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會計造假影響會計工作進程論文

時間:2022-05-07 06:00:00

導語:財務會計造假影響會計工作進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務會計造假影響會計工作進程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是會計工作成敗的關鍵、財務會計造假是指造假行為人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制度的規定、在會計憑證上造假、在會計帳簿和會計報表中造假、在成本核算上造假、在稅金核算上造假、財務會計造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追求本位利益和個人私利誘發了財務會計的造假行為、執法不嚴、處理不硬是財務會計造假的根本原因之一、產權界定不明晰,國有資產所有者缺位,是財務會計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企業內外部會計監督體系尚不夠完善,未能充分發揮其監督作用、某些企業單位領導人法律意識淡薄,更有少數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水平低、加大對財務會計造假的懲罰力度和執法力度、明晰企業產權,并組建國有企業的經營組織、強化政府監督,并以財政部門為監督協調組織,形成監督合力、財政部門要督促企業單位建立健全內部監督機制、堅持法制宣傳和培訓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強化企業單位領導人的法律法制觀點等,具體請詳見。

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是會計工作成敗的關鍵,而當前會計工作秩序混亂,虛假會計信息屢禁不止,財務會計造假普遍,嚴重危及會計工作的生命。本文擬就財務會計造假的現狀、成因及打擊財務會計造假作一粗淺探討。

財務會計造假是指造假行為人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制度的規定,采用各種欺詐手段在會計帳務中進行弄虛作假,偽造、變造會計事項,從而為小團體或個人謀取私利的違法犯罪行為。據財政部的公告稱,2000年對159家企業的抽查結果,資產不實的147家,虛增資產18.48億,虛減資產24.75億,利潤不實的157家,虛增利潤14.72億,虛減利潤19.43億,造假的現狀令人觸目驚心。造假通常采用的手法有:

1.在會計憑證上造假。這是造假者最常用的手法,在原始憑證上造假,或編造虛假經濟業務,假餐飲費票、假銷售收入票等假票據現象異常突出,勞務費、臨時工資等自制憑證更是以虛開實;或以原會計事項為基礎,通過夸大或縮小的方式非法謀利,以少開多、大頭小尾的票據司空見慣;或采用偷梁換柱的方式,將公款行賄、個人購買的物品等非法事項在形式上合法的費用中列支。造假者讓這些虛假的原始憑證進入記帳程序,編造虛假的記帳憑證。

2.在會計帳簿和會計報表中造假。有的企業單位存在大量的現金收入,從而私設“小金庫”;也有的企業單位將銷售收入或預算外收入不按規章制度存入規定的開戶行,擅自存入企業單位的經濟實體,甚至以個人的名義存入儲蓄所,亂支亂用,濫發獎金;一些企業另立帳簿,還有一些企業單位直接捏造、篡改會計報表數據;更有一些企業編制多套會計報表。

3.在成本核算上造假。一些企業為了調節利潤的需要造假帳制造虛盈,往往在成本上大做文章,該攤的費用不攤或少攤,該提的費用不提或少提,將一些已支付應計入當期損益的費用掛在“應收帳款”或“其他應收款”帳上,將已竣工的基建項目發生的長期借款利息擠入工程成本。更有甚者,南通市某制造玩具的合資企業月底竟將期間費用轉入“待攤費用”帳戶,而待企業經營情況好轉時,再從“待攤費用”帳戶轉回期間費用帳戶,然后再轉入“本年利潤”帳戶,隨意調節利潤。

4.在稅金核算上造假。有些合資企業為了享受國家有關稅收政策的照顧,將應當在本年計入的收入掛在帳上,轉到下年度結算;有些企業為了偷逃增值稅,竟買進項增值稅專用發票入帳,浙江金華“中國第一大稅案”充分說明了造假者的肆意妄為;有些企業為了偷逃營業稅,變造發票內容,如實為營運收入,變造為營運收入和其他款項,以期少納營業稅。

財務會計造假不僅導致了會計信息失真,經營業績虛假,財務狀況不實,而且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銀行貸款沉淀,企業積累與債權人利益受損,削弱了國家財經法規的權威,嚴重干擾了國家的宏觀管理,干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為行賄受賄、權錢交易、挪用貪污打開了方便之門,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危及會計工作的生命。

