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自覺意識在旅游教育中的地位
時間:2022-01-15 04:21:38
導語:漫談自覺意識在旅游教育中的地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社會教育主要的教育對象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社區、社區居民、旅游從業人員以及旅游者。在這些對象中除了旅游者之外都可以歸屬為旅游地居民。旅游自覺意識主要指向旅游地居民。共同的旅游發展觀念、文化發展觀是旅游地發展的根基。而旅游自覺意識又是旅游社會教育的基礎,可推進旅游社會教育,達到良好的公眾教育的效果。旅游自覺意識在旅游社會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旅游自覺意識是實施旅游社會教育的重要基礎旅游社會教育是提高全體居民素質和生活質量以及實現旅游地和諧發展的一種大眾教育,對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作用極其重要。而旅游自覺意識是實施旅游社會教育的重要基礎,是旅游社會教育的起點。旅游自覺意識能促進旅游地居民形成特有的地方集體主義精神,從旅游自覺意識的培養出發,進一步激發出旅游地居民對地方的愛鄉之情,激發起居民對地方旅游發展的參與意識,可起到凝聚居民力量的作用。這種集體主義精神有利于開展旅游社會教育工作。旅游自覺意識在旅游社會教育中具有統領全局的作用。另外,旅游自覺意識隨著旅游社會教育發展的不斷深入,旅游地居民也會主動自覺地接受,并參與到旅游社會教育中來,包括規則教育、倫理教育、旅游知識教育、旅游文化、審美教育、旅游職業教育等。總之旅游自覺意識能潛移默化的成為一種居民統一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這種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便是旅游社會教育的重要基礎和起點。(二)旅游自覺意識體現出旅游社會教育的特點首先,旅游社會教育有自發性和自主性的特征,是居民自發形成的以追求精神生活為主的學習活動,旅游地居民通過意識的判斷來影響旅游地的建設方向,來提高自身的素質和生活質量。居民的旅游自覺意識轉化成一種制度或方略,而后影響旅游地建設方向也完全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必然行動。旅游自覺意識是一種旅游價值觀的自覺,是旅游實踐基礎上的自發表現方式。旅游自覺意識體現了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社會教育作用的決定權以及為地方旅游社會教育所承擔的責任。其次,旅游社會教育具有非功利性。旅游社會教育是無利害關系之上的一種教育,它并非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標,而是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質量和精神層次的教育。簡而言之,是以非功利性教育為主,兼顧非盈利的但與一般居民的經濟和職業生活息息相關的功利性教育。旅游自覺意識積淀在旅游地民眾的意識層面,它雖然不能直接影響旅游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升旅游地經濟實力。但因其凝聚了當地居民的集體力量,便能間接地提升地方旅游文化的軟實力,旅游社會教育的展開能有效地實現旅游地居民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旅游自覺意識的強弱是旅游地居民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三)培養旅游自覺意識是旅游社會教育的主要任務旅游社會教育的內容有旅游規則教育、旅游倫理教育、旅游業知識普及教育、旅游文化教育、旅游審美教育、旅游職業教育等,而貫穿于這些內容主線的是旅游自覺意識的培養。旅游社會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規范旅游行為、引導旅游審美、使當地居民自覺保護旅游文化與生態環境,提高旅游服務質量,促進旅游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高品質旅游。要實現這些目標,當地居民的旅游自覺意識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旅游社會教育要達成這些目標必須將當地居民旅游自覺意識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育任務。但旅游地建設時除了要加強旅游產品開發、旅游設施配備、旅游職業技能之外,當地居民的精神內涵和道德品格的提升也至關重要,要形成地方旅游文化品牌,使旅游地居民形成一種鄉土文化,積淀開成集體意識,提升整體的居民素質,這是旅游社會教育最重要的內容。旅游社會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旅游自覺意識是旅游社會教育不斷提升的有效途徑。
二、旅游自覺意識培養的途徑
