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文化促進旅游產業發展
時間:2022-12-15 09:28:44
導語:長壽文化促進旅游產業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挖掘和保護長壽文化的主要做法
一是印江將長壽文化與書法文化相結合。印江是聞名海內外的書法之鄉,書法名家輩出。明代的周冕,清代書寫“頤和園”匾額的嚴寅亮,參加過“公車上書”的廖西山,擅長行書的王道行、周以湘等,印江書法家的書法作品遍及海內各地。兩廣流傳著“沒有周以湘字的人家就算不了書香之家”的說法。書法文化與印江長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寫書法時講究入靜,講究凝神靜氣。唐代著名書法家虞世南練書法時就講究“收視返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入靜可以培養人們的耐性,克服急躁心理,久而久之,可起到修身養性的作用,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如我縣清代著名書法家嚴寅亮,近代全國書法家魏宇平,王峙昌等都是高齡壽星。有資料統計,歷史上歐陽詢、顏真卿等大書法家平均壽命八十歲。明清兩代著名書畫家同高僧比較,二十八人中,書畫家比高僧長壽近十三歲。這說明,書畫家的壽命比高僧還要高。因此說法,練習書法,實在是一種修身養性的絕佳運動。印江人廣泛參與這種運動中,達到延壽的目的。二是印江將長壽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印江佛教文化源遠流長。隋朝時期,在印江梵凈山以及周邊地區已有寺廟和簡單的佛教活動,到了明萬歷初年即1573年,隨著妙玄和尚在梵凈山重建金頂寺廟,梵凈山及其周邊地區的佛教活動空前繁盛起來,至清光緒23年對寺廟的不斷重建、擴建、修復,已形成遍及梵凈山區的四大皇庵(護國寺、壩梅寺、天慶寺、白云寺),四十八腳庵(以木黃建廠的太平寺為首)的龐大寺廟群。佛教活動播及到梵凈山周邊的湘、鄂、川、黔、桂、滇等省區的廣大善男信女,以至“數百年來,進香男婦,時往時來,若城市然”。奠定了梵凈山乃著名“古佛道場”的佛教地位。土家族人出家的較少,但信佛居士較多,這些居士們大多用農歷初一和十五吃“素”來表達對佛的敬仰,不沾豬油不吃肉,常配以凈身,以敬佛祖和菩薩,而這種佛教飲食文化對土家族人飲食習慣影響深遠,也起到了延年益壽的效應。三是印江將長壽文化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物質文化集中表現為獨特的地方傳統民族建筑文化,其特點外形宏偉嚴謹、別具匠心,內部結構合理、獨特優雅。內、外墻、壁門窗、檐、角雕刻有具地方特色的奇花、異草、飛禽、走獸、樓臺、亭榭、山川、河流、神像、人物、文字等內容。現保存完好的有朗溪鎮、合水鎮一帶土家吊腳樓、桶子屋。印江縣城內嚴氏宗祠、文昌閣、甲山惜字塔、洋溪鎮萬里橋,新業鄉芙蓉壩興隆風雨橋、印江老街田氏土司衙署等。非物質文化表現為濃郁的民族文化和地方傳統習俗。如春節的花燈、龍燈噓花、蚌殼燈、馬馬燈,印江儺戲、土家過趕年“吃新節”、“哭嫁歌”、行轎“號子”、“祭風神”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1.2挖掘和發展長壽文化的主要成效
一是印江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印江人歷來重視森林資源的保護,境內原始生態保存完好,境內梵凈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成員,保存了距今7000萬年至200萬年前第三紀、第四紀的古老動植物種類及豐富的生物資源,是世界上少有的亞熱帶較完整的生態系統區,是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之一。同時,梵凈山周邊負氧離子含量最高達每立方厘米4.5萬個,大量的負氧離子,為周邊人群的健康長壽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對全縣長壽老人分布情況進行研究發現,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周邊區域也正是我縣長壽老人較為集中的地區。優質的水源是印江人長壽的又一個重要因素。人們長期飲用這種優質的山泉水,起到了延年益壽的作用。水中各種有益成分通過農作物的吸收,轉化為對人體有益的有機物質,長期食用這種水培育出來的農產品,促進了人的健康長壽。特別是我縣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縣,地處偏遠山區,工業不發達,受污染非常小。二是印江實現了人與人的和諧共處。印江社會和諧,民風淳樸,農村至今還保留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俗。民間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唱花燈戲、土家山歌、舞獅、儺戲、打薅草鑼鼓等成為人們日常娛樂的重要內容,這些活動既愉悅了身心,豐富了生活,又強健了體魄??h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群眾的身心健康和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進全民健身活動,高度重視廣場等公共設施建設,定期組織開展活動,為老年人鍛煉身體、豐富精神生活創造了條件。印江歷來社會治安良好,犯罪率一直居全省最低。三是印江長壽食品綠色健康,飲食科學合理。山川秀麗的印江不僅人才輩出,而且物產豐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孕育了大量優質天然的長壽食品。