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能源產業績效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7 08:53:00

導語:西部能源產業績效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能源產業績效分析論文

摘要:1999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基于西部地區的能源資源優勢以及我國面臨著能源危機,對西部能源產業進行績效分析,為西部地區能源企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又為國家可持繼發展戰略獻計獻策。

關鍵詞:能源產業;西部大開發;績效

1999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基于西部地區的能源資源優勢,國家安排建設了一系列能源工程的重大項目,以加強對西部能源資源的開發力度,并完善能源基礎設施。從我國西部大開發以來實施能源開發的一系列舉措可以看出,我國能源建設的重點正在逐步西移,西部能源開發與建設正在迎來一個歷史性的大跨越,西部地區正在而且必將成為我國今后重要的能源工業基地,在我國能源供應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中國能源狀況及能源行業在我國所處的經濟地位來看。中國人均能源可采儲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可采儲量只有2.6噸,人均天然氣可采儲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儲量90噸,分別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煤炭消費大國,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電力消費大國,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能源的消耗速度在加快,而能源儲備則嚴重不足。未來20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需求增長較快,預計到2020年,中國石油需求量為4億噸,年均遞增12%。煤炭資源尚能滿足21世紀的需求外,如果不考慮進口,石油、天然氣和鈾礦資源只能維持到2010年的能源消費增長。

綜上所述,在這樣一個大的能源產業改革發展的環境下,特別是國家現今面臨著能源危機的背景下,我有必要對西部的能源產業進行績效分析,為西部地區能源企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又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獻計獻策。

1變量選取及模型建立

1.1西部能源產業績效指標的選取

市場績效就是在一定的市場結構下,通過一定的市場行為使某一產業在價格、產量、利潤、產品的質量和品種以及在技術進步等方面所達到的現實狀態(楊治,1985)。在衡量市場好壞以及好壞的程度上涉及如下問題:(1)能源產業的企業規模結構是否合理;(2)能源產業的利潤率是否合理;(3)能源產業生產能力的擴大是否與市場需求的增長相適應;(4)在銷售費用及產品改型上是否存在浪費;(5)能源產業的技術進步是否以令人滿意的速度進行。因此對西部能源產業績效的評價必然是多層次的、多方位的。限于數據的可得性以及研究的需要,本文仍然選取投資回報率指標類作為能源產業績效的衡量標準。對企業所有者來講,最關心的是所有者權益利潤率。所謂所有者權益利潤率指的是企業所有者投入的回報率,它的計算公式是:

所有者權益利潤率=稅后利潤總額/企業所有者權益總額

在純市場的環境下,所有者權益稅后利潤率是投資回報率類指標中比較理想的一種。而且,企業的市場行為也必然導致各能源產業的所有者權益稅后利潤率趨于平均。但是,我國的實際環境離純市場環境還有一段的距離。在我國,稅收不平等、價格扭曲、行政壁壘等非市場因素大量存在,因此,在建立我國的績效指標時必須考慮許多在純市場環境下無須考慮的問題。單純考慮所有者權益稅后利潤率會造成經濟利潤的扭曲,在我國的實際環境下,就必須把所有者權益利稅率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除此之外,在我國還需考慮能源企業資本負債率在不同能源產業之間的巨大差異問題。雖然國外不同產業的資本負債率也不盡一樣,但市場發達國家的能源企業的資本負債率完全由市場決定,而且能源企業的借貸成本能準確地反映借貸資金的機會成本,因此資本負債率的差異不會對能源企業的市場績效帶來多少扭曲。我國的情形則不同,我國能源企業資本負債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官員的安排,而且能源企業借貸成本不能準確地反映借貸資金的機會成本,因此,光憑能源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利稅率指標有時就不能準確反映能源企業的市場績效。在這種情形下,引入資金回報率指標以考察整體資金的運作效益就有一定的必要性。

資金回報率指的則是能源企業所使用的全部資產的回報率,它的計算公式是:

