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改革背景經濟教育改革路徑

時間:2022-12-27 09:21:09

導語:經濟改革背景經濟教育改革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改革背景經濟教育改革路徑

[摘要]經濟教育改革需與現實的經濟改革背景深度對接,且掌握教工作關鍵點。以具體的問題為導向,設計改革的路徑與方法。即以經濟改革背景為參照,創新經濟教育模式。基于宏觀視域,構建國際化的經濟教育體系。動態了解經濟業態變革,有效掌控經濟教育改革尺度。基于此,有策略和有方法地進行經濟教育改革,基于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助力我國經濟獲得穩定且快速的發展。

[關鍵詞]經濟改革;經濟教育;改革

新一輪的科技與經濟變革,使人們的工作方式與消費習慣等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改革,關乎國計民生,更影響著新一代年輕人的自我價值實現的方式。教育工作者必須形成與時俱進的育人理念,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對經濟教育進行科學的創新與改革。應對新經濟發展形勢,既要發揮獲得技術與智慧的支持,還需在個體人員的思維上進行引領。尤其,新經濟環境下,經濟教育的改革需體現適度超前性,構建具有引領性的教育新模式與新體系。

一、基于經濟改革背景下的經濟教育改革的關鍵點

(一)經濟教育需注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新經濟環境下,經濟教育工作的開展,既要注重夯實教育對象的理論基礎,還需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我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倡議的提出,是對經濟改革的積極響應,更是改革開放的新手段與新方向。經濟教育目的,體現在新經濟形態下創新型人才的極大滿足。利用科學的教育方法與手段,為國家和社會培育出可利用經濟學知識改變行業與商業形態的人才。因此,必須基于專業課程內容做好教育深化改革,致力于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

(二)基于互聯網元素構建經濟教育新形態

經濟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構建經濟教育的新形態。以互聯網元素為切入點,人們可明顯看到新媒體與網絡直播等,都為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與變革所發揮的助力。而針對經濟教育的改革,相關人員需對經濟改革背景下的新經濟特點建立正確的認識,且能以新經濟教育的視角出發,思考人才培養與教育問題。新經濟具備創新創業、業態快速變化、發展方式變革、全球化發展四個主要特點。對經濟教育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應科學的融入創新教育、應用教育、互聯網教育等。從全局視域出發,對經濟教育的內容與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經濟教育改革,應精準定位改革的方向與目標,進而才能體現經濟教育創新的科學性與實效性。教育工作者需緊密圍繞我國社會及國際社會經濟改革的趨勢與態度,對經濟教育中所設計的課程內容進行擴充與豐富、對經濟教育模式與形式進行創新與優化。經濟教育應朝向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方向發展,基于現代化的教育場景,是教育對象的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市場洞察力等獲得全面提升。真正利用知識與技術解決問題,切實展現經濟教育改革的價值與意義。

二、基于經濟改革背景下的經濟教育改革中表征問題

(一)經濟教育與現實背景相脫離

我國大學生的綜合經濟素質普遍不高,雖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但缺乏處理問題的專業能力。經濟教育與現實背景相脫離,是造成人員經濟意識與能力不能達到預期的重要原因。通常情況下,我國在實際開展經濟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主要面向的是大學生或高職生。在傳統教育理念,部分教育工作者過于注重理論教育與成績考核。利用一張考試卷衡量與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與能力,雖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預期的教學效果,但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經濟教育不應局限在固定的學科與專業教學上,應從教育對象的長遠發展角度出發。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創新能力,令他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具備顯著的核心競爭力。學會利用經濟學知識解決經濟問題,且能深度地參與到我國經濟改革的浪潮中,而不是只會學習和答題的知識容器。

(二)經濟教育缺乏國際視野

關于經濟改革背景下的經濟教育改革的研究,從目前的教育經驗與教育效果上來看,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國際視野。基于統一教材所設計的經濟教育方案,只能滿足學生的普遍需求,不能提供個性化的教育,不利于培養適應國際社會發展的人才。而在實際開展經濟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被局限在既定的育人視野中,按照既定俗成的規律與規則傳授經濟學知識與經濟文化。很少考慮到國際社會中對人才的需求,且無積極的意識融入西方最先進的教育理念與知識。倘若學生只能學習與了解書本中的知識,未來進入職場中將無法切實利用專業知識解決突發性的經濟問題。

(三)經濟教育改革缺乏適應度

經濟教育應具有一定的現實性與創新性,根據目前經濟變革的形勢,能及時進行改革與變革。目前,部分院校將互聯網技術融入經濟教育中,試圖利用技術手段實現創新與變革。從某種角度來說,將互聯網與教育進行對接,是適合時代發展背景與教育要求的。但從經濟教育改革的本質上開看,這種單一強調形式與模式上變革,顯然缺乏一定的適應度。即經濟教育模式的創新應與教育內容保持契合性,若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傳授具有滯后性的專業知識,只會形成“新瓶裝舊藥”的經濟教育改革假象。教育工作者需注重經濟教育內容的劃時代的更新與優化,制定多樣化的教育模式,為新經濟教育提供更多的選擇性。