洋溪鎮的貢米、紫薇鎮團龍村的貢茶早在明朝就是上貢朝廷的貢品,還有土司食品、土家酸芋荷、朗溪鎮紅橙、木黃鎮的金豆腐、紅薯粉等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長壽食品,以及在梵凈山下種出的蘑菇、木耳含高于其他地方產品數倍氨基酸等微量元素,為印江人的健康長壽提供了不竭的物質來源。梵凈山翠峰茶、娃娃魚、山雞、野豬、竹鼠等一些優質特產更是享譽全國。印江是“中國名茶之鄉”,自古以來就有以茶養生、以茶敬客、以茶會友的習俗,幾乎人人都有飲茶的習慣。印江茶以其嫩綠鮮潤,清香持久,冽香顯露,鮮醇甘爽等特點,在國內外多種茶葉評比活動中獲“金獎”,其健康養生、延年益壽的特性得到業內專家學者的一致肯定。四是印江實現適度提供優待政策,老齡事業全面發展,生活無憂。為老年人提供了三大類優待政策,分別是提供醫療保健優待,提供醫療保健優待,提供文體休閑優待。印江縣把全部貧困老年人和百歲以上老年人全部納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范圍,對每位百歲老人每年發放高齡補貼2400元,對90歲至99歲老人每人每年發放高齡補貼600元。為每位過生日的百歲老人發放生日慰問金500元。
2挖掘和利用長壽文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長壽文化宣傳力度不大。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文化資源在宣傳旅游、提升旅游項目品位中的作用,認識不夠到位,對長壽文化旅游資源的挖掘、宣傳,措施上力度不夠,縣內長壽文化氛圍不足,未形成長壽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宣傳方式單一。在對外宣傳上主要以生態旅游為主體,較少與長壽文化相結合進行整合宣傳,對于長壽文化的宣傳多為單獨宣傳,且宣傳時間上沒有延續性,達不到較為深刻的宣傳目的。三是沒有相關旅游產品作支撐。印江縣具有豐富的長壽文化資源,但在將民間藝術與旅游業開發相結合,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方面時,還存在不少問題。近年來,印江的長壽文化旅游雖然得到了一定的開發,但是缺乏以長壽文化為主體的旅游產品,從參觀到游玩到購物均未利用好長壽之鄉這個品牌。
3挖掘長壽文化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3.1組織保障,成立長壽辦。按照中國老年學會的要求:“中國長壽之鄉”申報成功后,最遲半年內要成立“長壽辦”。為了更好地打造印江“中國長壽之鄉”品牌,縣委、縣政府應盡快成立長壽產業辦,可以設為事業機構,解決事業編制工作人員,在縣內挖掘相關人員調到長壽辦著手開展長壽產業開發工作,便于長壽產業的正常開發,使之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3.2推進長壽文化資源的研究與展示工作。做好長壽文化資源的研究與展示工作,是促進長壽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最佳途經。要深入研究如何以產業運作的方式,結合旅游業的發展,把具有含金量和開發潛力的那部分長壽文化資源做大做強,使之可持續發展。要重視旅游商品的研究與開發,同時要加強長壽文化博物館建設。特別是,應根據中國長壽之鄉的評審標準和評審流程,結合印江縣的實際和特殊縣情,評審一批“長壽、生態養生村”,并根據當地的村情打造長壽產業和生態養身產業,在村口必須要有標志性塑像,設立醒目的宣傳牌,介紹相關村情和文化。3.3深入開發長壽文化旅游資源。根據我縣現有長壽文化旅游資源,建議著重做好硬件強化、軟件升級的工作。硬件強化即將富有長壽文化內涵的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合力推進,依托梵凈山優質生態環境打造富含長壽文化內涵的旅游景點;軟件升級即加深縣內長壽文化的氛圍,無論是宣傳標語還是景點介紹都應該在縣內隨處可見,讓印江人自己充分了解我縣的長壽文化,知道長壽文化的內涵、資源,使每個人都成為長壽文化旅游的宣傳者,才能使印江縣長壽文化得以傳揚。3.4精心打造具有長壽文化內涵的旅游項目。一是大力開發長壽文化賞玩項目。可與印江縣書法文化、茗茶文化、民俗文化進行融合打造一些具有印江縣特色的長壽文化節日,帶有獨特的土家風俗文化,讓游客能夠參與進節日、民俗中來,充分了解印江縣地域文化。或與茗茶文化結合,或者與民俗文化結合,以土家獨特的風俗文化形式固定慶祝長壽,歌頌、尊敬生命的存在等等特色賞玩項目,讓游客停下腳步感受印江縣長壽文化的內涵。二是積極開發長壽文化體驗型旅游項目。將綠色健康的食物與當地農家樂相結合,整合農家樂,規?;瞥鲩L壽套餐等印江縣的飲食文化;書法文化、佛教參禪等都對印江人修身養性影響巨大,可在長壽村內設固定地點,讓游客可以靜下心來體驗體驗。3.5全面宣傳印江縣長壽文化旅游資源。充分整合全市宣傳資源,把富有內涵的印江長壽文化旅游資源作為介紹、展示印江人形象和城市文化的重要內容;安排專項資金,拍攝、制作長壽文化旅游主題宣傳片、宣傳手冊,在國內外主要媒體、網站開辟專欄,大張旗鼓地宣傳印江長壽文化旅游資源;整合現有的旅游節慶活動,充實活動內容,提高各項活動的長壽文化內涵;發展互聯網旅游模式,以團購等形式進入各大網站推薦,積極發展線上+線下旅游模式、宣傳方式,積極參加國內、國際大型旅游交易會,加快國(境)內外旅游市場的開拓步伐,讓每一位印江人及來印旅行的客人都成為宣傳印江長壽文資源的播音員,使之更好的帶動印江旅游產業的發展。
作者:楊勝雄 單位:中共印江自治縣委黨校
- 上一篇:旅游產業增長潛力思考
- 下一篇:企業會計信息化內部控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