培養旅游自覺意識主體是旅游地的居民,本地居民是旅游目的地的主人,是本地旅游發展的最終受益人,他們擁有對本地旅游的使用權和優先受益權,居民也是旅游資源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旅游業中主要的人力資源。因而對旅游的居民的旅游社會教育是旅游地區發展的重要保障,其中旅游自覺意識的培養是旅游社會教育的重點。旅游地的建設不僅需要資金支持、政策支持,最需要當地居民的支持,要通過旅游社會教育加強旅游地區居民的旅游自覺意識,才能構建出自覺、自信、自強的地方旅游形象。旅游自覺意識的培養既要加強居民對本地的歷史文化、人情風俗、名勝古跡、本地旅游資源、本地旅游發展狀況與發展趨勢等的深入了解,也要加強居民對旅游意義、旅游業狀況、世界旅游趨勢走向等現實問題和世界視野的培養。旅游自覺意識的教育可以分四個層次:第一是本土文化教育層次,它是地方性知識的系統教育。每一個地方都有地方性知識,作為以本土文化作為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的城市,居民對地方知識系統地掌握尤為重要。以北京、杭州和桂林為例,它們都被列為我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且旅游發展在國內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北京作為中國首都和國際大都市,代表中國形象,在悠久的歷史中孕育了皇家文化、都城文化、長城文化、建筑文化、士大夫文化、漕運文化、京劇文化等代表中國的歷史文化,北京旅游資源的總體特征是以歷史文化為優勢,并具有持久性。有著“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以秀麗的西湖山水著稱于世,而由于杭州自古以來人杰地靈、名人輩出、風物昌盛,山水與人文交相輝映,且江南的小橋流水、參差人家氤氳而生的民間習俗形成了最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桂林是世界旅游名城,也是文化名城。作為中原文化、湘楚文化與嶺南文化交融的前沿地帶,“土著文化與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基督教、天主教文化在桂林發生多元匯融”,既有濃郁的百越文化、嶺南文化的基因傳承,同時也有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和諧的東方情韻特質。這些旅游城市在國內旅游目的地中可以說都是首屈一指的,但歷來對當地居民的地方性知識的教育不夠重視。旅游地在旅游開發、景區營建以及城市建設時,要在依托地方文化脈絡之外,還要使城市居民也對本土地方性知識有清晰的認識,這對于旅游地旅游發展的深化和地區文化變遷向良性方向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二層次是文化轉型中的主體意識培養。文化需要不斷重新發展,處于不斷地更新和變化之中。“文化并不會簡單地消亡,它們發生轉型,而且在變遷過程中掌握在土著人手中的可能性,部分地依賴于他們對展示過去歷史的新路徑的獲得與否。”對旅游城市而言,本地文化的轉型主要發生在旅游跨文化交流時產生的文化沖突和旅游開發時引發的文化整合。旅游是造成文化變遷的重要原因,而使地方旅游文化的重整與更新更具科學性,需要找到展示本地歷史文化的新途徑,依賴于本地人對這種新途徑的掌握程度。北京是國際大都市,其文化再生產的速度最快,文化自身的發展與異文化的碰撞必將發生文化的重組,形成了本土文化、國際文化多元共生的特色,城市居民群體的主體意識在這種多元文化中應得到強化,才可為其作為旅游資源的歷史文化有更好的展示途徑。杭州的旅游發展模式在中國無疑是成功的范例,在各地旅游景區景點開發蜂擁而至的時代,仍然以其城市的智慧將旅游與文化相結合,在文化轉型中將旅游業做得風生水起,引得游客滿堂喝彩,歸根結底是當地居民的主體意識在尋找新的文化展示途徑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桂林目前在建設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要發展成為本土文化與世界文化相交融的國際旅游勝地,居民的文化素質和文化轉型中主體意識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總而言之,雖然文化再生產可能受到國家政治、當地政府、市場的影響,但也離不開當地居民與這些因素的互動關系,旅游城市居民文化轉型的自主意識的強化是展示本地文化的新路徑。第三層次是鄉土情結的培養。“鄉土包含地理空間、生活經驗與情感認同等層面,它不僅僅是個人生長或所居之地,更是對于個人具有重要意義的主體空間,自我對其具有深厚情感且受其影響。”情結是具有鮮明感情色彩意識的聚集,有個人也有集體的潛意識。旅游地鄉土情結的培養主要通過培養個人對家鄉熱愛的情結來促使其形成集體潛意識的積淀,形成一種家鄉凝聚力,它將引導旅游城市居民認同家鄉,關懷旅游地和旅游城市的發展,愿意努力通過自己的力量來保護和改善本地的旅游生態與人文環境。鄉土情結本是與生俱來的,但由于現代社會人員流動頻繁,如北京、杭州本就是個接納外來人口的移民城市,對于常年生活在非出生或生長地的第二故鄉的人,他們的鄉土情結如何培養,也是社會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第四層次是世界性視野的培養。文化自覺包括對自身文化的了解和對他者文化的尊重,正確認識文化的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在尊重欣賞異地文化的基礎上培養世界性的眼光,才能更好地發展本地文化。相比北京、杭州等大的旅游城市而言,桂林屬于旅游小城市,而目前桂林打出要建設國際旅游勝地、世界旅游城的口號,桂林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旅游名城,更需要參與建設的廣大居民具有世界性的眼光。讓桂林旅游文化既有本土特色的獨特魅力,也要具有世界性的特色,使桂林的旅游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總之旅游地的居民要有開闊的視野,才能把握好好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尺度,更為深刻地理解應該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把握旅游發展中文化個性特征和文化多樣性特色的矛盾平衡點,正是世界文化“和而不同”的價值所在。
作者:吳建冰李作華單位:桂林航天工業學院
- 上一篇:探究公共圖書館的教育功能
- 下一篇:社會教育對開放大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