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策略
時間:2022-06-01 02:38:01
導語:民族地區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采用專家訪談、個案研究和實地調查等方法對鄉村振興戰略下民族地區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路徑問題進行了研究。體育旅游產業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可以從促進產業振興、提升宜居水平、豐富文化生活、促進健康脫貧、實現生活富裕等方面助力鄉村振興;分析了恩施州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條件、現狀和問題,提出了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路徑,即精品化發展、特色化發展、賽事化發展、產業融合發展和創新化發展等;進一步提出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推進策略,以期為體育旅游產業助力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決策參考。
關鍵詞:恩施州;體育旅游;體旅綜合體;產業發展;鄉村振興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1]。《意見》要求,“加快發展森林草原旅游、冰雪海上運動等產業,積極開發游憩休閑、健康養生等服務,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1]。少數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絢爛多姿的民族文化,是發展旅游產業的基礎優勢;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如何使西部寶貴的旅游資源在深入開發和挖掘中形成品牌、規模和產業,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已成為西部地區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全民休閑時代的到來,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體育需求和體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產業不僅能夠盤活民族地區的旅游資源,踐行“兩山”發展理論,還能夠通過體育賦能,推動傳統旅游轉型升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對于落實“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兩個國家戰略都具有積極意義。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文簡稱恩施州)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對該地區的個案研究,以期為民族地區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恩施州發展體育旅游產業的有利條件
1.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恩施州地處北緯30°,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峽谷山川秀美,擁有A級景區33家,其中4A級以上的生態旅游景區20家。而作為古代巴文化的發祥地,土家族苗族文化濃郁。開發自然資源可以打造形式多樣的戶外運動,挖掘文化資源可以打造獨具特色的文旅產品。優美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文化資源為鄂西南山區發展體育旅游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2.良好的旅游產業基礎。近年來,恩施州旅游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先后被評為“全國百強旅游城市”、“全國最佳旅游目的地”、“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恩施州“旅游扶貧模式”入選聯合國減貧案例,恩施大峽谷景區成為全國排名前列的5A級旅游景區最具影響力品牌,旅游形象宣傳片登上紐約時代廣場。2018年全州共接待游客621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55億元,帶動40萬人脫貧致富,旅游業對第三產業貢獻率超過50%[2],成為支柱型產業。良好的旅游產業基礎為發展體育旅游產業創造了條件,通過體旅融合能夠促進體育旅游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3.國家與地方的政策支持。隨著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家出臺了《關于加快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推動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為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并指明了方向。恩施州結合地區資源優勢,也出臺了《加快鄉村旅游促進旅游扶貧的意見》《戶外運動休閑產業發展規劃》《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等指導意見,為發展體育旅游產業搭建了良好的平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2018年財政部出臺了《關于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規范發展的實施意見》,優先支持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以及健康、養老、文化、體育、旅游等領域公益性項目建設。文化和旅游部等12部委共同制定了《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確定每年向貧困地區提供旅游扶貧項目信貸資金3000億元。這些政策的實施為發展體育旅游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恩施州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初見成效