資金回報率=(稅后利潤總額+利息總額)/(固定資產年平均余額+流動資產年平均余額)

能源企業競爭的結果也是使所有者權益利潤率趨于平均,因此,所有者權益利潤率比資金回報率更適用于作為衡量市場績效的指標。但必須指出的是,隨著能源企業負債率的提高,能源企業投資者的風險加大,他們必然要求更高的所有者權益利潤率作為補償。

這里我們沒有采用一般分析通常采用的銷售利潤率指標,主要是因為該指標的使用必須具有競爭性市場基礎,由于國有所有權壟斷不具有競爭性以及價格受到政府的管制,所以該指標不能準確反映各能源產業間績效的不同。

綜上所述,文中選取了所有者權益利潤率(Y1i)、所有者權益利稅率(Y2i)以及資產利稅率(Y3i)作為市場績效的衡量指標。1.2西部能源產業結構指標選取

所謂市場結構就是規定構成市場的賣者(企業)相互之間、買者相互之間以及賣者與買者集團之間等諸關系的因素及其特征(楊治,1985,p141)。決定市場結構的主要因素有:(1)集中,包括賣者的集中和買者的集中;(2)產品的差異化;(3)新企業的進入壁壘;(4)市場需求的增長率;(5)市場需求的價格彈性;(6)短期的固定費用和可變費用的比例等等。而在上述因素中,集中度、產品差異與進入壁壘又最為重要。

衡量集中度主要有如下指標:(1)能源產業內處于前幾名企業的市場占有率CRn(n=4或8);(2)Lorenz曲線和基尼系數;(3)Hirschman-Herfindahl系數(通常簡寫為HI或HHI)。鑒于數據的可得性以及建模的需要,選取CR8作為衡量集中度的指標。在決定市場結構的諸因素中,集中反映市場結構特征的主要還是集中度。

形成進入壁壘的因素大體有三個:(1)由規模經濟造成的進入壁壘;(2)由費用造成的進入壁壘;(3)由法律和制度造成的進入壁壘。文中我們用進入強度來表示進入壁壘的大小。“企業進入強度”最直接的定義是能源產業中新企業的數目或新企業數占總企業數的比例。但是,這一定義有很大的不足,就是它不能反映進入的“強度”:新進入的企業有大有小,一個大型企業的進入對能源產業競爭程度的影響比幾個甚至幾十個小企業的進入還要大。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企業能源產業中新增固定資產占全部固定資產的比重,稱之為“投資強度”。

1.3西部能源產業國有產權的引入

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引入所有權變量進行分析是必要的,尤其是國有產權對能源產業績效的影響。為此在進行市場結構對績效的影響過程中,我們引入了國有比重這個變量。計算公式為:國有比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業產值/能源產業總西部能源產業總產值。

為了估計和比較市場結構以及產權對能源產業績效的影響,我們設定如下計量模型:

Yi=β0+β1CR8i+β2ENTRYi+β3STATEi

這是一個綜合模型,其中,Y為解釋變量,它可以是能源產業的所有者權益利潤率,或所有者權益利稅率,或資產利稅率,用來度量能源產業的績效;CR8為各能源產業銷售收入前八位的企業的集中率,通過市場結構測度市場的競爭性;ENTRY代表進入強度,也即上述提到的投資強度;STATE是能源產業中國有經濟比重,度量能源產業的產權結構,為隨機干擾項(白噪聲系列),它是所有可能影響Y但又未包括在回歸模型中的被忽略變量的;β、i為模型的待估計參數。

2實證分析

依據上述模型和數據,我們分別以所有者權益利潤率、所有者權益利稅率和資產利稅率為被解釋變量進行了計量分析。下面是計量結果(如表1-4所示),并且以此進行分析。

2.1能源產業集中度與能源產業績效

按照國外Bain以及國內各學者的研究成果,市場績效與能源產業集中度應呈正相關關系。為了考證這種關系在此是否成立,我們計算了CR8與各績效指標的相關系數,從上述三表的模型1中可以看出結果分別為0.354、0.400、0.502且在5%的顯著水平上統計顯著。也即:在西部地區,能源產業集中度與所有者權益利潤率、所有者權益利稅率以及資金利稅率等經濟指標中存在著較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集中度越高,能源產業經濟績效就越好。

