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會計控制政策淺論
時間:2022-06-29 11:04:17
導語:內部會計控制政策淺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部會計控制是單位為了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及單位經營管理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避免或降低風險,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實現單位經營管理目標而制訂和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內部會計控制是以一個單位的經濟活動為總體,采取一系列專門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對所屬控制系統建立內部控制體系的一種特殊管理制度,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對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有序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合法的內部控制制度
一個單位經營管理狀況的好壞,與該單位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嚴密有密切的關系。由于在實際工作中,各單位的情況千差萬別,所以單位必須在遵循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前提下,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制訂本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
1.保證單位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機構、崗位設置及職責權限劃分的合理性,確保其能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核心就是權責明確,相互制衡,即通過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使單位內部部門之間、員工之間及各崗位間形成一套相互驗證、相互制約的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其主要特征是將職責和權限進行分解,任何單位或個人都無權處理一項或多項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從橫向看,處理任何一項經濟業務,至少要經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門或崗位,使其相互制約、相互牽制。如采購與付款的控制,首先要將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使其相互制約、監督,包括:采購與審批,詢價與確定供應商,采購合同的訂立與審計,采購與驗收,采購驗收與相關的會計記錄,付款審批與付款執行;其次,在確保生產經營的連續性與穩定性的前提下,對其人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崗位輪換;再次,不得由同一部門或個人辦理采購與付款業務的全過程。對于銷售與收款業務,則應將辦理銷售、發貨、收款三項業務的部門分別設立,明確各自的職責和權限,不得由同一部門或個人辦理銷售與收款業務的全過程。另外,要明確管錢、管物、管賬人員不得兼管稽核、會計檔案保管和收入、費用、債權債務賬目的登記工作,銀行票據的簽發印鑒必須由兩人分別掌管,倉庫材料明細要設專人稽核或另設記賬員計賬,管錢、管物、管賬人員因故調離時,要由主管領導指定專人或接替,并督辦必要的交接手續或正式移交清單。
2.各單位在制訂和建立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時,應遵循成本效益原則,花費少而效率高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才是一個有效的控制系統。
3.建立財產清查盤點制度。企業資產是企業從事經營活動的物質基礎,為了保證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良好的內部控制中應包含的各種審鑒、檢查、復核、驗收,以防止人為造成的經營失誤和損失浪費,防止企業資產的流失和無效使用。
4.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基本內容和方式,通過內部審計可以對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單位內部各項規定和制度的執行,對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促進單位領導及時改進工作,完善制度。
二、內部控制管理需解決的問題
一項好的內部控制制度應具有全面性和系統性,必須從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角度將控制的觸角攝入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和方面,不留死角,同時在設計內部控制制度時,必須按照系統論的觀點,將各部門和各崗位形成即相互制約又縱橫交錯的統一整體,權限劃分明確具體,操作性強,應對單位內部的所有工作人員具有同等的約束力,任何人不得超越權力越俎代庖。要想使內部控制制度真正發揮作用,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需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職責權限劃分的管理尺度。其關鍵就是解決授權的合理區間,在具體操作中如授權過多、過大,超過其權力的上限,則內部控制制度就會形同虛設,起不到相互牽制、監督的作用,勢必會為舞弊現象提供合適的土壤;授權過少、過小,單位負責人干預過多,則不能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只有授權適度,才能做到權有所屬,責有所歸,利有所享,杜絕越權爭權、推諉扯皮現象的發生。
2.內部控制制度不能一成不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任何企業都不能脫離外部環境而單獨生存和發展,內部會計控制應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如國家稅收財政等政策變化時,企業在調整生產經營策略的同時,也應相應修訂完善單位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以保證其適應力和生命力。
三、內部控制在企業管理活動中的作用
1.確保經營目標的實現。企業的經營管理不但要依靠科學合理的手段和方法,還必須有一個健全而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只有把內部控制融合于各項管理之中,才能使企業的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出自我調節、自我約束的功能,當企業經營活動在某環節出現偏差時,管理部門能及時根據內部控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生產經營活動持續有序的進行。
2.保證管理信息和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對單位的管理層來講,只有保證及時、準確的獲得信息和資料,才能對生產經營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決策,所以只有通過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科學、合理的劃分職責范圍,建立協調、制約的機制和及時、暢通的信息反饋系統,才能保證信息和資料的準確,盡可能避免或減少會計活動中的差錯。
3.有利于管理層對企業的控制,降低各種風險,提高管理效率。內部控制是管理層對企業實施管理的有效手段,通過內部控制可以隨時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及財務狀況,了解企業各部門之間是否協調,經營策略是否正確。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的生產經營要面臨來自各方面的經營風險,如何最大限度的避免或降低各種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提高經營管理效率,是經營者關注的問題,也是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所在。
- 上一篇:區域項目建設調查匯報
- 下一篇:市長在環境整治匯報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