1.規模化體育旅游產業市場初步形成。現有體育產業機構456家,總產值五百萬以上的大型體育旅游機構3家,國家公園1個,湖北省體育產業示范項目2個。2016年體育產業總產出為13.44億元,實現增加值8.28億元,占當年全州GDP比重的1.13%,其中體育旅游和健身休閑產業總產出為4.88億元,實現增加值3.39億元[3]。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北京中誠信投資集團、鄂旅投等大型文旅企業先后在恩施州布局體育旅游項目,2018年完成綠蔥坡滑雪場、南里渡水上運動公園、坪壩營掠燕體育示范基地等近50億元的招商項目,意味著恩施體育旅游產業進入了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可以預見,隨著體育旅游市場和產品的雙重提質增級,未來幾年,恩施州體育旅游產業會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2.體育旅游產業的價值初步顯現。恩施州通過“一縣一品”系列體育賽事的舉辦,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2018年通過利川山地馬拉松、恩施大峽谷熱氣球節、宣恩水上運動會、巴東野馬等系列體育賽事,吸引了觀賽人員111.6萬余人次,創造體育旅游收入46.31億元。以利川山地馬拉松賽為例,共吸引11個國家和地區的3500名運動員,10萬人次觀賽,產生直接賽事消費近3000萬元,同時,促進了1180戶民宿建設,1.2萬名農民就業(見表1)。體育旅游產業不僅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價值初步顯現,而且對提升恩施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做出了積極貢獻。3.多元化體育旅游產品體系初步形成。目前,恩施開發的體育旅游產品有攀巖、滑雪、爬山、徒步、叢林穿越、房車、游泳、龍舟、漂流等(見表2)。雖然大部分運動項目都在傳統生態景區舉辦,但是從產品內容看,基本涵蓋了山地戶外運動、水上運動、汽車自駕運動和冰雪運動等項目,初步形成了以山地戶外運動為主的多元化體育旅游產品體系。
三、恩施州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體旅產業融合不夠,產品體系尚不健全。恩施州雖然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體育旅游產品體系,但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缺乏深度融合,自然旅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從表2可見,旅游景區開展的戶外運動項目數量偏少。以恩施大峽谷景區為例,該景區峽谷類運動資源豐富,景區知名度高、客流量大,但目前僅開展一項徒步運動,也僅舉辦了熱氣球節一項體育賽事,浪費了大好的體育旅游資源。此外還存在體育旅游產品體系不全、產品單一的問題。打造產業集群是未來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也是形成核心競爭力和打造品牌產品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加強體旅產業的深度融合,打造體育旅游產業集群,形成特色體育旅游品牌,是需要關注的問題。2.體育旅游賽事影響力有限,缺乏特色品牌。近兩年來,恩施舉辦的體育賽事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規模也逐年擴大,但總體而言,存在賽事數量不多,缺乏高水平賽事和特色品牌賽事的問題。現有的常規賽事僅6項,其中也僅有2項為國家級賽事,拉動效益有限。其次,賽事類別不夠豐富,例如現有2項國家級賽事均為馬拉松賽。賽事開發對恩施特色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的利用不足,未見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體育旅游品牌。3.對體育旅游作用認識不足,專業人才缺乏。在體育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地方雖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缺乏專業的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對體育旅游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認識不足,嚴重制約了體育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恩施尚未出臺關于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和意見。在政府全力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時期,體育旅游產業如何搭上全域旅游的順風車,步入發展快車道,是亟待相關部門思考的重要問題。另外,大峽谷等熱門景區體育旅游產品形式單一和部分景區產品同質化、低質化的現象,也反映出體育旅游產業缺乏專業的開發、運營和管理團隊等一系列問題。4.體育旅游對地方經濟發展貢獻不足。2018年恩施州體育旅游產業實現總產值46.31億元,相當于前3年的總和,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但相對于455億元的旅游業產值和870億元的地區總產值,所占比重仍然較小,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不高。恩施體育旅游資源豐富,發展形勢利好,如何盤活資源,促進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更為可觀的經濟效益,使其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是未來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四、恩施州體育旅游產業發展路徑
1.打山水牌,以山地戶外運動為核心,精品化發展。目前,恩施體育旅游產業處于粗放化發展階段,這既不利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也不符合鄉村振興的發展理念。因此,需要樹立科學發展觀,積極打造體育旅游品牌,提高鄉村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首先,要根據高山、峽谷、森林資源豐富的自然環境優勢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建立“以山地戶外運動為主,其他休閑運動為輔”的發展思路,重點發展山地戶外運動,積極打造國家級山地戶外運動品牌。其次,要樹立產業集群化發展思路[4]。著力打造體育旅游產業聚集區和特色小鎮,綜合開發山地、水上、冰雪等多項目群,形成完善的體育旅游產品體系,提高市場競爭力。再次,要樹立因地制宜的發展思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各個縣市,開發各具特色又互為補充的地方特色體育旅游產品,積極推動恩施州全域體育旅游一體化發展,逐步形成富有鄂西特色的體育旅游品牌。2.打民族牌,以特色文旅產品為內容,特色化發展。