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行為探究

時間:2022-11-03 11:58:38

導語: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行為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行為探究

[提要]我國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可以作為旅游資源被開發,但是在開發過程中遺產保護與經濟開發時有沖突,這一問題已經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本文首先對我國文化遺產旅游現狀進行分析,闡述現有四種發展模式,并指出現階段旅游資源開發保護的不足,最后基于合理保護與開發視角,提出可行性發展策略,旨在幫助各地的文化遺產旅游找到開發與保護的平衡點,實現文化遺產旅游地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文化遺產旅游

一、引言

由于現代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商業化的程度日益提高,這就使得他們與世俗文化的原真性、傳統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們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文化遺產的保護,而文化遺產旅游就是一種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與保護為目的的旅游觀念。文化遺產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性的,一種是非物質性的。隨著2003年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以及2005年的《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等一系列法案條款的頒布與實施,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逐漸走上正軌,與此同時,文化遺產旅游也隨之興起。2018年3月,為了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加速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同意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由此,文旅融合正式興起,文化遺產旅游也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文化遺產旅游對于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而言是具有兩面性的:正是由于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政府及企業才會努力挖掘文化資源背后的潛在價值,加強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但是在發展文化遺產旅游的同時,企業可能會被當前的短期利益蒙蔽雙眼,過度重視旅游資源的開發,為了開發旅游資源,給當地的文化遺產造成難以修復的破壞。因此,合理地對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規劃與開發才是對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基于此,本文從文化遺產旅游的視角出發,在研究當下文化遺產旅游在開發與保護層面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探討現有文化遺產旅游地經營模式的不足,旨在提出對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合理保護與利用的策略。本文對其他旅游形式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現狀

隨著文化和旅游部的合并,引起了各個省市對于文化遺產旅游的重視,逐漸形成了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旅游資源體系,使得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加速輻射全國各地。文化遺產旅游地的發展迎來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而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資源豐厚,更使得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如虎添翼。迄今為止,逐漸開發出了四種旅游形式,分別為節慶展覽模式、傳統民俗模式、旅游演藝模式和博物館與展覽館模式。(一)節慶展覽模式。自2006年起,我國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遺產日;2017年起,國務院將文化遺產日更名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每年的文化遺產日都會有不同的活動主題,譬如2016年為“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2019年為“非遺保護,中國實踐”等。在國務院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后,各個省市紛紛積極響應,普遍選擇在該節日或者節日所在的月份里開展相關的文化主題活動,主要有參觀展覽,戲曲表演等活動。以江西省為例,2018年6月,江西省圍繞“多彩非遺,美好生活”主題,在江西省美術館舉辦了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除了國家規定的節日外,還有不少的少數民族節日也會舉行文化遺產節慶展覽活動。例如,壯族三月三、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發展對于游客來說也是極具吸引力的,在少數民族的文化背景下,通過當地政府及居民的通力合作,整合旅游資源,能給當地的文化遺產旅游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二)傳統民俗模式。傳統民俗是傳統文化的血脈,傳統民俗是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物質載體。多年以來,我們一直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意思就是我們是軒轅黃帝的后代,享譽海內外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就是我們追根溯源,保護傳統民俗的見證。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時候,河南省人民政府與新鄭市人民政府都會聯手舉辦拜祖大典,這項活動會吸引來自國內外的眾多華人華僑來到該地祭祖。對于黃帝的朝拜在春秋時期就有了記載,到唐朝時逐漸形成規制,一直延續至今。到2008年,國務院將“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項目。在大典上,人們為祖先上香,誦讀詩文,載歌載舞,祈福中華,熱鬧非凡。近幾年來,該地別出心裁,還將少林功夫文化融入到了拜祖大典中去,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種以傳統民俗為主題的文化復興是文化遺產旅游的重要形式,需要當地政府投入足夠的重視,使其能夠長久地發展下去。(三)旅游演藝模式。旅游演藝模式是在旅游與節目表演的雙重作用下催生的,一般表現為大型的戶外實體演出,地點普遍選在旅游景區內部,它將聲、光、電等藝術效果完美結合,能為現場觀眾呈現一場優質的視聽盛宴,雖然這種旅游演藝形式是近幾年才開始流行的,開始較晚,但是游客反響很好,形式很新穎?,F在為大家所熟知的舞臺劇有“印象劉三姐”、“大宋東京夢華”、“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等,其中“印象劉三姐”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內比較著名的旅游舞臺劇。這個舞臺劇是根據劉三姐的相關事跡設計而成的,既能夠給觀眾帶來一段視聽享受,又能夠讓觀眾了解相關的歷史傳說,在引起觀眾興趣的同時,還能傳播歷史文化,真正達到了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目的。該舞臺劇與大多數舞臺劇相比又有很大的不同,該舞臺劇所采用的演員有1/3都來自于當地居民,這會減少當地的閑置勞動力,增加居民收入,為居民的生產生活增加一份保障,這對于當地的政府和居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四)博物館與展覽館模式。我國有許多的博物館和展覽館,他們承擔了不少的宣傳與推廣的作用。近年來,許多文化遺產的宣傳展覽活動普遍都是由他們承擔的,并且具有極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以中國文字博物館為例,中國文字博物館位于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一———河南省安陽市,安陽市是甲骨文之鄉,歷史文化悠久,作為文化旅游資源展覽承辦地也是十分合適的。中國文字博物館自成立以來就承接了不少文化展覽活動,展覽活動包含了書法作品展覽、藝術作品展覽、攝影作品展覽等,既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又可以讓我們認識其他行業內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中國文字博物館是由于其乃中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而著稱的,與其不同的是,杭州市的博物館。杭州市的博物館由于其位于京杭大運河的航線上而聞名,并且此處的博物館是博物館群,包含有中國刀剪劍、傘、扇博物館,還有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該館群對于京杭大運河的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三、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中面臨的問題