財務會計造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追求本位利益和個人私利誘發了財務會計的造假行為。一般說來,地方政府部門把經營者的考核獎勵、職務升遷、職工工資分配等與企業的經濟效益掛鉤,銀行放貸也是以企業的資產狀況和效益狀況為依據,這本是無可非議的,但有的企業不在優質、高產、低耗和市場競爭上下功夫,不是去努力提高經濟效益,而是在經營不善的情況下,為了追求本位利益和個人私利,在財務會計造假上做文章,或為了偷逃稅款;或為了完成效益指標以分配工資和獲得獎勵;或為了完成承包任務;或為了謀取貸款;或為了個人的名利和地位,在會計帳務中弄虛作假。

2.執法不嚴、處理不硬是財務會計造假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執法狀況普遍存在過寬的現象,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對檢查出的造假事項,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對檢查出的造假事項往往以經濟處罰代替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且極少影響企業單位領導人和會計人員的利益,執法缺少嚴肅性和權威性。我們年年見到公布企業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公告,卻不見公布造假的企業單位的名稱,更不見公布對造假責任人的處罰,執法者的缺席與瀆職造成了財務會計造假的放縱和泛濫。有法不依,法將不法;違法不究,使造假者心存僥幸;執法不嚴、處理不硬,導致造假者膽大為妄為。

3.產權界定不明晰,國有資產所有者缺位,是財務會計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存的國有產權關系不同程度地存在模糊化,所有權關系模糊,實際占有權關系模糊,國有資產管理局、財政、稅務、工商部門都對國有資產負責,但又不能真正代表所有者的權利,造成國有資產所有者缺位。產權界定不明確,從而導致了企業經營者脫離了所有者的有效控制和約束,可以任意造假。

4.企業內外部會計監督體系尚不夠完善,未能充分發揮其監督作用。從企業內部來看,一些企業單位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內部會計制度不健全、不嚴密,內部牽制制度不完善。從企業外部來看,一是政府監督沒有形成合力,財政、審計、稅收、工商行政管理等諸多監督機關為完成各自的職能任務各有取舍,相互間的配合及監督合力未能形成。二是社會體系不夠完善,法律規定的接受注冊會計師審查驗證的范圍還很有限,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的社會服務功能遠遠沒有真正地體現出來。

5.某些企業單位領導人法律意識淡薄,更有少數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水平低。一些企業單位領導人法律意識淡薄,將經濟發展同守法經營對立起來,授意甚至強迫會計人員做假帳。由于大多數會計人員的切身利益依附于企業單位領導人,他們害怕堅持原則會遭到打擊報復,屈從于企業單位領導人的壓力,對違法事件不抵制,按照領導人的意圖做假帳。更有少數職業道德差的會計人員,為了謀求自身的一份利益主動做假帳。

打擊財務會計造假刻不容緩,需要我們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打擊財務會計造假行為。

1.加大對財務會計造假的懲罰力度和執法力度,嚴格按新《會計法》辦事,并把處罰重點放在處理責任人個人身上。新《會計法》第四十三條明確規定“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造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且,其法律責任比較具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任何一部好的法律,如果得不到貫徹執行,也是一紙空文。執法者應嚴格以新《會計法》為準繩,對財務會計造假者嚴懲不怠。要樹立執法機關的權威性和嚴肅性,糾正各種形式的“人治”傾向,形成打擊財務會計造假的威懾力,對造假的企業單位及責任人的經濟處罰必須從嚴從重,使財務會計造假者付出的代價遠遠大于其得到的利益,使其不敢造假,這是治理財務會計造假乃至一切打假的極為重要的措施。應把處罰重點放在處理責任人個人身上,特別是對指使財會人員進行造假的企業單位領導人的執法,在嚴厲經濟處罰的同時,財政部門要加強同人事、司法等部門的協作和配合,進行必要的行政處罰,該降職的降職,該撤職的撤職,并配合刑事處罰,注意人身刑、財產刑的運用,使造假者不敢以身試法。

2.明晰企業產權,并組建國有企業的經營組織。應由國有資產管理局承擔起國有資產所有者的責任,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進行監督。可以考慮組建國有企業的經營組織,如各類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投資控股公司等作為法人實體,以其產權經營主體的身份,對國有資產進行運作,它是以所有者的身份而不是以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對投資企業實行有效的控制和約束。