鄉村振興強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推動農耕文化遺產合理利用。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和農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場需求,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區,民族風情濃郁,要充分利用土家族、苗族的文化資源,賦能體育旅游產業,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產品,走特色化發展路徑。首先,要積極開發土家族苗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展擺手舞、肉連響、撒爾嗬、采蓮船、舞龍舞獅、龍舟等傳統體育項目的表演、體驗和競賽活動,形成民族旅游產品體系。其次,要加強體育旅游與土家族苗族農耕文化結合,積極開發土苗農耕文化特色體驗活動和農耕賽事。江西宜春市打造的農耕健身大賽,成功舉辦了11屆而且規模逐年增大,2018年還吸引了“一帶一路”沿線8個國家參與,成為了宜春市的體育名片。再次,要促進體育旅游和傳統節會的融合,開展獨具特色的體育文化活動。例如,利用女兒會、牛王節、七巧節等民族節日,打造體育文化旅游盛會。內蒙古舉辦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先進經驗就值得借鑒。最后,要加強民族村寨與體育旅游的融合,積極發揮土家族特色村寨的作用。例如在土家族特色村寨開發以“廩君東征”為主題的體育旅游產品,開展原始歌舞展演、體驗活動和野營、狩獵、溯溪、攀巖、射弩、獨木漂等富有原始歷史文化特色的體育活動,形成原生態體育旅游文化品牌等。3.打賽事牌,以賽事為依托,競賽化發展。鄉村振興要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舉辦體育旅游賽事對偏遠山區的引流作用和經濟帶動效應遠遠超過城市,逐漸成為鄉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因此,恩施州體育行政部門要積極舉辦各類體育賽事,充分發揮體育賽事的引流作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恩施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和民族文化資源,因此,賽事開發要圍繞這兩大特色進行融合創新,形成具有恩施特色的體育旅游賽事品牌。一方面,可以將高山、森林、峽谷等特色自然景觀和富氧、舒適的氣候條件作為賽事基礎元素,主打生態賽事牌;另一方面,可以將土苗文化和山地農耕文明作為賽事基礎元素,主打文化賽事牌。例如,可以將賽道布置在風景名勝區、民族特色村寨,增加賽事的民族特色;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活動,賦予賽事更多文化內涵等。其次,要加強賽事與地方經貿的融合,打造“體育+文化+商貿+農耕”的辦賽模式,促進地方旅游、文化、農副產品推介和招商引資,進一步實現“文體搭臺,經貿唱戲”的目的。再次,要提升辦賽專業化程度和賽事服務質量,樹立良好的賽事形象。體育賽事是對外宣傳的窗口,為游客提供優質的參賽體驗有利于賽事的可持續發展。從恩施舉辦的各大賽事情況來看,對賽事服務和賽事宣傳都予以了高度重視,淳樸的鄉風民俗也為賽事添磚加瓦,但專業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需要繼續提升辦賽水平,打造賽事口碑。4.打融合牌,以“體育+旅游+X”模式,融合化發展。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是推動產業自身發展和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鄉村振興要培育農村新產業和新業態,打造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恩施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動能不足,亟待培育新興業態,促進鄉村經濟增長。體育旅游產業包容性強,通過多樣化的產業融合模式,能夠成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5]。首先,從產業融合上看,體育旅游能夠與農業融合,打造體育旅游與休閑農業融合發展模式,帶動農家樂、民宿、蔬果采摘、農事活動、農產品銷售等農業經濟發展。其次,體育旅游產業還可以跟文化、養老、健康、教育等其他產業融合,打造不同的新興業態。例如,通過“體育旅游+文化產業”模式,可以形成特色體育品牌,帶動體育與文化表演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手工業等經濟形式發展。再次,通過體育旅游與細分市場融合,可以打造不同產業門類和產品體系。例如,將恩施良好的生態環境與老齡市場融合,可以打造“體育旅游+養老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布局康養旅游產業,打造老年度假村、老年休閑產品等,開發“銀發經濟”增長點。將體育旅游與青少年研學和培訓市場融合,可以打造“體育旅游+青少年研學培訓”發展模式,通過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培訓、特色運動游學等旅游產品,開發青少年市場。總之,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的實質,就是通過產業跨界鏈接形成“1+1>2”的增值效應,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5.打創新牌,推動體育旅游綜合體試點工程的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沒有現成的方法可循,需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摸石頭過河,尋求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實踐路徑。“體育旅游綜合體”就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內,以體育元素為核心吸引物,依托體育資源和土地資源,將酒店、居住、展覽、餐飲、會議、康養和文娛等項目融合,形成多功能、多業態、高聚集、高效率的綜合性服務功能區。恩施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打造體育旅游綜合體試點工程,可以獲得大量的政策、資金和項目支持,是促進鄉村振興和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理想選擇。首先,體育旅游綜合體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試點工作可以“先點后面”逐步展開,以體育旅游產業集聚區、體育旅游特色區為中心,打破行政村的限定,逐步向外發展。其次,在業態布局上,要積極打通體育旅游和其他產業的邊界,形成一個個包括鄉村田園風光、運動休閑區、旅游度假區、商業區、農作區等區域分明的,集土苗特色民宿、餐飲、手工藝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于一體的“現代化世外桃源”。村民可以依托綜合體集中居住,還可以發揮各自專長實現就業,游客在這里進行體育運動,既能享受田園美景,領略民族文化,還能品嘗特色美食。這樣的體育旅游綜合體科學規劃了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改善了鄉村環境,壯大了鄉村產業,實現了生態宜居和生活富裕,不僅有利于鄉村治理,還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推動體育旅游綜合體試點建設不僅能夠切實實現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而且是推動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手段。