(一)開發過程中過度商業化。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一些旅游開發商逐漸變得急功近利起來。雖然發展旅游業的目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解決當地居民的貧困現狀,但是旅游資源應該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有一部分政府雖然了解文化資源保護的重要性,但是迫于當地經濟發展的壓力,選擇犧牲旅游資源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對于旅游規劃存在的問題選擇視而不見。雖然這種行為能夠實現短期的經濟增長,但是旅游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壞,難以修復,長此以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將成為空談。以彝族火把節為例,為了滿足游客的參與性需求,原本單純的祭祀活動發展成了盛大的旅游節日,當地居民把對火的熱情轉移到了商業活動中去,人們在節日里辦起了特產展銷會,專門銷售當地的土特產,以謀求更多的利益,原本的節日熱情在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人們愈演愈烈的逐利行為,這從根本上違背了文化遺產旅游的原真性意義,是極為不當的開發行為。(二)人才流失問題。由于文化遺產旅游對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繼承性,所以這一類型的旅游景區會傳承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技藝等,但是隨著現代化、科技化的發展,傳統文化、手工技藝逐漸開始面臨淘汰,越來越多的工廠開始建立,機械化大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工作。年輕一輩不愿意在傳統技藝上耗費時間,年老一輩擁有傳統技藝的人又漸漸故去,傳統技藝正面臨青黃不接的問題,部分傳統技藝瀕臨失傳,有些甚至已經滅絕,文化遺產資源根本沒有保留下來又何談開發。參加文化遺產旅游的游客普遍擁有懷舊的情懷,這樣的做法使傳統與現代出現了斷層,甚至使傳統淡出了大眾視野,這與游客的旅游動機相悖,對于當地的文化遺產旅游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湖北恩施是生產土家族織錦的重要產地,部分居民一直在堅持用傳統的手工工藝生產織錦,但是由于產品逐漸聞名,需求量逐漸增大,原先的手工技藝逐漸被放棄,一些商家開始投入大批量地工業生產,這種生產形式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是對于傳統技藝的損害是巨大的,不少青年人拒絕傳承古老技藝,他們渴求更大的經濟效益,直接導致傳統技藝后繼無人,文化遺產相繼流失。因此,人才流失現象有待解決。(三)公眾參與不足。對于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開發保護在眾多民眾看來是政府及企業的事情,與個人無關,這對于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是極為不利的。目前來看,對于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主要是靠政府的文化和旅游部門,其余階層的社會人士參與度不高,公眾的民間力量沒有吸收利用。對于資源的開發利用說到底是為了社會大眾尤其是當地居民服務的,需要聽取公眾對于此事的意見和建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不能只是當地政府的獨角戲,也需要各地居民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增強公眾的參與意識。對于京杭大運河的開發工作是早已有之的,但是保護工作是近幾年才開始的,雖然這些年的保護工作初見成效,但是社會基礎依然薄弱,如果社會公眾能夠自發的組成民間組織或者社會力量,與當地政府部門共同加入京杭運河的保護工作,相信京杭運河必將進入健康發展的良性循環。

