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經濟加快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06 09:34:00
導語:西部地區經濟加快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重大。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應立足西部實際,發揮西部區位優勢,實施增長極開發戰略,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協調區域產業結構間關系,促使產業結構合理化。
關鍵詞:經濟發展西部地區有效途徑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區域協調發展問題上存在著東西發展差距擴大和不協調問題。所以,西部地區找準發展路子,采取有效途徑,加快西部經濟發展,對于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立足實際,發揮區位優勢
這是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充分發揮技術、資金、人才和地理位置等優勢,使得沿海地區經濟快速增長,今天西部地區要加速經濟發展,同樣離不開發揮西部區域優勢。要做到這一點,我們應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充分發揮市場和勞動力優勢。西部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且處于開發起步階段,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綜合開發都需要大大加強。市場潛力大,不僅體現在消費市場上,而且還體現在投資市場上。另一方面,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這將有利于西部吸引外來資金,引進先進技術,發展區域經濟。二是發揮西部邊境優勢。在西部一萬多公里的漫長國境線的周邊,已形成了“中亞經濟圈”和“中南半島經濟圈”等。所以西部地區利用地緣優勢,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對外貿易有明顯的比較利益。三是發揮西部資源優勢。西部地域遼闊,能源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在主要能源礦產資源中,探明儲量占全國50%以上的有可開發的水力資源、鋰、鎳、鉑族金屬、汞、釩鈦、鉀鹽等,占40%以上的有銅、鉛、鋅、鉻、天然氣、煤等。這些能源礦產資源礦種齊全,有些是世界稀有的,有些是關鍵礦種,有些是尖端技術所必需的,被稱為“21世紀新材料”的戰略資源。而且資源空間組合比較理想,特別是豐富的能源與豐富的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化工資源的結合,發展工業的條件得天獨厚。多種礦石中還富含其它多種有用元素,有利于形成綜合性基地。
二、實施增長極開發戰略
我國西部地域遼闊,需要開發的地區類多面廣,雖然國家多年來采取傾斜政策支持西部發展,但財力有限,因此開發西部地區,促進其經濟發展不可能采用齊頭并進、全面鋪開的模式,而增長極開發戰略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它要求把有效的稀缺資源配置在具有較大乘數效應,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點”上。這些“點”往往是原有經濟技術水平較高或地理位置優越或自然資源豐富的各級城鎮,這些點先行一步,并不斷增強其實力,通過極化和擴散效應,可以實現其以點帶面、逐步推開、共同發展的目的。國內外的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這一戰略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有效性。如,上世紀60年代英國的英格蘭首先把這一理論應用到實踐,并取得成效,巴西的首都遷移及我國的蘇南地三個增長極等,都取得顯著的效果。增長極固然能夠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但在培植增長極過程中要講究四點:一是確定和培植適宜的增長極規模,增長極規模要依據當地的資源、資金條件和社會經濟基礎來確定;二是選擇適宜地點和區域培植增長極,這些區域和地點應考慮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對外交通區位條件都相對較好的地方;三是在增長極內積極開創主導產業和非主導產業協調發展的局面,選擇對區域其它部門關聯強度大的部門作為主導部門;四是把培植城市增長極與農村增長極、城市大工業與鄉鎮企業結合起來,建立從上到下多層次的增長極系統。
三、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
發展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是加快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異軍突起,有力地支撐了東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我們認為西部地區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鄉鎮企業應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應依托資源優勢,發展資源型工業。這是西部發展經濟的現實選擇。在這個問題上,不僅要注意處理好資源與產業升級換代問題,還要特別注意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能源的節約與經濟發展問題,走科學發展觀之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二是從西部的勞動力優勢考慮,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西部地區只有根據自身實際,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這一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才能用比較少的資金投入獲得較快的發展速度,使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得以提高和經濟實力得以增強,同時為西部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提供機會和載體,使勞動力要素的收益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占有較大比例,促使西部人民盡快脫貧。三是加強東西經濟聯系,走聯合協作、共同發展之路。西部地區立足本區域優勢,與東部地區優勢互補,東西互利,達到共同發展。四、調整產業結構,協調區域產業結構間關系,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
當代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越來越注重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而產業結構的協調、優化程度,既是經濟素質和效益的一個重要表現,又對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對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來說,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有其極為重要的意義。
西部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要從以下方面考慮:一是擴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基礎設施涉及范圍廣泛,但對西部來說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交通運輸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要擴大對西部基礎設施的投入,而完全依靠西部自身的努力是難以迅速改善的,所以國家要幫助這些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特別是修建鐵路、公路、機場和通訊設施等,以加強這些地區與外界的經濟聯系,加快吸引外資的步伐。同時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也要鼓勵外資和東部地區對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二是要大力發展農林牧業及其加工業。豐富的農牧業資源是西部的一大優勢,必須充分認識發展農牧業是發展西部經濟基礎的重要意義。發展第一產業的關鍵,就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對農牧業的投入。不僅國家要增加投入,而且還要積極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鄉鎮企業和農民對農牧業的投入,擴大勞動積累。要依法保護耕地,積極開展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抓好“種子工程”,加快良種的培育和推廣。要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農牧業科技成果,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央和地方都要確立科技推廣項目,增加推廣經費,穩定農牧科技隊伍,保證農牧業科技進步,使西部農牧業向花錢少、見效快、效益高的現代化大農業方向發展。同時,要以糧食生產為基礎,利用草原和糧食及其副產品特別是大量秸桿發展畜牧業和養殖業,在畜牧業和養殖業基礎上發展肉、禽、蛋、奶、皮毛等加工業、運銷業和服務業,形成貿工農(牧)一條龍的產業鏈,實現農牧產品多次增值的高效目標。三是開發能源和礦產資源,積極發展優勢產業和產品,提高加工深度。西部地區是我國能源和礦產資源富集地區,要把能源和原材料產業作為西部優勢產業。在開發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等能源基礎上,發展鋼鐵、有色金屬、稀土金屬以及重加工業和輕工業,大力發展以本地產品為原料并能發揮本地優勢的加工工業,提高深加工度,增加附加值,同時還要建立全國性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參考文獻>[1]吳殿廷、王旭、肖敏、魏樂,產業地區變化與區域開發的產業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25(2).7-13
[2]吳殿廷,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0.1
- 上一篇:數學百分數應用題管理論文
- 下一篇:經濟區吸引人才機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