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儲備運用決策

時間:2022-11-17 09:48:00

導語:中國外匯儲備運用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外匯儲備運用決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邁進和深化,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國家外匯儲備急速增長。2006年,我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國際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龐大的外匯儲備一方面給予我國可見的強大經濟和政治后盾和保障;另一方面又給國家以潛在的巨大經濟和政治風險和負擔。一個國家持有外匯儲備的三大原則要求外匯儲備滿足流動、保值和增值性。這三者是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對合理部分應本著保證流動性和保值性的前提下實現增值性,對超出部分應以保值,增值為首要目的。當前,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下,我國有著巨大的機遇。2007年金融危機以美國次貸危機為信號,逐漸從虛擬經濟領域波及到實體經濟領域。由于經濟局勢的惡化,一些掌握著高新技術設備或者在金融領域舉足輕重的企業和國家也不得不尋求水源救火,同時國際商品交易量有所萎縮,如石油,銅礦,鐵礦,等原料需求下降,國際價格長期居于較低水平。而我國雖然也遭受了損失,但相比較卻有更強的恢復力。我國應以此為契機積極運用外匯儲備,在國際市場上有所作為。

一、外匯儲備不可無償使用也不可直接用于國內

(一)外匯儲備是有成本的

外匯儲備的成本以央行對貨幣持有人負債的方式支付。外匯儲備的積累對應的是基礎貨幣的發行,而外匯儲備的減少對應的是基礎貨幣的回籠。央行通過法定準備金和發行票據購買外匯也是有成本的,即支付的利率。之所以將外匯儲備購買外國債券等就是為了在兼顧流動性和保值性的同時,適度增值以彌補獲得外匯的成本。既然獲得外匯是需要成本的,外匯的使用自然也是有償的。

(二)無償使用或國內使用外匯儲備將導致通貨膨脹壓力

在我國,人民幣是唯一的合法流通的貨幣,民間獲得外匯后,必須通過銀行結匯,兌換成人民幣。但這筆人民幣并不是已進入流通的貨幣而是央行的新的負債,也就是說,人民幣基礎貨幣增加了。如果外匯儲備將直接用于國內,那么央行將面臨二次結匯,不得不再次發行新的貨幣用于置換外匯,那么國內的基礎貨幣又將增加。通過貨幣乘數,新增的基礎貨幣將極易嚴重加劇通貨膨脹壓力。

二、利用部分外匯儲備推動“走出去”,幫助“引進來”

鼓勵企業“走出去,引進來”,不僅是產業調整的需要,也是緩解高額外匯儲備壓力的一個重要舉措。積極利用外儲支持國家擴大內需、增加進口對外匯資金的需要,為企業對外投資提供融資支持和便利,做到“外儲內用”。

(一)鼓勵國內有條件的企業到海外投資,消化外匯儲備

隨著國家進一步放寬外匯管制,一方面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以增大資本輸出,避過關稅壁壘,參與國際資源分配;另一方面,要實施國民待遏原則,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外資項目,以抑制不必要的資本流入。應鼓勵更多的有條件的企業到海外投資,加速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進程。

(二)購買國外核心技術和設備,培養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國際金融危機負面影響的持續加深,使得原本對華出口相當苛刻的外國政府不得不考慮“對華出口管制政策”放松,以獲得挽救國內經濟形式和政府選票的一劑良藥。即便是美國也被迫松了口。以美國與中國在北京簽署的一份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的原則性文件為標志,我國將有可能直接從美國獲得以前被禁止出售給我國的技術和設備等。可見,我國可以利用經濟危機這一特殊時期,積極努力的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達到直接轉化為中國國內的投資增長,對經濟增長起到直接的拉動和刺激作用;同時,對提高我國的技術實力和經濟的長遠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并且中國增加進口先進設備和技術無疑也有利于出口國的經濟,是對世界經濟復蘇的一個重要貢獻。

(三)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

利用部分外匯儲備椎動“走出去”,幫助“引進來”,必須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對企業進行風險指導,加強對東道國政治、經濟運行情況的監測分析,建立健全涉外經濟的預測預警體系。加強監管力度,完善投資決策程序,引入健全的法律咨詢與審查規章,完善激勵和約束制度,注重積累海外市場管理經驗和人力資源,實行人才本土化戰略,吸引東道國當地的優秀人才,采取有效措施,保護“走出去”企業的知識產權。不僅要保障企業現在的利益,也要保障其在將來的權益。

