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音樂文化的旅游產業論文
時間:2022-09-19 11:36:36
導語:關于音樂文化的旅游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歷史來看,旅游產業發展前期的川南苗族生活環境相對獨立封閉,文化生活相對單一,因此音樂成了苗家人最流行和喜愛的文化娛樂活動。就苗族音樂本身來講,仍是來源于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民間有傳說“蘆笙不響,五谷不長”,可見音樂與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在村前寨后,農閑季節,逢年過節,寨里的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吹起蘆笙樂,跳起蘆笙舞,邊唱邊跳,盡情狂歡取樂的場景隨處可見。在這樣人人參與的文化氛圍中,創作了表現苗族人民勞作的山歌和號子,有敘述祖先輝煌歷史的苗族古歌,在祭祀、節慶、婚喪等場景使用的禮儀音樂,有男女表達情感的情歌等,表現形式自然樸素,苗音鄉風濃郁。音樂的交流與傳承主要局限于本民族內部的,以自上而下、代代之間的口耳相傳的傳承模式為主,人們再通過民俗節日等社交活動中用音樂抒發情感、傳遞信息,川南苗族音樂就在相互交往中得以傳播。在這一階段,川南苗族音樂文化與旅游沒有產生更多的聯系,二者有著相對的獨立性。苗音就是苗家自我為中心的一種內在的封閉的文化活動,旅游多是苗家山寨之外的人對這片土地的一種靜靜關注。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漸成為一種產業,不再保持其靜悄悄的特質,融入了更多的熱烈的元素。
旅游本身已經成為一種多元的文化交流活動,融入了音樂文化、美術文化、體育文化以及由之而形成的習俗文化的內容。這其中,音樂文化以其豐富悠久的歷史積淀,絢麗多彩的民族地方特色,主動地參與、整合到旅游產業的建設與發展中來,成為旅游活動中獨具特色攬勝之處。在當下,音樂已經與旅游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其結合的程度甚至代表了這個地方旅游的發達程度。從積極的意義上講,多姿多彩的川南苗族音樂提升了旅游活動的豐富性。勤勞智慧的川南苗族人民以其豐富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創造了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音樂藝術,不僅是展現川南苗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體現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藝術多樣性的典范。豐富多彩的音樂形式與川南苗族民俗文化、節日活動、風土人情等融合在一起,鑼鼓喧天,載歌載舞,相映成輝,相得益彰,旅游文化舞臺精彩紛呈,成為該區域創立旅游景點的重要的襯托。正因為民族特質、民族音樂文化,打造了特別的旅游文化,極大地提升了旅游產業的吸引力。從發展的眼光來看,旅游也為川南苗族音樂文化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新的載體和發展空間,使苗族音樂文化很快走出偏僻之地,有了更廣闊的空間。隨著川南苗族聚居區旅游景點的設立,以往相對分散和封閉的傳播空間,被拓寬和豐富,并更加開放。川南苗族音樂文化借助旅游的載體作用,將絢麗多姿的音樂作品、風格各異的民間音樂技能,向世人做盡情的展示,通過旅游的窗口,宣傳了音樂中的民族和地方性特色,向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展示川南苗族音樂文化的絢麗風采和傳奇魅力。同時,旅游也成為吸收外民族地區和異地文化的主要場所,它們在相互的交融中,將旅游活動演繹得更加豐富多彩,有聲有色。旅游把川南苗族音樂推送到新的領域,并不斷有著新的進步與發展。
二、川南苗族音樂文化在旅游產業中的變遷與思考
以苗族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業的發展近年得到了政府的重視,也進一步促進其變遷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首先是傳播空間的改變。通過空間上伸展的蔓延性,形成音樂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傳統的川南苗族音樂文化原本是在固定社會群體的區域中,一代一代自上而下、從古到今綿延不斷的方式不斷傳承,它的傳播區域遍布村寨,文化空間相對分散、自由。而活躍在旅游活動中的音樂則發生了空間的轉換,多種特色鮮明的音樂內容逐步遷移和集中到特殊的區域進行文化交流,例如在園區中設立苗族風情園、苗族文化大舞臺等都是傳播空間變化的具體形式。