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融資難對策
時間:2022-03-16 10:43:00
導語:中小企業融資難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的提出
今天,中國的中小企業歷史功績已被理論界、業界認可,可是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機制障礙和銀行面臨的制度制約,使中小企業融資非常難。本文從法律制度、金融機構模式、財政方面等加以剖析,著重探討打破制約其健康成長的環境,使信貸可得度得以提高。
二、法律制度方面的融資對策
1.完善法律體系,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度。我國雖然頒布了《中小企業促進法》,但若無相關配套的財政、金融等領域的政策、法律,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這就要求國家建立相關的配套機制和政策、法律,以規范、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貸款。
2.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資質評定制度。信用體系的建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銀行在貸款時考慮的資金安全問題;另一方面對于約束企業的道德風險貸款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央政府應盡快建立起全國的信用體系,把分散的和封閉的部門信用體系統一起來,建立統一的個人、企業信用檔案。需要者可查閱其資料,對其信用狀況會有一個基本了解,減少當事人一方不必要的損失。
三、銀行方面的融資扶持
1.建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
1994年,我國先后組建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三家政策性銀行,對國家產業政策、政府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順利實現起到了保證作用,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尤其是對投資期長、風險大行業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據此,我國也應建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政策性銀行,對符合產業政策要求的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支持,以解決部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2.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中小企業自有資金少、信用等級偏低,往往很難通過銀行嚴格等級評估。國家經貿委于1999年頒發了《關于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的指導意見》,可現實情況并不容樂觀。目前,中國已出現了中小企業信貸擔保機構,可擔保面窄,這不僅體現在被擔保企業數量上,而且體現在擔保品種上。擔保品種僅局限于企業貼現和銀行承兌匯票上,民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貸款擔保微乎其微,流動資金貸款擔保也不到10%,尚未實現商業化動作,并且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在全國沒有普遍建立起來。只有普遍建立了中小企業擔保機構,一些銀行敢向中小企業貸款,才可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條件。只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運作良好,中國的失業、消費疲軟、內需不足、銀行惜貸等問題都會有所好轉。
3.建立復合型、多層次、多形式鄉鎮企業融資服務體系
從融資渠道來說,可以是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國有獨資銀行,也可以是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基金組織等,同時也可以建立以鄉鎮企業服務的鄉鎮企業銀行、鄉鎮互助基金會、鄉鎮企業信用保證金等融資機構。
從融資方式來看,可以是銀行合作,也可以是民間組織或銀行與民間相結合。
4.建立中小企業合作銀行或中小企業互助基金會
在農村,各鄉鎮范圍內可由幾家鄉鎮企業本著自愿平等、互助協作、互惠互利的原則,共同按股出資成立鄉鎮企業互助基金會或鄉鎮企業銀行。在某些縣鄉鎮企業不太復雜的情況下,可以以縣有關部門牽頭,成立以縣為單位的鄉鎮企業互助基金會。在中小城市,可組建社區銀行,由當地民營企業家出資,組建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的中小企業合作銀行或社區銀行。
按照這種方式組建中小企業合作銀行或基金會,一方面有自身的特點,即產權清晰;另一方面,它局限于一定地域范圍內開展業務,對當地中小企業的經營情況和業主償債能力和信譽狀況較了解,并且因成立的目標明確,是對中小企業融資,這樣就會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5.完善貨幣市場
貨幣市場又稱短期資金市場,它主要包括商業票據市場、同業拆借市場、短期證券市場、短期外匯等內容。其中商業票據對中小企業融資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因為票據融資方式與中小企業資金流動性強、金額小、周期短和頻率高等特點相適應,降低了中小企業融資成本。
針對國家加大金融對經濟支持的同時,又對商業銀行票據業務的限制的情況,應改革對銀行承兌匯票簽發實行比例控制規定,轉變為按票據簽發額與保證金總額的一定比例進行控制的制度。同時,一方面要改變中小金融機構與國有商業銀行在票據業務準入上受到歧視的窘境,促進中小企業融資和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應降低同業拆借市場的準入資格,允許更多的中小金融機構加盟,特別是那些經濟較發達的省份和地區的金融機構,以加大金融機構對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6.進一步改革農村信用合作社
我國從1994年起對城市信用合作社和農村合作社進行改革,城市信用合作社改組為城市合作銀行,但實際上名稱大多為城市商業銀行;而農村信用社業務隸屬上從農業銀行分離出來后,行政業務上歸縣聯社管。但農村信用社存在一些問題,如:官辦色彩濃厚,與農村信用社性質不太符合,并且遠未充分發揮其職能。
