的轉移,都是降低了,從而產品的科技含量也是降低了。3.如果我們考察的視線認生產資料物化勞動的消耗移到活勞動的消耗來看,便可知道,上例的企業在前后兩期的活勞動支出并沒有增減,一天仍然是8小時的工作量。但是因為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總量都提高一倍。致使單位產品內含的活勞動凝結,即產品的新價值由原來每件l小時降為0.5小時。這說明了采用先進生產設備以后,企業單位產品不但物化勞動的消耗下降,而且活勞動的消耗也是降低了;或者說,這時企業單位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活勞動含量是雙雙降低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過去的物化勞動轉移和現在的活勞動凝結而構成的。根據這一原理,上例的企業每一勞動力在前后兩期的產品總量中,這兩種勞動的比例是從4十8=12小時的價值量,上升為6十8=14小時的價值量。產品總量內存的科技含量提高而活勞動含量不變。從每一勞動力生產的單位產品來看,這兩種勞動的構成分別是0.5十l=1.5小時的價價值量與0.375十0.5=0.875小時的價值量。單位產品內存的科技含量和活勞動含量都是下降的。說到這里,我們可別忘記,這時的先進生產設備必然要求較高的勞動力素質水平與之相結合。這導致一方面構成勞動力價值的勞動者教育訓練費用提高;另方面高素質的勞動力所支出的勞動,其復雜性也較前提高。根據復雜勞動是倍加的簡單勞動的原理,這時不論是制造產品總量的勞動力支出時間不變,抑或制造單位產品的勞動力支出時間減少,在市場關系中,該企業相對于前期或相對于其他后進企業,其活勞動形成的價值都是代表較多的價值量。從這點看,單位產品中的活勞動含量則不是下降而是相當于前期有所提高。當然,這是通過價值規律與市場供求關系的錯綜復雜作用而最終實現的。依我看來,這是新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轉化為嶄新的先進生產工具、機器要素系統之后,人們對其經濟功效應該秉持的勞動價值論的認識。現在有些人對馬克思關于勞動形成商品價值的論斷,正像當年拉薩爾那樣,把它誤解為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忽視了生產物質條件對商品價值形成的重要性,不深悉勞動二重性的對立統一效應。因此,當新科技帶來的物質條件往高檔次變化,節省了人力的支出時,他們就走向勞動價值論的反面,認為不是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而是科技轉化的生產物質要素創造商品的價值。對此,有人驚呼、有人幸災樂禍地叫喊勞動價值論已經過時了。又由于新科技的廣泛應用不圈于物質生產領域,而是遍及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各行各業。這樣,又進一步被誤認為不存在物質生產領域與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劃分;或者說,第一、二、三產業都創造商品的價值。據說,這種觀點還被譽為是勞動價值論的發展,真叫人啼笑皆非。三產品科技含量與剩余價值、勞動力價值、勞動者消費量的變動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就是剩余價值論;換言之,正確運用勞動價值論去分析雇傭勞動關系下的商品經濟,剩余價值論就是它的必然理論歸宿。在雇傭勞動關系下,商品生產中活勞動所形成的新價值部分,還應該分一部分以補償勞動力的價值,而另一部分就是剩余價值。假設二者的比例是1:1的話,那么.上例企業在先后兩期商品的價值總量分別為8W=4C十4V十4M=12小時,16W=6C十4V十4M=14小時;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分別為W=0.5C十0.5V十0.5M=1.5小時,W=0.375C十0.25V十0.25M=0.875小時。不諸勞動價值論者對商品價值這種演變格局,往往要產生如下的質疑或責難:1.似乎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論是自相矛盾的。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物質裝備更新改造投入的增加,企業集約經營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剩余價值量是減少了;然而同時卻又強調雇傭關系下無償占有剩余勞動量增加。其實,上述的例子指的是單個企業,如果我們把單個企業置于社會總體,就會看到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論的不可辯駁性和科學性。第一,單個企業的商品價值只是個別價值,就商品社會的市場整體而盲,商品的價值不是取決于個別價值,而是取決于社會價值,即生產同類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價值規律的規范下,當社會大多數企業末進行新一輪的技術改造以前,商品的社會價值是不會降低的。這時若有個別或少數企業率先采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了商品的個別價值在社會價值之下,仍然是按較高的社會價值決定的市場價格出售。這樣,這種先進的企業就獲得高于正常剩余價值的超額剩余價值,取得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的經濟效益,剩余價值率提高,剩余價值占有量明顯增加而不是減少。