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風險及信息失真綜述
時間:2022-04-15 03:53:00
導語:會計風險及信息失真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無不論證了一國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離不開真實的會計信息。目前,我國尚未能從總體上遏制虛假信息的蔓延。筆者認為,會計信息失真是會計風險和審計風險共同作用的結果,控制會計風險是解決會計信息失真不可或缺的途徑。
一、現代社會的權責結構決定了會計風險的存在
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井尻雄治在其所著《會計計量理論》中提出,會計不僅僅是記帳工具,而是社會經營責任系統中的一項客觀活動。他認為現代社會是建立在一個責任網絡上,會計人員是作為第三者加入到委托人與經管人的經營關系中去的。也就是說,會計人員應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負有向社會提供真實會計信息的責任。然而在目前經濟社會中,企業管理者對于個體利益的追求驅使其向會計人員施壓;或因會計人員自身原因,致使會計人員違背現有會計法規,在會計工作中弄虛作假,給社會帶來損失。這種由于會計人員未能履行社會責任給社會帶來損失的可能性,即為會計風險。損失是信息使用者使用錯誤信息而產生,會計信息失真是會計風險的表現形式。
二、影響會計風險的要素分析
首先,企業是社會各方利益的聯結點:投資者從中獲取投資報酬,管理人員從中獲取薪金,政府從中獲取稅金。在許多情況下,各方利益時有沖突。投資者、管理者從個人角度出發更多考慮的是企業微觀效益。政府則從全社會角度考慮的是實現本國資源最優配置的宏觀利益。微觀利益與宏觀利益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誘發了會計風險的產生,二者的偏差越大,會計風險也就越大。其次,會計人員在企業中所處地位及會計法規對會計人員缺乏保護加大了會計風險。目前,我國企業實行的是廠長、經理負責制,企業負責人操縱著會計人員的勞動雇用大權,這使得會計人員難以自覺控制風險。再加上會計法規中缺乏對會計人員控制風險行為的保護,會計人員常常“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修訂后的《會計法》中,更多談的是對違法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人員”的處罰,至于對會計人員的保護,雖然第五條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但筆者認為,在《會計法》已明確對授意、指使、強令做假帳的責任人員處罰的同時,可以采用其他法規的形式加強對會計人員的保護。用積極的保護措施輔以嚴厲的懲罰,將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者,目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尚難承受其相應職務的抗風險的能力。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職業界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觀的薄弱增加了企業的會計風險。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我國大多數會計人員知識老化,其專業技能大大落后于會計實踐的發展,也使會計人員無意中加大了會計風險。
三、防范會計風險,能有效地降低審計風險,為企業帶來效益
會計人員身處企業,對企業的經營狀況、方針政付的現金”。銷售收現比率指標旨在衡量銷售收入的收現程度,代表銷售工作的質量。如果該指標在各期之間是穩定的且接近于1,則現金平衡點分析中對現銷的假設是合理的。購貨付現比率指標旨在衡量企業銷貨成本付現的程度,如果該指標在各期之間是穩定的且接近于1,且企業的存貨在各期之間是穩定不變的,則式中的假設也是合理的。否則,管理人員應結合以上指標及存貨變動情況,把銷售收入和銷貨成本調整為付現的數額以后,再進行現金平衡點的分析。現金收支平衡點如同量本利分析中的盈虧平衡點一樣,為企業確定合理的經營規模和銷售水平,提供了一條警戒線,一旦銷售水平低于該平衡點,意味著此時的現金流動狀況對企業不利,將影響企業的發展甚至生存,企業應加強內部管理,充分挖掘生產潛力,不能走入盲目擴張的誤區。
- 上一篇:建筑工地食堂衛生情況調研
- 下一篇:建筑結構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