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與會計管理創新論文

時間:2022-09-04 08:45:00

導語:公共財政與會計管理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財政與會計管理創新論文

會計工作是經濟工作和財政分配的基礎,會計管理是財政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環節,與財政管理之間是局部和整體的關系。因而,財政的模式也就制約著會計管理的模式。隨著我國財政模式由計劃經濟時期的統包型財政向公共財政的逐步轉變,對會計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改革和創新的要求。

●現行的會計委派制行之有效,但仍存一定的局限性

現行的會計委派制是政府部門和產權管理部門以所有者身份,委派會計代表政府和產權管理部門,監督國有企業、行政事業單位或集體經濟組織資產經營和財務會計管理的一種制度。其理論依據是國有企業“兩權”分離和所有權監督經營權(控制“內部人控制”)理論。其法律依據是《公司法》和《會計法》的有關條款。從各地試點情況看,會計委派制的實施范圍主要是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公司、行政單位、事業單位。有些地方將試點范圍擴大到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甚至村、組。會計委派制的基本模式包括財務總監制、主管會計委派制、零戶統管制、財務集中核算制。如湖北省荊門市探索出“三級聯動、五形并存”的會計委派模式。即同時在市、縣、區實行零戶統管、財務集中核算、委派財務總監或總會計師、內部輪崗交流委派和財政委派五種形式。其實質就是通過歸并賬戶、統管資金等手段,加強對所有公共收支活動的監督。會計委派制試行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卻收到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促進了會計基礎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強化了會計的反映和監督職能,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為國家的宏觀調控決策提供了真實、完整、及時、有用的信息等方面。

但是,會計委派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時,隨著企業改革和財政改革的不斷深化,也日益顯現出其局限性:首先,現行的會計委派制主要局限于以所有者的身份向經營者單位委派會計,強調所有者權益及所有者對經營者的監督制約。而沒有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向法人單位委派會計,忽略了社會管理者權益及其對法人單位的監督制約。有可能所有者只注重所有者權益監督,而不顧社會管理者權益監督。甚至發生所有者與經營者聯合起來,為了本部門、本地方、本企業集團的單位利益,而共同對付社會管理者的情況(特別是在企業集團內部會計委派制下),使社會管理者權益和國家財政收入受到損害。其次,現行的會計委派制是所有者對經營者的會計監督,委派對象只能是國有獨資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對于國有股為第二大股東、但又不占控制地位的公司企業,如何實現對國有資本權益的監督?隨著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和結構調整,將有一大批國有企業逐步退出許多行業和領域。如果在退出之前委派了會計,那么在退出后原有的委派會計又如何安置?如果在退出之前不委派會計,而國有企業退出又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怎樣實行國有資本權益監督?這些都是現行會計委派制解決不了的。再次,現行的會計委派制依托的是國家所有權,只能在國家擁有所有權的國家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實行。從而只能解決這些單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問題,而不能對私營企業、三資企業等非國有單位委派會計,不能保證這些單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從而仍然不能解決整個國民經濟的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

●公共財政對會計管理改革與創新提出要求

構建公共財政體系是我國財政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公共財政是市場經濟體制下,一種以明確劃分政府與市場職能為基點的新型財政職能模式,它對會計管理改革與創新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公共財政的微觀基礎是現代企業制度,它要求會計管理改變按不同所有制、組織形式、經營形式,分別確定企業財務會計制度和會計監管體系的做法,建立與國際慣例相符合的企業財務會計制度體系和會計監管體系。會計工作是經濟工作和財政分配的基礎,會計管理是財政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環節,與財政管理之間是局部和整體的關系。因而,財政的模式也就制約著會計管理的模式。隨著我國財政模式由計劃經濟時期的統包型財政向公共財政的逐步轉變,對會計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改革和創新的要求。

●現行的會計委派制行之有效,但仍存一定的局限性

現行的會計委派制是政府部門和產權管理部門以所有者身份,委派會計代表政府和產權管理部門,監督國有企業、行政事業單位或集體經濟組織資產經營和財務會計管理的一種制度。其理論依據是國有企業“兩權”分離和所有權監督經營權(控制“內部人控制”)理論。其法律依據是《公司法》和《會計法》的有關條款。從各地試點情況看,會計委派制的實施范圍主要是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公司、行政單位、事業單位。有些地方將試點范圍擴大到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甚至村、組。會計委派制的基本模式包括財務總監制、主管會計委派制、零戶統管制、財務集中核算制。如湖北省荊門市探索出“三級聯動、五形并存”的會計委派模式。即同時在市、縣、區實行零戶統管、財務集中核算、委派財務總監或總會計師、內部輪崗交流委派和財政委派五種形式。其實質就是通過歸并賬戶、統管資金等手段,加強對所有公共收支活動的監督。會計委派制試行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卻收到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促進了會計基礎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強化了會計的反映和監督職能,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為國家的宏觀調控決策提供了真實、完整、及時、有用的信息等方面。

但是,會計委派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時,隨著企業改革和財政改革的不斷深化,也日益顯現出其局限性:首先,現行的會計委派制主要局限于以所有者的身份向經營者單位委派會計,強調所有者權益及所有者對經營者的監督制約。而沒有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向法人單位委派會計,忽略了社會管理者權益及其對法人單位的監督制約。有可能所有者只注重所有者權益監督,而不顧社會管理者權益監督。甚至發生所有者與經營者聯合起來,為了本部門、本地方、本企業集團的單位利益,而共同對付社會管理者的情況(特別是在企業集團內部會計委派制下),使社會管理者權益和國家財政收入受到損害。其次,現行的會計委派制是所有者對經營者的會計監督,委派對象只能是國有獨資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對于國有股為第二大股東、但又不占控制地位的公司企業,如何實現對國有資本權益的監督?隨著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和結構調整,將有一大批國有企業逐步退出許多行業和領域。如果在退出之前委派了會計,那么在退出后原有的委派會計又如何安置?如果在退出之前不委派會計,而國有企業退出又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怎樣實行國有資本權益監督?這些都是現行會計委派制解決不了的。再次,現行的會計委派制依托的是國家所有權,只能在國家擁有所有權的國家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實行。從而只能解決這些單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問題,而不能對私營企業、三資企業等非國有單位委派會計,不能保證這些單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從而仍然不能解決整個國民經濟的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

●公共財政對會計管理改革與創新提出要求

構建公共財政體系是我國財政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公共財政是市場經濟體制下,一種以明確劃分政府與市場職能為基點的新型財政職能模式,它對會計管理改革與創新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公共財政的微觀基礎是現代企業制度,它要求會計管理改變按不同所有制、組織形式、經營形式,分別確定企業財務會計制度和會計監管體系的做法,建立與國際慣例相符合的企業財務會計制度體系和會計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