3.強化政府監督,并以財政部門為監督協調組織,形成監督合力。財政部門應加強會計監督檢查,嚴厲查處和打擊財務會計造假行為;審計部門要著重對廠長、經理的離任、承包終結、企業經營成果、財務收支核算、資產質量進行審計;稅務部門對通過造假帳以逃稅漏稅的行為要加大檢查懲處的力度;人民銀行通過對企業單位帳戶和現金的管理,遏制企業單位的現金交易行為,強化信貸監督;證券監管部門、保險監督部門也應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對相關企業單位的會計資料進行監督檢查。在此基礎上,可以考慮以財政部門作為監督的協調組織,各部門之間注意密切配合,各部門出具的實施監督的檢查結論對其他部門均應有效,這樣,一可以避免重復監督給企業造成負擔;二可以防止單一監督部門與企業通謀作假;三可以避免執法不當給企業造成損失;四可以保證在各個部門形成監督的合力,使財政、審計、稅務、信貸監督等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4.大力推行注冊會計師制度,建立健全以注冊計師制度為核心的社會監督體系。目前,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重要作用遠遠沒有發揮出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注冊會計師隊伍力量仍然不足,人員的結構不合理,總體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偏低,甚至出現了注冊會計師和被審計單位共同造假的案件,如“瓊民源案”、“北京長城案”等。鑒于此,要借審計組織脫鉤改制的契機,加大注冊會計師隊伍的清理整頓工作,去除不合理人員,招聘高素質的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職業道德好、業務素質強、社會信譽高的注冊會計師職業大軍。同時,要加強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法律責任研究,明確注冊會計師審計對會計審查結論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要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進行再監督,定期或不定期的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進行抽查,以更好地督促注冊會計師嚴格按獨立審計準則規定的程序和方法執業。在此基礎上,大力推行注冊會計師制度,逐步擴大注冊會計師社會審計監督的對象范圍,不僅上市公司、三資企業的年度財務報告須經注冊會計師驗證,凡具有公開性質的法人企業的年度財務報告也必須經注冊會計師審查驗證,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這一經濟警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5.財政部門要督促企業單位建立健全內部監督機制。企業單位內部監督機制的內容包括:(1)強化內部管理為中心的會計管理體系,建立起以責任會計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會計管理體制,做到目標明確,責任落實,考核嚴格,獎懲分明。(2)完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明確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種財產物資、財務收支的審批、領報制度,建立嚴密的財產清查制度,明確財產清查的范圍、期限和組織程序。(3)加強內部會計控制,建立科學的內部牽制制度。建立體制牽制制度,記帳人員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財物保管人員的職責權限應當明確,并相互分離、相互制約;重大對外投資、資產處置、資金調度和其他重要經濟業務事項的決策和執行要相互監督、相互制約;會計人員的分工實行不相容職務的分離,錢物、錢賬要分管。建立程序牽制制度,制證、稽核、記帳、編表要環環緊扣。建立實物牽制制度,批準領導的印鑒和會計、出納的印鑒應分開管理。建立賬簿牽制制度,帳簿之間建立勾稽關系,并定期進行核對。(4)建立內部審計制度,明確對會計資料定期進行內部審計的辦法和程序,內審機構與財務機構要分設,以保證內部審計的相對獨立性。(5)建立總會計師制度,由總會計師負責協調和綜合工作,會計工作崗位配備素質高、能力強的會計人員,并賦予其一定的責職權限,使其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6.堅持法制宣傳和培訓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強化企業單位領導人的法律法制觀點,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準。要做好新《會計法》的宣傳工作,使他們明白:單位負責人是單位會計行為的第一責任人;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單位負責人應當保證財務會計報告的真實性。這樣,促使他們帶頭執法,并能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會計工作,從而形成有效的企業內部自我約束的機制。同時,要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幫助會計人員樹立遵紀守法、堅持原則、廉潔奉公的職業道德。對會計人員要實施獎懲制度,對秉公執法、堅持原則、忠于職守的會計人員要在工資、晉級等方面給予獎勵,對違反《會計法》規定、進行財務會計造假的會計人員,堅決吊銷其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構成犯罪的,給予刑事處罰,并且不得重新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促使會計人員在第一道防線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