這些空間繼承著原來的音樂文化交流現場,同樣具有傳承的意義,有些則發生了性質上的變化,而成為以旅游展示為目的的元素和標志。如在旅游活動中,婚俗音樂原本是在民間的婚禮現場吹奏的,但為了便于游客觀賞方便,婚禮的現場已經不是真正的現場,而是觀賞性的表演現場。同樣,傳承主體和傳播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音樂文化要通過積極的有利的傳播方式才能實現交流和傳遞。在旅游文化傳播空間中,大家從各地匯聚攏來,參與到由多種民間音樂組成的集體娛樂中,這是通過直接傳播方式實現人們對川南苗族音樂文化的了解,同時利用旅游景區所播放和銷售的宣傳川南苗族音樂為主體的音像制品、音樂書籍、樂器等中間媒介和信息的間接傳播方式,將傳統音樂文化傳遞到不同群體、異地他鄉。
傳承的主體也由原來人人熟悉、隨心所欲參與的傳統文化活動,轉向為部分人或愛好者掌握并有組織表演,游客變成觀眾。同時,這種文化的規范化、觀賞化、表演化特點愈發地突出。旅游點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把原來散落于鄉村山寨、田間地頭的音樂形式,逐漸匯集到旅游景區中,進行一些有組織有安排的表演,將原來簡單樸素的演出場地,加入了現代舞臺美術、燈光背景等現代技術,變得更加五光十色;原來隨心所欲、自然純樸、即興的表演形式也已經經過專業的編排和策劃,逐漸走向規范和同一,成為規范化、觀賞性的表演方向,演出中的傳統成分也充滿了現代傳媒和現代元素的加工和創新,注重場面的宏大和熱鬧,突出現場表演化效果。音樂本身的功能也在發生變化,尤其是音樂文化的實際功能和表現功能進行著相互轉換。旅游活動的音樂實用價值發生了轉變,主要體現展示性表演功能及其藝術價值。例如,在旅游點中見到的禮儀音樂表演,已經不具有祭祀祖先、祈福除災的具體實際價值,而僅僅在于集中地表達對當時熱鬧場景的再現,主要體現的是表現性功用;又如舞臺上所演唱的勞動號子或具有號子特點的創作歌曲,都不具有實用性功用意義,而只是展現與生產勞動關系密切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的藝術表現價值。功能發生變化的另一種表現是,教化功能與娛樂功能轉換。在旅游中,某些音樂形式和內容中的宣傳教育作用和娛樂功用側重點已經有所改變。在川南苗族旅游區舉辦的民間風俗節日活動中,將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體育、雜耍、游藝等融會在一起,構成大家集體娛樂的機會,這時的音樂中的娛樂功用已經偏重于前者,音樂中以“自娛”為軸心的功能,已轉化為“娛人”娛樂性功能。如婚嫁喜慶禮儀中的音樂都有或多或少的教化作用,但在旅游中的酒樓茶館中出現的表演,則主要起導游、助興、消遣的娛樂作用,音樂社會功用的側重點已經有所變化。音樂文化的審美價值和情趣在發生變化。
在旅游活動中的音樂文化,由于脫離其生長的文化環境和氛圍,缺乏本民族音樂傳統與歷史的熏陶和洗禮,缺乏對本身藝術價值充分的認識和信心,因此創作和表演缺乏樸素本真、自然抒詠的藝術風格,所創作的作品蒼白而空洞,表現力也缺乏自由自在、原汁原味。其次受旅游業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原則的影響,大多數苗族老百姓更熱衷于商品利益的獲得,導致價值坐標的傾斜,在創作和表演上常常僅僅是為了符合商業合同約定好的演出,缺乏音樂創作的真正感受和體驗,使音樂的表現趨于形式化,技巧化,程式化。他們不熱心、不積極參與日常的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學習,不投入激情進行表演,更喜歡追求舞臺上五光十色、繽紛絢麗、流于形式的華麗表演風格,這導致旅游產業中音樂逐漸成為道具性、觀賞性、表演性的文化符號。這種脫離生活基礎的表演是值得警惕的,因為音樂文化也必須來源于生活,如果不扎根于生活,單純為了娛樂旅游而蛻變,則很容易流于媚俗而失去文化的生命力。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傾向是,在對一些其他民族的文化進行借鑒和取用時,缺乏理性的價值判斷,破壞和沖淡了川南苗族音樂的典型個性性藝術風格。一些旅游性質的演出活動,整體效果上缺乏充分的自信,演出的創作、編排上顯得粗糙,缺乏成熟的個性化特征。反觀其他地區的苗族音樂文化,其特色鮮明,個性突出,極好地渲染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一方面人才輩出,一方面成果在發掘保護與推陳出新中不斷發展,對文化的傳承作出貢獻的同時也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川南苗族音樂文化與旅游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思索
