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實向虛”風險防范與資產泡沫
時間:2022-01-03 03:58:40
導語:“脫實向虛”風險防范與資產泡沫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資產泡沫與“脫實向虛”的關聯
經濟轉型時期,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大量傳統產業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在此過程中,規模較大的傳統產業轉型成功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大量的中小企業又受創新不足、轉型成本高等的限制,傳統產業龐大的資金難以被尚未轉型成功的新興產業吸納,導致資金流出實體經濟、流入虛擬經濟,即“脫實向虛”。從我國的實際來看,資產泡沫的風險主要為房地產泡沫風險。2015年底至今,我國經歷了幾次房價猛漲:先是2015年底到2016年底,一二線城市房價瘋漲;然后是在2016年各大城市出臺了嚴格的限購政策后,2017年全國三四線城市房價普遍上漲,部分三四線城市房價瘋漲。可以說,房價上漲是近年我國經濟出現資產泡沫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脫實向虛”抑制了居民消費支出,對實體經濟產生了較為明顯的“擠出效應”。“脫實向虛”會導致資產價格暴漲,出現資產泡沫。近年來的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就是資金從實體經濟涌入房地產市場的結果。泡沫一旦形成,在當前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資產價格繼續上漲的預期下,會導致過度投機,泡沫不斷膨脹,經濟也就更加“脫實向虛”。正是如此,防范“脫實向虛”,必須抑制資產泡沫,強化價格型調節和傳導,暢通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
二、抑制資產泡沫的現實價值
資產泡沫集聚風險極高,危害極大。當前,我國房地產資產泡沫往往伴隨著較高的金融杠桿,金融杠桿的增加必然導致風險的集聚。杠桿融資提高房地產商土地購買能力導致土地價格泡沫,也提高了投資者購房能力,導致房地產價格泡沫。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導致企業廠房租金、用工成本等上升,降低了企業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實體經濟盈利能力差反過來進一步導致資金向房地產部門集聚,泡沫進一步擴大。這種惡性循環鏈的生成,對于實體經濟發展極為不利。資產泡沫加劇了金融風險,提升了實體經濟的成本。只有抑制資產泡沫,引導資金“脫虛向實”,才能促進經濟穩健發展。如果房價快速上漲得到控制,就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的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產業將得到發展,進而提高國民收入,收入提高后購房能力也將得到提高,從而實現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如果不能很好地抑制資產泡沫,任由其膨脹,一旦泡沫破滅,房地產吸納的巨額資金將成為金融部門的不良資產,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導致銀行可貸資金急劇縮減,實體經濟融資將更加困難。
三、抑制資產泡沫的策略選擇
房地產資產泡沫是在貨幣供應量不斷增加的宏觀背景下,房地產“去庫存”、金融結構發生變化、投資者非理性等多層因素共同導致的。抑制資產泡沫,就要從這些方面去化解。(一)貨幣政策堅持穩增長和控泡沫并重。近年的房地產價格泡沫本質上是一種價格現象。為應對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2008年推出了“四萬億計劃”,之后也一直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特別是近兩年來連續降息降準,導致貨幣供應量M2快速增加,M2/GDP從2008年末的151.31%上升到2016年末的208.31%。伴隨著資產泡沫持續增大,貨幣政策的目標也將發生變化,從只關注穩定經濟增長轉變為穩定增長的同時抑制資產泡沫。穩定經濟增長和抑制資產泡沫并不是對立的,資產泡沫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實體經濟盈利能力差,難以有效吸納資金。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實體經濟轉型成功,會有效釋放對資金的需求,引導資金從房地產等部門向實體經濟轉移。(二)加大房地產調控力度。2015年底,中央提出“去庫存”,緊接著各地政府便出臺了相關政策。一是落實戶籍、降低信貸要求、解除限購等政策,擴大了房地產的有效需求。二是土地供應的減少,本意是在“去庫存”背景下控制庫存的增加,但可能反而導致了房地產供給的減少。供求兩端的宏觀政策影響,也是近年來房地產市場供不應求、房價瘋漲的重要原因。因此,應該抑制房地產過度投機行為,增加土地供給,緩解房地產供求矛盾。然而,賣地收入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方政府受“吃飯財政”的限制,有較強的“土地財政”激勵。“土地財政”導致開發商拿地成本不斷提高,推動房價持續上漲。房地產及其相關聯的上下游行業占據國民經濟的50%左右,房地產的快速發展有助于地方GDP高速增長。因此,房地產、地方財政、經濟增長捆綁到了一起,導致地方政府缺乏抑制房地產資產泡沫的動力。為此,有必要加快研究推出房產稅,以緩解“土地財政”引致的負面后果。(三)優化金融結構。在資產泡沫的形成過程中,金融結構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在銀行信貸結構中,房地產信貸逐年增加。我國銀行貸款余額中,房地產貸款余額占比從2008年的16.5%上升到2016年的23.8%,這必然導致實體經濟貸款相對減少。另一方面,在不斷增加的直接融資中,房地產融資占比很大。