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金融低碳經濟研究

時間:2022-12-15 10:13:59

導語:基于碳金融低碳經濟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碳金融低碳經濟研究

摘要:低碳經濟如今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向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已經成為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經濟舉措。低碳經濟發展有助于緩解生態環境污染,并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綠色發展。金融是經濟的核心,低碳經濟的發展,客觀上需要碳金融體系的支持,碳金融的發展又能夠反過來推動低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于我國而言,建立完善的碳金融體系還有助于推動我國碳交易融入國際市場。本文擬重點研究如何建立碳金融體系以支持低碳經濟發展,擬從界定碳金融和低碳經濟的概念、闡述我國碳金融交易體系發展現狀入手,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低碳經濟;碳金融;對策建議

一、引言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與過量污染氣體的排放造成全球氣候變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顯示,自20世紀以來,地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了0.74攝氏度,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危機。因此,在上述背景下,在2003年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首先在英國提出之后,各國都逐漸加強對低碳產業的關注,尋求走一條”既能與碳基能源消耗脫鉤,又能實現生產力發展”的低碳經濟之路。

二、相關概念界定

1.碳金融。從一方面看,碳金融是一種金融制度,是一種旨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市場化的解決體系。從另一方面看,碳金融被定義為一種在碳交易市場中展開的交易活動,而這類交易活動的主體產品就是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即碳排放權。2.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指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減少碳基能源消耗與污染氣體排放,以助推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雙重發展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核心是追求綠色GDP。

三、我國碳金融體系發展現狀

1.碳排放資源。巨大的碳排放資源使得我國的碳交易市場發展前景廣闊。目前,我國碳排放量約為全球碳排放量的1/3,居世界第二。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數據,我國每年提供大量的節能減排額度與巨額的碳減排交易額,至今已經成為CDM機制下最具潛力的碳減排市場與提供碳減排量最大的國家。2.碳交易規模。我國從2013年啟動碳排放試點交易以來,碳排放市場交易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7年06月,全國碳交易配額已累計成交4.46億噸,成交總額超過100億元。同時,我國將于2017年下半年啟動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隨著全國統一市場的不斷發展,我國有望建立起繼歐盟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碳交易體系。

四、我國碳交易市場的潛在問題

盡管我國碳減排資源豐富,碳交易市場潛力巨大,但我國碳金融的發展仍然較為落后,存在著如下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1.碳交易定價權缺失,我國處于全球碳金融交易產業鏈的低端位置。我國作為低碳產業最具潛力的供應方,擁有世界超過30%的CDM項目與近50%的CERs項目,但由于我國缺少完善的碳交易計價結算體制,且人民幣尚未成為碳交易計價與結算的貨幣,這使我國在國際交易中不具有定價權。同時,我國碳市場結構缺乏多樣化,碳金融產品單一,各種碳金融衍生品的發展不足,這使我國碳金融市場發展活力不足、規模較小、流動性較差,因此導致我國處于碳交易價值鏈的低端位置。2.國內對碳金融了解不足,政府重視程度不夠。碳金融在我國的傳播時間較短,發展不充分,公眾對其認識不足,國內許多企業對其關注不夠,沒有認識到其中蘊藏著巨大商機。地方政府對碳金融的認識也不完備,出臺的支持政策較少,力度較小,這由此導致我國碳交易難以擴大規模。3.金融機構與中介機構在碳金融市場中所起助推作用較弱。在我國,僅有少數商業銀行參與到碳金融市場中,且都是從事簡單的有關低碳發展的信貸與項目咨詢等項目,除此以外的大多數金融機構幾乎都還沒有涉足碳金融業務。同時,我國的碳交易中介機構較少,且基本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難以消化復雜項目,起到助推作用。

五、我國碳金融體系建立的對策建議

1.積極建設完善碳金融制度。我國應著力研究各發達國家的碳金融制度,并加以借鑒,促進我國構建較為完善的市場交易制度,強化市場的主體功能,并逐步提高市場的體系化、規范化程度。2.積極提高我國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上的議價與定價能力。(1)建立權威的碳交易信息平臺,促進交易信息流通;(2)推動人民幣在國際碳交易履行計價功能的進程,積極推進人民幣與碳排放權的綁定,促進人民幣在全球碳交易的資本市場中循環流通。(3)大力開發碳交易市場,盡快擴大碳交易市場規模,豐富碳交易市場中的產品類型、發展碳金融衍生品,以提高我國在國際碳交易鏈中的地位。3.政府應加大重視程度,發揮主導作用,形成連貫有效的政策措施。(1)加大對低碳經濟的財政投資,同時加強宣傳推廣CDM機制與節能減排所蘊含的生態效益與經濟價值,大力推動CDM項目開發,并對企業適當征收有關碳排放的稅,鼓勵其節能減排;(2)完善碳金融法律法規,構建碳金融交易法律體系。政府應明確碳排放權的權利屬性與碳交易配額的分配原則,制定碳排放相關標準,實現制度管控與支持;(3)政府應出臺獎勵措施促進低碳產業發展,對使用綠色資源,生產低碳產品或參與投資的企業,給予政策優惠,如減少稅收或給予財政補貼。同時,政府應建立有關監督體制,監督碳交易市場中的違規行為,給予嚴厲批評并處以罰款。4.推動金融機構參與。(1)完善交易平臺,培植參與碳金融的中介機構,同時加強與國外專業性中介機構的學習合作。(2)鼓勵銀行對低碳經濟項目提供貸款融資服務,或建立碳信用交易平臺對相關企業提供支持。(3)我國要借鑒國際碳資產投資經驗,設立中國CDM基金,擴大碳資產投資規模。

參考文獻

[1]顏俊.低碳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浙江大學,2015.

[2]李陽.低碳經濟框架下碳金融體系運行的機制設計與制度安排[D].吉林大學,2013.

[3]王偉.低碳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4]陳柳欽.碳金融撬動低碳經濟(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7-29(008).

[5]吳玉宇.我國碳金融發展及碳金融機制創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10):26-29.

作者:鄒嘉語 單位: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