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組織理論研究進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0 03:57:00

導語:產業組織理論研究進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組織理論研究進展分析論文

[摘要]歸納梳理了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并對我國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起步、現狀和發展趨勢作了簡要述評。本文認為,我國產業組織研究的一個顯著趨勢在于逐步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積極轉換,未來我國產業組織研究將進入一個基于自身實際情況的、獨具特色的研究階段,尤其是側重于實證性案例分析的應用時期。

[關鍵詞]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發展趨勢

一、當代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產業組織研究的最新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理論基礎上廣泛吸取現代微觀經濟學的新思想,修正了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基于新古典主義的理論假設。產業組織理論把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理論、理論等納入對企業行為的研究,如運用交易費用理論說明組織的效用來自交易費用的節約,運用產權理論說明市場資源配置的失誤在于產權配置的失誤,運用理論分析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對企業成長動力結構的影響以及建立相應約束機制的途徑。

(二)在研究重點上轉移到對企業行為的研究,認為企業行為是企業決策者基于自己的組織結構和經營目標而作出決策和實施決策的結果,與企業所處的市場關系不大。與以往的產業組織理論側重于分析市場份額、集中程度和進入壁壘對企業行為的影響不同,新的理論側重于分析企業內部的產權結構、組織形式、經營目標和合理預期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從而蘊涵了一些企業內部的組織和管理理論。

(三)在研究方法上,廣泛引入了博弈論方法和正規微觀經濟學模型。博弈思想有助于說明企業行為是怎樣取決于企業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致其他企業反應行為的預期,亦即企業行為的決定不再只是一種客觀的經濟決定,而是與當事人的心理預期緊緊聯系在一起。與此同時,隨著產業組織研究的深入,建立了越來越多的正規微觀經濟學模型,出現了用正規數學模型分析取代結構——行為——績效(SCP)框架的趨勢。

(四)行為不確定性和不完全信息問題成為當今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重點。首先,信息不完全和誠信缺失導致企業管理系統紊亂,業內操作者聯合商業欺詐行為層出不窮,特別是金融詐騙和財務混亂,其主要原因是社會監督機制作用持續降低和誠信的嚴重縮水,而這一切又都與個人行為的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完全緊密相關。其次,信息不完全和誠信缺失使社會中介環節的社會監督機制失效,特別是在企業信息暗箱操作化背景下,公眾性輿論監督由于對企業運作系統的了解不可能徹底,也就無法有效揭露企業的違規行為。與此相適應,有關企業財務公開制度、公司股權問題和金融組織誠信問題成為當代的熱門話題,當今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重點明顯偏向于對企業行為不確定性和不完全信息問題方面。

(五)政府官員行為問題也是近年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一個重點。例如,赫爾曼和考夫曼在《解決轉軌國家中的政府俘獲問題》(2002)一文中提出了一種衡量政府整體腐敗狀況的方法,對22個轉軌國家的政府俘獲問題進行調查和研究,分析企業是通過什么樣的途徑來獲取政府官員的扶持,以便獲取高額利潤的。他們的研究表明,政府官員被俘獲對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來說,其危害性是非常大的,俘獲行為不僅會扭曲競爭環境,耗費企業家的才能,還會損害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阻礙競爭,破壞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因此,解決政府俘獲問題的根本在于改善政府治理結構和加強法制建設。

(六)信息時代的產業結構問題研究是產業組織理論的一項新課題。隨著信息技術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日益廣泛和迅速滲透,社會經濟活動的各種關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實質性轉變。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企業之間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地互換、共享數字化信息。這樣,原有企業的組織結構效率就相對降低了,而一種更有效的“模塊化”產業組織結構隨即產生,通過共享某些資源,如網絡系統、信息資訊和先進技術手段等,行業內部自然分解為一些固定的模塊,分別集中力量研發、制造特定的產品,然后再在行業間開展合作,這樣便可節約大量的資本,提高行業競爭力。

二、我國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一)我國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起步和發展。我國理論界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最早是20世紀50年代從前蘇聯引進的,那時產業的概念主要是指計劃經濟中的行業、部門。直到改革開放前,我國一直缺乏系統的產業組織理論研究,雖然經濟學界在不自覺狀態下對產業組織問題進行過一些研究,如對工業經濟領域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生成與協作問題的研究,以及對工業生產的聯合化和集中化等問題所進行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都不能不受到前蘇聯范式的極大影響。