為更加清晰地看出我國能源產業集中度的情況,我們按能源產業集中度將36個能源產業分組。結果見表5。由此表可以看出,中國能源產業集中度目前仍處于較低的水平。在8能源產業中,集中度超過60%以上的能源產業只有1個,即石油產業。該產業屬于資源開采業,具有自然壟斷性質。8企業集中度在40%-60%之間的能源產業為1個,30%-40%之間的為0個,20%-30%之間的為2個,10%-20%之間的為2個,其余2個能源產業集中度均在10%以下,能源產業集中度20%以下的占西部能源產業總數的50%。這反映了中國同發達國家相比所呈現出來的較低產業集中度特點。另外,西部大部分能源產業的集中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同前年平均相比,2006年西部8個能源產業的能源產業集中度呈現上升的趨勢,占總數的52.78%,其余的47.22%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這反映出近年來西部能源產業的增長和發展正在由非集中和非集約的道路向集中和集約的道路轉變。雖然這樣,相比國外純市場經濟國家,我國西部能源產業集中度仍然很低。

集中度的變化和利潤率的變化之間的關系是多樣性的。第一類是集中度的下降與利潤率的下降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如石油業等產業的集中度的下降帶來利潤率的明顯下降。但這種變化并不能說明集中度的下降帶來能源產業效率的降低和惡化,因為這種下降既可能是新企業的進入侵蝕了傳統國有壟斷企業的壟斷利潤,也可能是規模經濟的降低造成的。考慮到20世紀90年代這些產業的高國有壟斷和高利潤來看,這種變化似乎更符合“競爭利潤侵蝕說”。第二類是集中度的下降反而帶來利潤率的上升。如天然氣業。這可能反映了市場集中度下降的同時,這些產業的主導企業的市場支配力出現明顯的上升,也或者是壟斷勢力的下降,更多的新廠商進入,集中度降低,競爭使得能源產業利潤提高。這似乎都與“壟斷利潤說”相一致。第三類是市場集中度的上升大都與產業利潤率的上升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這些產業市場開放較早,各種所有制企業充分競爭的產業,如風能產業,地熱產業在市場集中度上升的同時,產業利潤率也同步上升。這可能說明高效率企業的成長和集中度的提高,使高效率優勢大企業獲得更高的利潤回報,這明顯符合“效率利潤說”。第四類集中度的上升帶來利潤率的下降,說明這些能源產業應根據現有狀況進一步降低壟斷,適當促進新廠商的進入,以此來加強競爭,提高能源產業利潤率。這實際上也符合“壟斷利潤說”。

2.2進入與能源產業績效

進一步深入分析,增加進入強度為解釋變量。按照前人所作分析,進入強度轉化為進入障礙,進入強度越大說明進入障礙越小。那么投資強度的加入應該會導致集中度對于利潤率的作用的大大削弱。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從上述表中的模型2中可以看出,加入進入強度變量后,CR8與各績效指標的相關系數沒有明顯的變化,甚至可以說基本上沒有變化,也就是說這個新加入的變量幾乎沒有任何顯著的或有意義的對績效的影響。顯然,我們可能是忽略了某個影響能源產業績效的重要因素,而正是這個因素,使得通常對于能源產業績效有著重要決定作用的進入壁壘變量變得無足輕重。根據劉小玄的研究,按照中國特有的經濟結構,這個因素很可能是產權結構。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從表中得出的一個基本結論是投資強度與績效有負相關關系,雖然顯著性不強,至少說明新進入資本越多,能源產業績效就會降低。也就是說,一個能源產業的進入壁壘越高,其利潤率就會越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某些能源產業高額利潤的存在實際上是由產業壁壘或者說是壟斷造成的,是符合“壟斷利潤說”的。