同時,要進一步擴大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最終實現利率市場化。這樣農村信用社就能夠在權衡自身風險和收益基礎上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更多貸款,從而緩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瓶頸”。如:2002年3月,央行挑選了浙江瑞安、蒼南、黑龍江甘南、福建泉州、連江、內蒙扎蘭屯等8個農村信用社搞試點,允許存款利率上浮30%,貸款上浮100%,存貸款利率浮動與幣供求相適應,起到了抑制效益不好的企業向農村信用社貸款的作用。
三、證券方面的扶持
1.建立區域性小證券市場
為了給中小企業提供更便捷的融資渠道,可建立一些區域性的小證券市場。比如,溫州、廈門、大連等地,民營企業很發達,有些企業基礎很好、效益很高、市場很穩定,老板在當地的口碑也較好,手上有訂單,就是缺資金。只要得到資金,這些企業很快就會上規模、上檔次,甚至能打入國際市場,成為中國企業迎接國際競爭的主力軍,但這些企業由于缺抵押物,很難從銀行獲得更多的貸款支持。若能發展一些區域性的證券市場,就能給他們解決資金問題。另外,多發展一些小交易所,多一些民營企業上市場,還可以改變股市供不應求的狀況。上市公司多了,整個股市就會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風險會普遍下降,整個股市的投機性就會大大降低。
2.設立中國中小企業投資板
2002年10月10日開盤的中國中小企業投資板對于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是一個福音,但第一批掛牌的中小企業全國暫為200家,這與近1000萬家的中小企業來說,數量太少,不足以根本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可設計為以縣或市為區域設立中小企業投資板,主要由當地老百姓投資。這樣,一方面可使本區域的企業籌集到資金;另一方面,使老百姓投資多元化,可取出存入銀行的錢投資到企業,同時也減輕了銀行存款的壓力。
3.推動內地中小科技企業登陸香港創業板
內地高新技術企業現在發展的“瓶頸”問題是資金短缺。由于內地設立創業板一再推遲,使高科技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成為突出。鑒于目前情況,如果內地可以順利到香港上市融資,將是其解決資金問題的一個良好途徑。內地高新技術中小企業資源豐富,科技部認定的高科技企業有2萬多家,其中有2000余家獲得“火炬計劃”的重點扶持。
4.提高股票市場對風險投資的促進作用
目前,我國投票市場對公司上市的許多規定限制了高技術企業投票的上市。今后可采取以下改進措施:首先,對于具有發展潛力和規模優勢的民營高科技企業,政策上應給予傾斜,以便更多高科技企業盡快上市;其次,創立風險基金。基金可實行“共同投資、專家經營、組合投資”的運作方式,基金的具體形式:一是直接向社會發行并公開上市流通的風險基金;二是設立中外合資風險投資基金。
四、財政政策的扶持
政府應給予中小企業財政方面的扶持,實行稅收優惠,制定各種中小企業稅收的減免寬限政策,提高其競爭力。具體地說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降低稅率。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外貿政策等的中小企業,實行優惠稅率,可參照國外的實踐和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設計,一般比普通稅率低3%~15%。如德國、日本對大部分中小企業免征營業稅。
2.稅收減免。制定扶持中小企業創建的稅收優惠政策,對于新創辦的中小企業,可以給予一定年限的稅收減免,對于成長前景遠大或新辦高科技中小企業的稅收減免年限可適當延長一些,幫助中小企業加速技術更新,開拓市場,提高其競爭力。稅收減免,包括全額、定額、定比減免環節上,主要放在中小企業的創建初期(1年、3年)和產品與服務的出口上。
3.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在我國財政預算分級管理體制下,按一定比例提取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或由財政和銀行共同出資組建,以對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財政上的支持。
五、中小企業自身的努力
中小企業自身的努力,當然有一些不是融資方面的,比如,中小企業應克服自身存在且經過努力可改的問題,像建立規范的財務制度,嚴格按會計準則辦事等。在社會上,一方面,要樹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良好的信譽,以贏得銀行給予貸款,以壯大自己;另一方面,中小企業也應積極主動向銀行借貸。
六、結論
中國的富于勞動力即潛在失業人口,其規模為世界所罕見。伴隨中國經濟活動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小企業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但其融資問題卻日益嚴重。對于改變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不應從一個角度采取辦法,而應多角度、多層次去考慮應對措施,而且還應采取相應的配套措施。只有如此,才會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
參考文獻:
[1]王召.降低準備利率,改革金融結構.21世紀經濟報道,2003-01-02.
[2]衡代清.中小企業發展的優勢、問題和對策.經濟體制改革,2002,(4).
[3]段曉興.論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的規范與發展.中國金融,1997,(8).
[4]龍安山.中小企業國際合作.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10.
[5]吳志攀.金融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6.
[6]張小彩.國有商行一年伏兵,產權改革秘案已報國務院.財經時報,2003-01-04.
[7]張文棋.臺灣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探討.現代臺灣研究.
[8]劉偉.轉軌經濟中的國家、企業和市場.華文出版社,2001.
[9].孫銘.三板不是垃圾桶.中國經營報,2002-08-01.
[10]中國經營報,2002-08-19.
[11]張秀冰.中小企業發展戰略思考.財經貿易,1997,(1).
- 上一篇:企業政工隊伍建設
- 下一篇: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