1978年后,產業組織理論研究進入一個引進與研究范式初步轉換的時期。最早介紹到國內的有關產業組織著作是美國學者謝佩德的《市場勢利與經濟福利導論》(1980),不過這并未引起當時學術界的注意,自然也就談不上深入研究了。國內第一部研究產業經濟學的著作是楊治編著的《產業經濟學導論》(1985),它將產業結構、產業發展、產業關聯、產業布局、產業政策等內容都納入了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產業組織理論研究進入了繁榮時期。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引進、吸收、創新,新的研究范式已經成為產業組織研究的主導方式。市場化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使得原本只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出現的一些產業組織現象和問題,在我國經濟轉型期間也得到了充分地暴露,為產業組織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國內一些學者開始對我國產業組織問題進行研究。如陳小洪、金忠義主編的《企業市場關系分析:產業組織理論及其應用》(1990),這是國內學者編著的針對國內讀者的第一本系統介紹產業組織理論和國外產業組織研究狀況的專著。王慧炯的《產業組織及有效競爭:中國產業組織的初步研究》(1991)和馬建堂的《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1993)這兩本書同時榮獲第六屆孫冶方經濟學獎(1994)。夏大慰的《產業經濟學》(1994)是國內第一部系統介紹和分析產業組織理論、方法以及產業組織政策的著作。金碚的《產業組織學》(1999)全面考察了我國的產權制度、產業管理制度、勞動人事制度、流通體制、金融體制、外貿體制對產業組織的影響,使產業組織學的分析范式更加完善。

總之,這一時期的研究趨于多樣化:在研究的理論框架上,既有西方正統的產業組織理論的SCP分析框架內展開的分析論著,也有在新制度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的框架內進行分析的成果;在研究方法上,規范性的分析趨于減少,實證和案例分析的論著增多;在分析的廣度上,既有綜合性分析,又有行業分析和專題性研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將體制因素包括在產業組織研究框架內,試圖建立一個包含體制因素在內的新分析范式是我國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一大特色和創新。由此可見,我國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經歷了一個引進、發展和創新的階段。

(二)我國產業組織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理論界加快了產業組織研究的步伐,這種現象表明了我國產業經濟學學科領域研究和實踐的實質性飛躍。這里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簡述如下:蘇東水的《產業經濟學》(2000)運用經濟演變規律對產業結構進行系統研究,認為產業結構總是同經濟發展、經濟增長相對應而不斷變動的,這種變動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高度化和產業結構橫向演變的合理化,據此推動著經濟的向前發展。

戴伯勛的《現代產業經濟學》(2001)結合日本汽車產業發展案例,綜合研究了特定產業波及效果理論,認為對特定產業波及效果的預測分析,是解決應選擇何種產業為主導產業,應扶植、發展什么樣的產業為戰略產業的問題。當某一產業部門產生或準備開創某一產業的時候,需要了解該產業部門的興起對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發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以及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影響。這種特定產業波及效果的預測分析,不僅包括投資本身的波及效果,而且還包括在投產以后所產生的波及效果,也就是原材料的消費造成的生產波及效果。

李悅的《產業經濟學》(2004)填補了國內高等學院研究生教育的教材領域的空白,該著作以發展規律、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等為產業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借鑒并吸取國內外同行學者所發表的具有學科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將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提到一個顯著而重要的發展平臺。作為產業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合理的產業組織是產業借鑒資源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的組織形式和組織條件。產業組織研究涉及的內容范疇主要有產業組織理論與趨勢、工業集中與集中度、專業化與協作、企業規模與企業規模結構、經濟聯合與企業集群、企業國際化與跨國經營等方面。