四、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對策

(一)科學規劃行業發展。對于旅游行業的發展需要科學的發展規劃進行引領,規劃大多是由當地政府以及各位專家人士做出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既能夠緊跟當前經濟發展的方向,同時又能著眼于長遠利益,規劃還能夠覆蓋各行各業,形成全行業聯動,共同助力經濟發展的局面。以靈渠為例,當地政府推行了靈渠保護總體規劃,該規劃的使用年限是2014~2034年,規劃涉及的年限一共有20年,是一份比較長遠的規劃。規劃總面積約為59.4平方公里,運用了全域旅游的理念,將旅游業與農業,旅游業與工業,旅游業與現代服務業相結合,極大地尊重了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并且規劃中還涉及到了責任落實及動態監督機制,當地政府與村莊同時聯手,共同建設,共同監督,增強公眾參與度,以靈渠文化為紐帶,使保護與開發相協調,帶領靈渠文化旅游復興走上一條良性發展的康莊大道。(二)深入挖掘文化遺產內涵。我們對于部分文化遺產的繼承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許多娛樂休閑項目只是接著文化遺產的噱頭繼續發展原本的內容,這對于部分消費者來說是一種欺騙行為,使得游客體驗大打折扣,并且會對今后的重游意愿產生影響。因此,對于文化遺產深層底蘊的挖掘才是保證游客重游的重要手段。首先,我們需要找到對文化內涵認識較深刻的老人,與他們開展深度訪談,認真了解該文化的本來面目,在此基礎上,對該文化的本來面貌進行復原。另外,我們也可以找到對該文化頗有研究的專家、學者等,向他們了解真實情況。在了解到這些信息之后,我們可以通過發行報紙、文章、產品再造等方法將相關內容重新呈現在大眾視野中,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解到這一文化的深層底蘊時,旅游資源才能得到正確的開發,文化遺產旅游才能真正將旅游資源的原真性保存下來,旅游復興才能有成效。(三)區域聯動推進保護與開發。由于部分文化遺產涉及多個區域,所以對于文化遺產的開發與保護需要多個區域相互協調。比如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在2014年申遺成功,并且在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中肩負著重大的職責,因此運河的保護與開發工作不容忽視,河流流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所以京杭運河的保護與開發不能只有一兩個省參與,需要四省聯動,互幫互助,共同發力。我國的土司遺產資源分布于湖南、湖北和貴州三省,這三省先后都提出了相關的保護管理辦法,雖然這三個省都表現出了強烈的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意識,但是開發與保護機制并不相同,相互之間的溝通也比較少。如果能夠三省統一指導、統一保護、統一開發,就會減少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實行協同發展戰略,同時在保證各地旅游發展特殊性的前提下,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五、結語

隨著我國逐漸興起的文化遺產復興浪潮,文化遺產旅游必然會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各個旅游地的經濟效益也將更上一層樓,然而不合理的旅游開發必然會對文化旅游資源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因此以保護為前提的旅游開發勢在必行。就目前來看,文化遺產旅游擁有良好的先天優勢,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所以我們要在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之間保持平衡,使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通過科學規劃,深挖內涵和區域聯動,創新發展思想,實現文化遺產旅游的健康發展。另外,除了文化遺產旅游,其他的旅游形式也可以以此為借鑒,讓保護與開發齊頭并進。

參考文獻:

[1]徐慧茗,何昀.贛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J].企業經濟,2019(01).

[2]盧世菊,柏貴喜.民族地區旅游扶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調發展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7(02).

[3]段若鵬,李秋碩.博物館體驗型旅游產品開發研究———以杭州運河博物館群為例[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3(01).

[4]徐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保護與旅游開發———以涼山彝族火把節為例[J].中華文化論壇,2015(03).

[5]張秉福.京杭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互動關系的現狀與問題探析[J].藝術百家,2019.35(03).

[6]韋琦,夏紹云.旅游復興視角下古靈渠復航及保護規劃策略[J].規劃師,2019.35(21).

[7]喬宇.城市化進程中民族地區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互動研究——以武陵山片區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09).

[8]馬斌斌,魯小波.基于扶貧視角的中國土司遺產可持續旅游開發與保護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6(03).

作者:彭潤華 張鈺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