三、基于經濟改革背景下的經濟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徑

(一)以經濟改革背景為參照,創新經濟教育模式

經濟改革背景下,我國在產業結構升級與轉型方面做出重大努力,并獲得顯著的經濟發展效果。經濟教育與營商環境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應以現實的經濟改革背景為依據,對具體經濟教育模式進行創新與優化。經濟教育必須深度對接到市場經濟環境中,以此才能培養出具有實戰能力與創新能力的人才。目前,我國在互聯網經濟、電商經濟、物流經濟獲得蓬勃發展,而經濟教育應科學融入現代經濟元素。即將互聯網文化科學地融入經濟教育中,能對互聯網金融、征信借貸與新融資渠道進行全面了解。經濟教育必須體現一定的時代性,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地對教育內容與教育模式進行優化。“互聯網+”理念被滲透與應用與各個領域的過程中,應在經濟教育模式上巧妙的融入互聯網技術。即以“互聯網+”經濟教育的模式,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且結合真實經濟案例,組織學習者進行頭腦風暴。在依照既定的經濟學教學設計教育計劃的同時,應結合豐富的網絡視聽資源,能夠對現代經濟形態、商業運作模式等進行深入了解。經濟教育必須突顯創新性與應用性,在積累知識與經驗的同時,能將其切實轉化為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根據全球經濟發展特點,以及當下的政治格局,在經濟教育中科學的融入政治文化元素。基于現行的制度和法規等,培養人們良好的法制思維。基于完善的經濟教育課程內容體系,進一步強化教育對象的經濟思維。只有做到全方位、全過程展開經濟教育工作,才能培育出具有時代精神和創新視角的經濟類人才。

(二)基于宏觀視域,構建國際化的經濟教育體系

相較于傳統的工業經濟背景,當下的市場經濟環境更加多元化。經濟教育的改革,應具備一定的宏觀視域,積極構建國際化的經濟教育形態。能提取經濟教育領域的文化精髓與知識重點,有方向性地對既往知識體系進行擴展與延伸。既要保留核心的理論知識,還需融入新元素,注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教育工作者應將創新創業教育、國際化教育等,滲透到經濟教育中。且明確此項專業教育不是固定的知識講解,應充分保證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從某種角度來說,經濟類學科屬于應用型知識,需能解決現實的問題,而不僅局限學術理論研究層面。經濟改革帶來新經濟業態,并進一步驅動整個世界在各個行業與領域的創新。而經濟全球化的顯著特征,是跨區域的創新,由此對于人才的標準又提出新的要求。不僅要具備夯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管理技能,還需具備優良的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而針對經濟教育的改革,必須科學整個全球資源,且能進行合理的再配置。經濟教育需體現國際化、現代化,在知識、技術、理念、方法上必須領先。相關教育結構必須積極借發達國家先進教育理念,保持良好的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的同時,能引進西方經濟學理論,鼓勵教育對象以經濟思維分析目前的國際金融發展趨勢。即將經濟教育與金融教育進行有機融合,豐富學習者知識結構的前提下,能全面提升他們對時局與商機的洞察能力與預測能力。此外,經濟教育既要致力于培養高精尖的專業人才,還應帶有一定的普及性。即面向普通大眾做好常識性知識的普及,令他們明確了解“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意義與價值,對互聯網創業建立基本的認識。這樣,不斷提高我國國民的綜合素質,令更多人逐漸形成正確的理財理念。即適度存儲、積極消費,進一步刺激我國內需,每一個人都可成為經濟變革的參與者。

(三)動態了解經濟業態變革,有效掌控經濟教育改革尺度

經濟變革背景下,應對經濟教育的形式與流程等建立新的認識。在國家頂層的驅動下,教育領域需適度擴大經濟教育規模。基于精準的大數據分析后,根據既定的人才結構與人才缺口等,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課程和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基于共有辦學體制,教育工作者應開創系列經濟教育模式,且注重掌握改革的尺度。不盲從經濟發展的表征形態,應通過深入了解既定領域對經濟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能有目的、有組織性、戰略性的建設現代化科技園,為人才創業實踐與科學研究提供優質的平臺。且能在孵化器發展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和政策響應。教育部門需充分發揮主導性作用,在現有的眾創空間中,能對經濟教育機制進行深層次的改革與科學創新。而所強調的經濟教育改革的尺度,主要體現在教育國際化,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既要將經濟教育對接到市場環境下,還有注重突顯底層邏輯,幫助教育對象打好“地基”。同時,經濟教育工作的開展,應在應用性大學的協同育人方面進行深入的思考。如可整合所有應用型院校資源,共同構建信息化的教育平臺。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等,解決經濟教育與應用型人才培養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基于網絡平臺,全程跟蹤人才培養現狀,以及經濟教育問題與成果。且能隨著經濟發展的趨勢,能建立新業態專業,對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經濟、網紅經濟、電商經濟等進行系統化的研究。在創新與改革的過程中,應以最關鍵與核心的經濟教育內容為主,適當地對課程內容進行擴充與完善。但不局限在固定的學科上,應對與經濟學相關的所有內容進行了解與學習。經濟教育應適度超前經濟改革環境與走向,應逐漸生成具有前瞻性的教育體系與課程類型,令經濟教育真正獲得可續性的創新發展。

結語

總之,經濟教育與現實背景相脫離、經濟教育缺乏國際視野、經濟教育改革缺乏適應度三個表征問題,既是經濟教育改革的動力,更是構建新教育模式與專業課程體系的切入點。在發現問題后,應正視問題,并積極探索解決經濟教育問題的策略。教育工作者應能對經濟改革背景中衍生出的新行業、新商業運作模式進行全面了解,以經濟思維視角提取關鍵信息,并將其融入經濟教育內容中,并選擇適合當下大學生認知的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王書斌.以適應“四新經濟”為導向的創新創業教育優化研究[J].科教文匯,2020(11):56-58.

[2]沈相應,尹建設.基于服務地方經濟轉型發展視域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11):104,110.

[3]胡濤.縣域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困境與突破:以“互聯網+區域特色經濟”為驅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21):342-343.

[4]于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對社會主義制度認同的影響探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18):97-99.

[5]游舜琨.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轉型的挑戰和機遇[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115-117.

作者:陳美玲 單位: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