根據上例,該企業每件商品個別價值量中的0.25M,仍然可獲0.5M,但由于它的商品總量增多了,因而剩余價值量就是16W×05M=8M,無論比較前期8W×0.5M=4M,還是較之本期16W×0.25=4M,剩余價值量都是增加一倍;除了獲得正常剩余價值量4M以外,還有超額剩余價值4M。第二,隨著市場銷售競爭與資本投向競爭的劇烈進行,商品社會的大多數同類企業和不同類企業都會分別趕上各自同行業的先進企業,這時必然引起所有商品的社會價值降低。在貨幣供應量不變的條件下,商品市場價格就會普遍下降。這一方面引起補償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生活資料商品價格低廉化,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余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價值量猛增;另方面引起作為生產物質要素的那些生產資料商品價格也低廉化,使企業更新先進的技術裝備更加容易。因而上文分析的由于更新改造投入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就更加顯著。這兩方面歸結到一點,就是各企業的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快速發展,相對剩余價值量巨幅上升。人們常說商品經濟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其最主要的理論根據就在于此。2.企業集約化經營.采用先進技術裝備,提高勞動生產率,還會導致補償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勞動力商品價格降低。這一理論總是被一些人理解為勞動者的消費數量絕對減少,從而非難剩余價值論,尤以相對剩余價值理論不符合現代商品社會或資本主義社會現實,是8小時工作日生產8件產品;后期在同樣長度的工作日生產16件產品。就活勞動形成的新價值而言,同樣l小時勞動的價值量則分別表現為1件和2件使用價值量。如果后期已經實現了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假如必要勞動時間從4小時降到3小時,剩余勞動時間由4小時上升到5小時。那么,前后兩期變更了兩種勞動時間所代表的價值量,體現為使用價值量,則從4件:4件,增加到6件:10件。可見,勞動力價值量是降低了,剩余勞動時間相應延長了,但二者所能分配到的產品量卻是雙雙增加的;勞動者可消費的數量絕對增加,剩余產品也以更大的幅度增加。必須看到,這個例子是排斥其他一些因素而進行抽象分析的,因此還應該注意:第一,例子僅就新價值而言,而舍去物化勞動所轉移的舊價值。如果我們參照前文的分析就會知道,只要物化勞動消耗增加程度低于勞動生產率提高程度,因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而降低了的勞動力的價值,仍然是可以得到較前為多的消費數量。第二,在勞動力供求關系、貨幣投放量不變和市場關系穩定等正常條件下,勞動者降低了的勞動力價值所實現的價格,仍然可以在消費品市場上購買到更多的消費品。第三,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以社會生產力總體水平提高為前提的,各行業在巨大、先進的生產力的激勵與市場競爭壓力下,自然是高品位和新品牌的產品層出不窮。這樣,勞動者出賣勞動力的所得,自然就可以轉化為質地更優、品種更多和數量可觀的消費品。以上分析表明,勞動力價值下降與勞動者消費數量、品種的增加是可以并行不悸的。有些人和不解,以為這是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所不能解釋的。其實這種新現象,在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論的理論邏輯下,完全是順理成章和理所當然的。這正是《資本論》在問世100多年后仍然閃爍其理論光輝的明證。綜合全文,筆者認為,今天我國國有大中企業要達到深化改革、扭虧為盈、提高經濟效益的目標,走集約化經營,更新改造投入,提高整體產品的科技含量,是一定能走上康莊大道的。同時,我們在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進程中,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正確認識和應用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馬克思經濟理論。現在西方國家有不少學者都在認真研究《資本論》,其中有一位學者恢諧地說,馬克思把“資本”留給西方,把“論”留給東方。這在某種程度上說到了點子上,對我們有提醒作用。我們長期以來重視《資本論》中關于論資本性質的研究,忽視對《資本論》中關于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進行認真探索和應用,致使不斷地總有人認為《資本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毫不相干的。對這樣一部世界性的著名巨著,對它不加研究,或因它深刻剖析了資本的性質,或因它是19世紀的著作,就斷言它已失時效,這不能不說是經濟學術研究和建設實踐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