隨著國家金融改革的深入,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中直接融資占比逐漸提高,從2011年的14.1%上升到2016年的23.82%。房地產融資在直接融資中占比很大,2016年全年企業債券凈融資僅為3萬億元,房地產債券融資規模就達1.14萬億元。也就是說,整個金融體系中,不管是間接融資還是直接融資,房地產融資占比都在逐漸提高,并且在不斷提高的直接融資中,房地產融資比其他領域的融資優勢更明顯。為解決資金不斷向房地產涌入的問題,要不斷優化金融結構,提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一是增強金融支持縣域實體經濟。縣域經濟占國民經濟較大比重,有的省份甚至超過60%,而縣域金融體制相對落后,深化縣域金融體制改革對經濟增長意義重大。縣域經濟往往以銀行信貸為主,現代金融體系不完善,可以通過引進各類金融機構激發縣域金融活力,提高金融支持縣域實體經濟的能力。二是加大金融支持中小企業力度。我國實體經濟以中小企業為主,提供了全國80%的就業,占國民經濟的60%以上。2017年1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的相關政策措施。2017年5月,證監會《區域性股權市場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在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可以發展區域股權市場為抓手,推動中小企業到“四板”市場掛牌,通過股權質押貸款、中小企業私募債、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幫助掛牌企業解決后續融資問題,提高金融尤其是直接融資支持實體經濟的比例。(四)健全產業支持政策。產業發展策略應該是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傳統的城鎮化建設就是大量建商品房,導致農民除了住進城市,生活并未得到改善。城市新居民對美好生活有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新型城鎮化建設除了有城市的形式,更要能為居民提供集健康、養老、文化、教育、娛樂休閑等功能。這些功能也是城市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各地要出臺優惠政策措施,促進當地在自然資源、人口結構、歷史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城鎮化建設與產業建設協調發展的意義在于經濟形成良性循環,房價快速上漲得到控制,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的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而產業發展起來后居民收入增加導致消費強勁,當地經濟發展可持續性增強,從而也能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五)促進地方財政與金融聯動。我國的現實情況是,地方政府在支持企業融資方面作用發揮得不夠。因此,各地可以通過做大做強政府投融資平臺,增強政府的融資能力,財政實力增強后與金融聯動,引導資金注入實體經濟,更好地促進產業發展。做大做強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就是要將各部門碎片化的財政資源進行整合,充實投融資平臺的資金實力,提升信用等級,提高融資能力、降低融資成本。在發揮財政與金融聯動的功能方面,可以采取如下舉措:一是將財政性存款與銀行貸款掛鉤,財政性存款的比例按照銀行對當地企業貸款的比例分配,激勵銀行多向本地區貸款。二是財政出資與銀行按照一定比例成立風險基金,銀行按照基金總額的一定倍數向當地企業貸款。三是做實做強政府控股的擔保公司。銀行一般需要資產做抵押才向企業放款,但廣大中小企業能夠作為抵押的資產往往不夠,財政出資與社會資本按照一定比例合作成立擔保基金,做實做強擔保公司,要求擔保公司按照一定倍數為企業擔保,這樣就能有效解決中小企業抵押物不足的問題。四是財政出資成立產業引導基金,引導基金與社會資本按照一定比例合作成立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引進專業公司人才進行基金經營管理,基金應主要用于投資當地中小企業。當然,財政與金融聯動的舉措不限于以上方面,其意義在于改變傳統財政資金支持實體經濟額度小、覆蓋面窄的問題,發揮地方財政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更大作用。(六)加強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打通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管道的根本是控制風險,只有風險控制住了,資金才敢進來。控制風險的第一步,就是要化解當前不良貸款,這是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基礎。其次,要加快區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將區域內企業、居民、金融機構納入信用評價體系,并與銀行征信系統對接,形成區域性征信體系。最后,加強金融監管,控制風險。微觀方面,對投資者進行教育,提高投資者風險防范意識,加大防范、打擊和處置非法集資的力度。宏觀方面,通過編制政府、企業、金融、家戶四部門區域宏觀資產負債表監測區域宏觀金融風險,通過編制區域宏觀或有資產負債表實時監測區域宏觀金融風險。
總之,要采取各種手段抑制資產泡沫,通過產業政策從根本上提高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引導資金逐步轉向實體經濟,規避資產泡沫帶來的金融風險,促進經濟良性發展。
作者:劉飛 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上一篇:建筑工程精細化管理策略分析
- 下一篇:規范物品價格鑒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