五、恩施州體育旅游產業推進策略
1.發揮體育旅游扶貧作用,助力鄉村精準脫貧。2018年,“旅游+扶貧”的恩施模式入選聯合國減貧案例。在自然資源豐富、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充分發揮“旅游+體育”和“體育+旅游”的多元產業融合模式,能夠切實發揮體育產業的扶貧重要作用。一方面通過建設體育旅游特色小鎮、體育旅游綜合體、體育旅游度假休閑基地等實體,積極帶動居民就業,改善鄉村環境,盤活鄉村資源。另一方面,通過建設休閑綠道、登山步道等體育旅游公共設施,將體育旅游與村民休閑結合起來,能夠有效地將健康端口前移,培養村民健身習慣,提高身體健康水平,從而助力健康扶貧戰略的實施。2.加強頂層設計,做到高位推動,規劃引領。缺乏整體規劃和高位推動是制約恩施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體育產業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前瞻性地做好體育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在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精心布局體育旅游產業,形成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其次,體育管理部門和旅游部門要主動編制體育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形成自上而下高位推動的體制機制,為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3.加強生態保護,做到因地制宜謀發展。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是中西部山區發展體育旅游產業的基礎條件和優勢,必須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格局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特別做好生態資源保護和非物質文化傳承的工作,深挖“體育+自然資源”和“體育+文化”產品的開發工作。要結合鄉村的自然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開發體育旅游項目,突出山地戶外項目特點,推出高質量體育旅游項目。政府在進行項目開發、審批時,要邀請體育、旅游、城鄉規劃、環保、文化等各方面的專家共同參與,確保項目開發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促進體育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4.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多渠道融資途徑。農村體育發展資金主要來源于地方財政和彩票公益金,渠道較為單一。地方政府要積極申請鄉村振興資金和體育產業引導資金,推進交通、能源、水電、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村教育、醫療、衛生條件,為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打好基礎。同時,應積極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通過PPP、TOT、BOT、ABS等融資模式,激發社會資本的活力,促進體育旅游發展。體育行政部門應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提高體育專項資金的劃撥比例,同時爭取政府協調相關部門涉及體育發展的資金整合,共同助力體育旅游發展。在體育旅游綜合體建設中,要積極布局具有文化服務功能、教育功能的項目,以便于得到文化、教育等系統的資金支持,加大體育旅游產業資金的支持力度。5.創新土地利用方式,確保村民收入增長。針對旅游產業無專門用地指標和產業發展用地不足的問題,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給予企業更多的優惠政策,加強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以增強民間資本投資的信心;同時,要進一步研究國家點狀用地的供地政策,確保資本和國家利益都得到兼顧,促進體育旅游產業用地的良性發展。針對企業通過體育旅游產業進行圈地的行為,要研究和縮減商業用地的適宜配套比例,出臺PPP項目規范運行的負面清單,防控隱性債務風險。放寬集體土地入市條件,使農民可以通過土地流轉、農房使用權、集體經營權、林權入股等方式獲得體育旅游開發的收益,對利用農村閑置建設用地發展體育旅游產業的,實行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同時,制定集體經營權入股分紅的分配政策,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6.加強體育旅游人才培養,建立多元化培養機制。體育旅游專業人才缺乏是目前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針對人才缺乏的問題,要積極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機制,保障高端要素在旅游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首先,體育院校、綜合性大學的體育、旅游學院和地方院校積極開設體育旅游產業開發、運營、管理等課程體系,培養高層次體育旅游管理人才。其次,要重視對鄉村本土體育旅游人才的培訓和幫扶,要建立穩定的幫扶機制,對旅游景區的專業工作人員進行定期的指導與培訓,提高體育旅游服務人員水平,提高鄉村體育旅游產業的服務質量。
作者:李金容 陳元欣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 上一篇:旅游+新媒體助推城市旅游營銷研究
- 下一篇:茶旅一體化發展優勢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