楊建文等的《產業經濟學》(2004)則將產業組織研究置于產業經濟學的微觀經濟基礎理論研究的首要地位,認為產業組織理論是產業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和核心內容,也是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延伸和實際應用。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于產業與市場的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產業組織形式和企業組織形式,應著重研究產業內企業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企業之間的交易關系、資源占有關系和利益關系、行為關系。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產業內企業之間的這些關系是多樣化的,其變化與發展不僅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還要影響產業本身的生存與發展,而且還將影響到該產業對國民經濟良性發展的重要貢獻。產業組織研究的終極目的在于通過對經濟運行過程中產業組織狀況的分析研究,得出對特定市場效果和競爭秩序狀態的判斷,從而為政府維持基本的市場秩序和經濟效率提供實證依據和理論指導。

劉家順等的《產業經濟學》(2006)認為,產業組織理論是以生產、消費、市場、價格、投資、福利等微觀經濟學理論為基礎,通過對經濟運行過程中產業內部企業之間競爭與壟斷及規模經濟的關系和矛盾的具體考察分析,著力探討產業組織狀況及其變動對產業內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為維護合理的市場競爭秩序、提高產業運行效率提供分析工具和政策制定的理論依據。該書的最大亮點在于它綱目性地提出了我國產業組織研究的新發展方向,即結合我國產業發展的體制環境、文化環境、市場環境、技術環境、企業組織狀況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階段現狀等,構建了我國產業組織理論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包括產業競爭力與企業競爭力、企業進入與退出機制、企業網絡與產業集群、產業組織與企業資本結構、市場結構與產業績效、壟斷產業改革與政府管制等方面的研究。

干春暉的《產業經濟學:教程與案例》(2006)一書徹底改變了正統產業經濟學研究的范式。正如書名所示,該書作為一部教材,上篇集中論述產業經濟學理論知識,使人們系統掌握產業經濟學學科的梗概與歷史發展脈絡及其理論研究趨勢;下篇則幾乎只涉及國內產業組織研究方面,并且都是緊緊圍繞我國關鍵產業領域展開實證性比較研究,如鋼鐵工業、汽車產業、石油業、煤炭業、醫藥制造業、商業銀行業、保險業、電信業、民航運輸業等。這種案例式研究又不脫離產業組織研究的主流,即每個行業分析都從各產業演進歷史、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和公共政策等四個方面進行嚴謹而規范的論證。

駱品亮的《產業組織學》(2006)是一部專業性較強但不失理論價值水準的經濟學專業研究生教材。與其他同類教材相比,該書具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體系結構有創新,在介紹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基本模型的基礎上,進行從外生到內生,或者從靜態到動態,或者從離散到連續的拓展,然后指出具有代表性的專題研究前沿,最后提出相關實證研究,特別是案例分析。二是視角新穎,即以現代產業組織理論進展為研究背景,主要運用博弈論作為建模工具,兼顧合作博弈理論,對企業的策略性行為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如市場力量福利觀點、產品差異化寡頭競爭模型、廠商策略性行為(包括動態價格競爭、市場進入遏制、廣告營銷、縱向控制、研究與開發等)、產業組織規制政策(包括兼并與網絡競爭規制)。三是理論模型與實證研究特別是案例研究有機結合,規范研究與應用性案例相結合,使得看似高深的專業語言容易被大眾接受和理解,從而有利于產業組織研究的社會化運用。

由此可見,我國產業組織研究的一個顯著趨勢在于逐步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積極轉換。如果說20世紀我國產業組織研究主要集中于借鑒、引入和吸收發展國外尤其是西方產業組織理論,那么,本世紀初期以來的研究則逐步實現了實質性轉變,即從純理論式研究到理論與實踐特別是與具體案例分析相結合的轉換。不難預測,未來我國產業組織研究即將進入一個基于自身實際情況的、獨具特色的研究階段,尤其是側重于實證性案例分析的應用時期。

參考文獻:

[1]楊治.產業經濟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2]陳小洪,金忠義.企業市場關系分析[M].北京: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1990.

[3]李悅.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王慧炯.產業組織及有效競爭[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

[5]夏大慰.產業組織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

[6]馬建堂.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7]金碚.產業組織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8]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戴伯勛.現代產業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10]劉家順,等.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1]楊建文,等.產業經濟學[M].北京:學林出版社,2004.

[12]干春暉.產業經濟學:教程與案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13]駱品亮.產業組織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14]金永生.產業組織理論演變及在中國的研究現狀[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15]牛曉帆.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的演化與新發展[J].經濟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