川南苗族音樂文化是具有少數民族和地方區域性特色的音樂文化,它為旅游產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活力。旅游業的發展,為川南苗族音樂文化帶來創新和發展機遇,但是如何在這種“經濟為主導,文化參與”的社會發展大潮中,不迷失自己發展方向,協調和平衡好民族音樂文化與旅游開發的相互關系顯得至關重要。
首先,要科學、理性地理解音樂與旅游相互關系。
川南苗族音樂有其土生土長的文化空間和土壤,這種空間不僅是音樂內容和形式保持相對穩定的重要背景,也是創作的源頭和發展的依托。由于當地旅游項目的進入,音樂文化這種原生態的音樂傳播空間已經被改變了,以前村寨田間、屋前屋后笙鼓齊鳴、歌聲繞梁的熱鬧音樂文化已經變得相對少見,取而代之的是在景區指定的規范舞臺或是政府為招商引資而專門打造的節日文化活動中呈現出熱鬧進行時。人們開始離開原有的的創作空間,創新意識開始淡漠,表現形式漸顯規范卻呆板重復。這些變化從一定程度禁錮了人們創作的源泉,改變了音樂審美的思維和趣味,扭曲了音樂價值觀念的取向,從而打破音樂與旅游協調發展的平衡。基于這種現狀,我們有必要理性科學地理解音樂與旅游的相互關系,更要將其放在一個更長遠的方向上去規劃,有效的整合兩種資源有機組成部分,建立相互依托、相互借鑒的基礎上的合作關系。我們是通過旅游活動的平臺去展示和宣傳音樂文化,而不是僅僅依賴旅游的載體作用來體現音樂的內涵和價值;我們是用音樂文化活動豐富旅游產業的文化交流,而不是成為它的附庸和符號,這其中“保真”具有重要意義,旅游引入苗族音樂文化,要確保這些文化是真正屬于苗家,讓真的文化打動人。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旅游的載體和宣傳窗口作用,全面展現苗族音樂文化的藝術價值和魅力,進一步做好苗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工作。
目前,川南苗族音樂作為地域性分布民族音樂文化,影響力較弱。我們要充分發揮旅游的載體和宣傳積極作用,挖掘音樂的豐富歷史內涵,力爭凸現出音樂文化中的亮點和特色,創作能展現音樂原貌的優秀、高質量作品,拓展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同時還要拓寬宣傳渠道,使之配合旅游的宣傳作用,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宣傳陣容,全面展現和提升苗族音樂文化的藝術價值和魅力;牢固樹立傳承和保護重要意義觀念意識,營造一種健康、活潑的文化氛圍。目前,川南苗族地區運用旅游產業帶來的巨大推動,逐步樹立了較強的苗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識,使得音樂在旅游的發展中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例如作為川南苗族史詩而定位的宜賓珙縣苗族古歌,申報了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可喜的,但同時也是令人不安的,因為這些苗寨中會古歌的人年齡大都是50歲以上的人。“扶弱”是具有緊迫意義的工作,這些苗家音樂文化如果不加以關注,不以旅游產業的平臺為契機加以保護,也許再過些年頭,這種古樸的文化將只存在于我們的記憶里。
要做到良性的發展,還需向先進地區學習,積極創新,探索本地區音樂傳承和發展的模式。在我國以民族文化為特色的旅游產業中,有許多地方取得了成功的經驗,他們對音樂文化的保護模式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的。例如黔東南的苗族和侗族地區的開發,把音樂與旅游放在相提并論產業發展的位置,音樂傳統除了依托旅游環境中的展現平臺,還非常重視日常的民間音樂的傳承,有政府出資設置專門的傳統音樂講習所,里面有熟悉掌握傳統民間音樂文化的歌師、樂師負責創作和講授,同時由民間人士組成專業歌樂表演隊伍,在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進行音樂的傳播,這樣一來當地的音樂甚至成為獨立的旅游內容。其具有和旅游一樣的獨立、典型的品牌效應。目前我省也在展開一些積極地探索,如四川筠連縣2011年開展了“弘揚苗族文化、培訓民族骨干”的系列免費培訓班,選拔苗族優秀的人才,系統的學習苗族語言、苗族音樂等,增強對民族品牌的自我認識,積極創新與發展,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創新”是一種發展的動力,基于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通過創新進一步增強苗族文化的發展活力。
作者:李嵐嵐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 上一篇:司法局依法治村創建工作意見
- 下一篇:我國煙草企業會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