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經濟社會發展路徑研究

時間:2022-05-26 03:20:16

導語:民辦高校經濟社會發展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辦高校經濟社會發展路徑研究

摘要:轉型發展背景下加強民辦高校文化建設,不僅是增強民辦高校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而且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區域經濟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民辦高校文化建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有: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不強、能力較弱、高校文化建設的特色不夠鮮明等。因此,在轉型背景的浪潮中,民辦高校在文化建設方面應轉變思想觀念,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融合區域發展等。

關鍵詞:轉型發展;民辦高校;文化建設;區域發展

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各高校要從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大局出發,切實增強對轉型發展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擺在當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動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1]至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就成為高等教育領域改革的重要任務。民辦高校作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是必然趨勢也是當務之急。本文試圖從民辦高校文化建設的視角探尋轉型背景下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以便拓寬、拓深民辦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促使其在服務過程中實現轉型發展、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

一、民辦高校文化建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性

文化傳承與創新是高校不可或缺的職能和使命。我國民辦高校經過近40年的發展,經歷了復興起步、規模壯大的外延式發展階段,目前已經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此階段正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實行分類改革的關鍵時期,在這場全方位、系統性轉型的變革中,機遇與挑戰并存,民辦高校要努力把握時機,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僅要發揮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基本功能,更要注重其發展過程和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物質、精神、制度、理念、價值等文化特征,加強和提升高校文化建設。因為“高校文化是大學維持自身核心價值體系及建立鮮明特色的基礎,也是不同大學之間相互區別的標志。”[2]因此,構建特色鮮明的高校文化,充分發揮其文化傳承和文化引領的功能,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這既是民辦高校持久深遠發展的必然思路,也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自覺使命和必然選擇。

(一)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在建黨95周年的慶祝大會上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3]至此,文化自信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為何要如此重視文化自信?因為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文化基于民族、國家如此重要,同樣地,文化基于一所高校也非常重要,它是一個高校的精神名片,體現著學校的精神風貌和辦學特色,是一所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是大學的生命和本質特征。正如在《談治國理政》中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沒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辦成功的。”[4]可見,辦大學就是辦文化,高校文化是大學在世界范圍內立足和參與競爭的核心實力,沒有文化底蘊,沒有文化影響力的大學是很難成為高水平的大學。對辦學歷史較短、辦學力量不強、綜合實力較弱的民辦高校而言,近40年大浪淘沙的考驗僅是立校之基,如何提升核心競爭力才是民辦高校能持續發展的強校之本。民辦高校想要在當前轉型發展的激烈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必然要求其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汲取地方文化的營養,注重凝練自己獨特的文化“基因”,塑造特有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彰顯出自身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是民辦高校立于不敗之地的必然選擇。

(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呈現出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產業升級加快步伐、社會文化建設不斷推進的新態勢和新特點。與此相適應,特色鮮明的的區域經濟也在進行發展模式的轉型、發展路徑的創新以及產業結構的升級,這種發展趨勢倒逼區域高校進行轉型改革,通過改革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實現學校辦學與地方經濟對接,設置與地方主導產業對接,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對接,科研以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應用技術研究為主,文化建設以繁榮地方先進文化為著力點。”[5]可見,提升文化建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題中應有之義。民辦高校作為區域內高校,同公辦高校一樣是區域智力資源的集中地,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上,不僅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和政府決策的智庫,而且是推進甚至引領區域社會文化建設的輻射源和重要陣地。

(三)區域經濟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證明,沒有先進文化的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同樣的,沒有先進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就會缺乏內涵、缺乏競爭的內驅動力。可見,文化在區域的綜合實力中地位日益重要,提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文化軟實力,關系到區域發展的影響力和持久力,是區域經濟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高校是區域先進思想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和源泉,是實現區域文化發展繁榮的保證,正如學者所言:“高校文化和大學精神是國家意志、歷史傳統、社會趨勢和多元文化的融合體,是時代精神的表征,是社會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6]近年來,民辦高校經過不斷明晰辦學定位和調整自身結構,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服務能力、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增強。在文化建設方面,民辦高校文化作為區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質影響著區域的核心價值和精神面貌,持續不斷地助推區域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二、民辦高校文化建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和問題

在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民辦高校順勢而為,不斷調整自身內部結構,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潮之中。課題組調研了解到,由于民辦高校辦學體制及運營機制等方面的靈活性和自主性,使其市場導向性非常明顯,能緊密地適應市場變化,及時地對接轉型經濟發展需求,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上較為側重人才培養模式的適時調整、專業設置的及時優化、校企合作與校地合作的動態對接等等,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或者說沒有認識到民辦高校高校文化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顯性、隱性影響甚至文化引領作用,存在以下問題。

(一)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不強

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涉及到高校治理結構、專業體系、課程教學、師資結構、文化建設等等方面,是全方位、系統性的改革。高校文化建設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對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一定的輻射、提升作用。特色鮮明的高校文化不僅是現代大學的本質特征,也是民辦高校的本質特征。創造性人才必須借助濃郁的高校文化氛圍才能茁壯成長。但從課題組調研部分民辦高校的實際情況看,由于民辦高校剛從規模擴張階段進入內涵建設階段,又適逢轉型發展,經受著“內涵轉型”并重的考驗,同時由于受辦學定位營利性導向的客觀因素制約,使得民辦高校沒有充分認識到高校文化是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認識到高校文化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辦高校文化立校的個性風格的形成與彰顯,影響和制約了民辦高校對區域經濟社會文化引領功能的實現。