下面針對西部能源產業特定情況進行分析,構造影響進入的模型。我們依然用投資強度來代替進入強度,以此作為因變量。至于影響企業進入的解析變量,我們首先選擇了上一年度的所有者權益利潤率作為衡量能源產業利潤率的變量;把西部能源產業上一年度的銷售收入增長率作為第二個解析變量。因為對決策者而言,只有銷售收入才是最真實的,因此把銷售收入增長率作為解析變量對考察企業進入而言比用產值指標要好;我們把西部能源產業上一年的生產集中度CR8作為第三個解析變量,能源產業的生產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能源產業已有的市場勢力情況;最后,我們把能源產業上一年的銷售收入占全部銷售收入作為第四個解析變量,這一變量反映出能源產業的規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新企業的生存空間。

由上表可見,在影響企業進入的各因素中,除了銷售收入增長率對進入有比較顯著的影響外,其他變量對我國企業的進入影響十分微弱。

2.3產權與能源產業績效

在加入國有比重之后,國有產權的負作用很大,也即經濟顯著性很高,標準化系數為-0.741,此外其統計顯著性也很高。這說明西部能源產業所有者權益利潤率與國有產權比重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國有產權的統計顯著性以及經濟顯著性都不是很高,也即其對所有者權益利稅率和資產利稅率的影響都不是很大。兩者對比,不難發現其原因在于我國國有企業的稅收負擔重于非國有企業,進而導致我國國有企業的利潤率低于其他所有制企業,但利稅率不低于其他所有制企業。由于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資金利稅率非常接近,因此,如果把國有企業多交的流轉稅轉為利潤,則國有企業的贏利水平基本上與非國有企業相同。所以,在此國有產權對資金利稅率的影響就變得比對所有者權益利潤率的影響微弱的多。不管怎樣,總的來說國有產權對能源產業績效都有一定的負作用。

3西部能源產業發展建議

第一,建立和完善競爭性市場體制。所有權改革和競爭是自然壟斷產業放松規制的重要內容,但是二者的順序非常重要。讓國有所有權的企業進入一個競爭的市場環境可以產生促進該企業改進效率的壓力,并促進所有權變革。但是為了吸引海外或民間資本或者為了在國有所有權轉讓中獲得高收入,而保持國有所有權企業的壟斷地位可能是有害的,它不僅無助于改進企業效率,更有可能阻礙所有權的進一步改革。因此,競爭應該先于所有權改革。通過開放局部市場、特許權競標、分拆現有企業等方式引入競爭。

第二,建立新的規制體制。自然壟斷產業的引入競爭和所有權變革需要一個有效的規制體制為前提,其中關鍵是改變規制體制的過多社會政治性目標,將效率作為規制體制的基礎目標,并采用高效能的激勵性規制來取代低效能的成本加成規制體制,激勵企業自主的追求效率。放松規制并不是不要政府發揮作用,相反它要政府改變角色,由對能源產業的全面控制向維持一個競爭性環境和秩序轉變。

參考文獻

[1]Bain,J.S..RelationofProfitRatetoIndustryConcentration:AmericanManufacturing,1936-1940.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65.293-324.1951.

[2]Bain,J.S..Industrialorganization•NewYork:wiley.1968.

[3]Megginson,WilliamL,RobertC.Nash.FromStatetoMarket:ASurveyofEmpiricalStudiesonPrivatization.JournalofEconomicLiterure.Jure.2001.

[4]Geroski,PaulA.andJ.Schwalbach.EntryandIndustryEvolution:theUKCarIndustry:1958-1983[J].AppliedEconomics.1991.

[5]盛洪.中國的過渡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6]姚洋.非國有經濟成分對我國工業企業技術效率的影響[J].經濟研究,1998.

[7]陳寬,謝千里.中國國營生產率變動趨勢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