三、通過財政手段做到外儲內用

(一)財政購匯可以變相減少央行為結匯增發基礎貨幣

財政購匯通過在市場上發行債券籌集貨幣向央行購買外匯,不會增加市場上的基礎貨幣數量,反而回籠了部分基礎貨幣,抵消央行增發的基礎貨幣,直接減少結匯造成的國內貨幣供應壓力,起到財政政疑配合央行進行宏觀調控的效應。

(二)運用財政購匯促進國內公共事業的發展

財政購匯后,不僅可以用于海外和國內的戰略性投資,明顯增強國家的持續競爭力,而且,財政購匯,可用于向國外采購國內教育、醫療、環保、安全、生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事業繼續的物資,或以注資形式下撥,加快提高國民福利和加快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少量用于補充社保基金,也不會對財政形成壓力,因為社保基金支出主要在未來,若出現逐步支出后的少量缺口,可通過財政外匯投資收益填補。同時,減少了國家持有大量外匯儲備所承受的風險。

四、將部分外匯儲備用于戰略物資和資源的儲備

將外匯儲備的運用與國家的戰略規劃相結合,充分發揮過量外匯儲備的作用。

(一)戰略資源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安全

資源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而能源問題有尤為突出。中國是一個人均石油資源水平較低的國家。隨著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加工型出口規模的逐步擴大,能源供應“瓶頸”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約束力亦逐步增強。目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迭到了50%左右,預計今后對進口石油(含天然氣)的依賴性還會提高。中國石油安全可能受到威脅,而中國目前的大量的外匯儲備完全有能力購買石油來做國家的戰略儲備。其次也可購買鐵礦砂、銅等戰略物資。增加購買戰略性資產,增加能源和資源儲備,將貨幣形態的外匯儲備變為資源形態的儲備。

(二)將部分外匯儲備用于建立戰略資源儲備有利于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

石油、煤炭等能源產品價格跌至目前水平后,其下行空間已被大為擠壓。在這種情況下,其產品貶值風險不大,反而是保值、升值潛力廣闊。以石油為例。在當前國際油價處于低位的情況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俄羅斯石油公司和俄羅斯國家石油管道運輸公司分別簽署了開展長期原油貿易的協議。根據這一“貸款換石油”計劃,俄羅斯將從我國獲得貸款。而我國則能在未來的20年內得到3億噸原油。

(三)對建立資源戰略儲備應有步驟、有計劃

外匯儲備的首要職責是維護本國金融穩定,我們不能急功近利,將外匯儲備一次性大量使用。應有步驟的、有計劃的逐步進行。一方面可以減少戰略儲備建設過程中的錯誤,另外也可以防止出現需要大量使用外匯儲備的緊急事件,導致國家經濟波動。

五、部分外匯儲備的市場化和民間化

適度適時放松外匯管制,分散外匯儲備的經營風險在國家保持適度外匯儲備的基礎上,進一步放松我國外匯管制政策。

(一)組建專門的外匯投資公司代表政府管理外匯資產

如進行外匯儲備的海外投資的中投公司、外匯局系統投資公司、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和國開行等便是其中代表。在操作過程中,我們應做到政企分開,遵循經濟規律,趨利避害,穩妥投資。組建外匯投資公司的目的在與市場化運作資本,趨利避害,如果無法做到政企分開,獨立經營,那么組建公司不僅沒有任何改變,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要注意吸收人才,加強管理,建立有效的穩健的管理和盈利模式。

(二)“藏匯于民”,通過外儲證券化的途徑通過民間來消化過量外儲

將外儲證券化,在市場發售,貨幣當局出售的只是資產未來一定時期內的現金收入流,投資者對外匯儲備沒有直接的約束權利。外匯儲備資產證券化后,貨幣當局可以在資產負債表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改善資產結構,利用結構融資技巧提高資產的質量,使外匯儲備的效益得到提升。外匯儲備資產證券化通過向社會公眾發行債券、信托憑證或基金募集人民幣資金,用以購買新增的外匯儲備,而不增加基礎貨幣的發行,也不增加央行短期票據的發行。

但與此同時我們應注意,在確定外匯儲備資產證券化的規模時,首先應考慮到投資者的興趣,適應于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