(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較弱

高校文化對區域經濟社會的影響力、輻射力以及引領作用的發揮,不僅取決于大學有敏銳的認識,有主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更重要的是要有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而這種服務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它與大學的辦學時間、文化積淀、價值追求有密切關系。民辦高校在發展過程普遍存在辦學時間較短,歷史文化積淀薄弱等局限,目前雖然在高校文化建設和特色凝練方面有一定的起色,但總體上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完整的、特色鮮明的高校文化精神,致使其在服務的領域范圍和能力發展方面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況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實現民辦高校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三)高校文化建設的特色不夠鮮明

高校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知識聚集地和文化支撐點,是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保證和重要動力,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文化名片和品牌形象。通過文化建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高校的重要職能,對轉型發展的民辦高校而言同樣責無旁貸。不同的民辦高校,有不同的辦學定位、教育理念和價值追求,理應形成與眾不同的獨特文化。但據課題組調研統計,由于受民辦高校自身發展的諸多制約性因素限制,目前民辦高校不僅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和專業設置的增減等方面,而且在高校文化建設和核心價值觀的凝練上,都存在界定模糊,隨意性大的不足,而且各校盲目模仿,特色趨同,呈現出低質同構、同質同構的現象。這種既沒有自身特有的文化基因,也沒有及時植根于區域土壤舉區域旗、打區域牌的高校文化,勢必不能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推動和引領作用。

三、民辦高校文化建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

在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大潮中,民辦高校應大力加強和提升高校文化建設的水平,充分發揮高校文化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和引領作用,為區域文化發展提供精神源泉和智力支持。

(一)轉變思想觀念,增強服務意識

應該說,在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每一所民辦高校都有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烈愿望,都注重了打造自身的辦學理念特色、育人模式特色、管理模式特色、運行機制特色等顯性指標,但還沒有充分意識到滲透、融合、寓于這些顯性指標中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對民辦高校而言,在轉型發展背景下,應盡快轉變思想觀念,深刻認識到高校文化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樹立文化立校、文化強校的理念。“樹立理性的經營精神,已成為民辦高校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期望相一致、與教育規律相符合、與時展相合拍的大勢所趨,潮流所向。”[7]因此,民辦高校要做到:一是理念引導,通過轉變理念,構筑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和統領地位;二是領導重視,民辦高校最高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身體力行,推動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和精神底蘊,以此凸顯辦學特色,凝練高校文化,積淀后發優勢;三是開放思維,民辦高校要樹立開放的思想,認識到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就是區域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如青島濱海學院打造的的國家4A級景點“世界動物標本藝術館”,濃厚的人文氣息吸引著山東省內外的游客,是青島市的內在素質和文化內涵的名片,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典型案例。

(二)加強文化建設,提升服務能力

在轉型發展背景下,民辦高校不單單是要轉變觀念,增強高校文化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更要探尋加強自身文化建設的路徑和措施,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地方高校能否充分發揮好其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職能,已成為檢驗地方高校辦學水平、辦學實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也是檢驗高校辦學能力的和水平的試金石。”[8]對于民辦高校而言,轉型過程中“應用技術型”的定位也圈定了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世界上一流的大學,引領的是世界文化,中國的一流大學,引領的是中國文化。由此引出,地方的民辦高校引領的是地方文化。因此,在提升服務能力方面,民辦高校應做到:一是凝練自身文化特色,形成校本核心價值觀,如山東省民辦高校青島濱海學院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體現著濱海學院價值觀念、發展理念和道德信念等的核心價值觀。這一凝練的核心價值觀,成為了全校師生團結進取的共同思想基礎,是整個學校文化形態的精神凝聚,對校本文化的各個層次起著統領和引導作用,對青島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定的輻射和引領作用;三是著力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等,夯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創立富有校本文化氣息的校所環境,發揮校園文化育人怡德的功能特色。

(三)凝練文化特色,融合區域發展

國內外優秀民辦(私立)高校發展的實踐證明,民辦高校特色的高校文化關乎民辦高校的未來發展,關乎民辦高校的持續發展競爭力。這種特色表現出來就是異質性和比較優勢。從一定意義上說,民辦高校文化特色的形成,是在相互競爭中依據自身所處的區域位置以及自身辦學的歷史與特點所做出的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行為過程和結果。而這種自我調整過程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因此需要做到:一是發揮和加強大學校長的作用。校長是學校的靈魂和引路人,是學校文化特色形成的關鍵,校長的眼光、膽識、管理才能、教育理念和思想引領都決定著大學精神的塑造和品牌價值的提升,具有大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校長能真正弘揚現代大學應有之義,目前比較好的民辦高校都有著名的校長。二是以社會與區域經濟發展為依據,準確定位。民辦高校在文化建設上要根據本校、區域的實際確定合理目標。本校的實際包括深入研究本校的歷史傳統、現實狀況、發展前景和社會需求等方面,這樣才能順應教育規律;區域實際是充分了解區域的歷史積淀和發展規劃,主動因地制宜,融入區域文化建設,進而引領地方文化。比如黃河科技大學至于鄭州、浙江樹人大學之于杭州,青島濱海學院之于青島、山東英才學院至于濟南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和影響了區域經濟社會。三是有選擇地適度培養和拓展科研職能。民辦高校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創造條件拓展科研,主動參與區域經濟文化建設,通過研究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理論思路和對策建議。

作者:韓玉芳 顧堅男 馮志杰 單位:青島濱海學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Z].2015-10-21.

[2]侍建.論大學對地方社會文化發展的引領功能-基于高校文化的視角[J].教育探索,2013(11).

[3].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蒲紅.轉型發展視域中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基本思路[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6(2).

[6]韓延明.我國現代高校文化的價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7]陳新民,尹曉敏.區域經濟發展視野下的民辦高校經營研究[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0(1).

[8]鄒滿麗.芻議地方高校轉型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J].中國成人教育,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