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研究
時間:2022-06-17 10:19:16
導語: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是旅游項目開發、營銷與運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對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深遠意義,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國外學者關于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與態度的研究起步較早,始于20世紀70年代,國內學者對其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多結合實證分析,研究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感知,以及旅游地居民感知與態度的影響因素,另外,國外學者還注重相關理論依據研究,如刺激指數理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等。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旅游業的興起,鄉村旅游作為一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被認為是帶動鄉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有效途徑。因此,本研究以邕寧區為例,旨在探究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建議與借鑒。
二、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區域概況。邕寧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南寧市東南部,地處南亞熱帶季風區,轄5個鄉鎮,9個社區、65個行政村、402個自然村,全城區總面積1255平方公里,人口34.81萬人,2005年進入撤縣設區新階段。邕寧區歷史悠久,民風淳樸,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豐富,民間藝術多彩多姿,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田園景觀與民族文化。近年來,邕寧區旅游業發展態勢良好,影響力不斷擴大,鄉村旅游業為全區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二)研究方法與過程。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半結構式訪談法與因子分析法,以研究邕寧區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調查問卷共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調查樣本的人口統計學特征。第二部分為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調查,共14個題項,主要由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與政府支持等維度構成。第三部分為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調查,共3個題項,主要由鄉村旅游地居民對當地旅游發展的支持意愿與滿意度構成。第四部分設置為開放性問題,調查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問卷的第二與第三部分利用李克特五級量表法,1~5分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本次研究選取那蒙坡、那貴坡、五圣宮、徐漢林烈士陵園這四個邕寧區較具代表性的鄉村旅游地為調查地點,問卷發放對象為邕寧區鄉村旅游地居民,共發放調查問卷130份,回收130份,回收率100%,篩選后得到有效問卷126份,有效率96.92%。運用SPSS22.0軟件對問卷第二與第三部分所獲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特征。在進行后續因子分析前,對鄉村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態度題項進行信度分析,第一次分析結果顯示前者的Cronbach’sα系數小于推薦值0.7,經過調整,剔除了問卷第二部分的“旅游使當地物價、房價上漲”題項,調整后兩者的Cronbach’sα系數均大于0.7,表明問卷量表設計合理,信度較高。
三、研究結果分析
(一)調查樣本人口統計學特征。根據回收得到的有效問卷數據,整理得出調查樣本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如下表1。在被調查者中,男、女比例分別為45.2%與54.8%,性別分布較為均衡;在年齡結構方面,被調查者均為成年人,具有較好的獨立思考能力,其中41~50歲年齡段占比最高,其次為31~40歲、18~30歲年齡段;在文化程度方面,被調查者受教育程度大多為初中與高中/大專,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最少,被調查居民總體文化程度不高;在月收入方面,被調查者月收入大多分布于2000~5000元段,其次為2000元以下與5000~8000元段。總體而言,調查樣本的各項人口統計學特征分布廣泛,質量較好。(二)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分析。1.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的因子分析。運用SPSS22.0軟件對問卷第二部分數據進行分析。首先對數據進行KMO檢驗與Bartlett球形檢驗,即效度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815,Bartlett球形檢驗的顯著性概率P值為0.000(P<0.01),表示適合進行因子分析。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旋轉法提取公因子,并以特征值λ>1且因子載荷值≥0.4為標準進行篩選。處理后,共提取得到4個公因子,13個旅游影響感知題項均落到相應公因子中,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8.722%,表示這4個公因子對所有信息的解釋能力較好,將其分別命名為“社會失序與環境破壞”“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效益”“政府支持”與“經濟效益”,因子分析結果見表2。2.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的特征分析。在經濟影響感知方面,當地居民對旅游發展帶來的經濟影響正面感知較強。公因子“經濟效益”均值為3.53,表示鄉村旅游發展為當地居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產生了積極的經濟影響。在訪談中發現,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為當地帶來了更多元化的就業機會,居民就業結構發生變化,部分居民從以往的務農、外出打工轉業為經營旅館、農家樂、景區接待等旅游服務業或靠土地租賃、土地流轉承包的股份分紅增收,相比以往經濟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邕寧區旅游業發展起步較晚,也有居民表示未感知到明顯的經濟收益,現階段只有一部分人從旅游業中獲利。在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影響感知方面,當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為其帶來的正面影響感知較強,而對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感知較弱。公因子“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效益”均值為3.87,表示當地居民對鄉村旅游發展帶來的積極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影響感知較為明顯,尤其是“旅游使當地民俗與傳統文化得到了保護與傳承”“旅游使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更為完善”兩項。公因子“社會失序與環境破壞”均值為2.77,其包含的四個題項分值均較低,表示當地居民對鄉村旅游發展帶來的消極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影響感知并不明顯。在訪談中發現,當地居民大多對鄉村旅游發展帶來的基礎設施完善以及村容村貌、社區環境改善予以肯定,表示并未有較大的環境污染、鄉村景觀美感破壞以及長期交通堵塞的困擾,但也有村民表示,景區仍存在旅游配套設施不足、疏于管理等問題。另外,村民表示發展旅游業在讓當地變得開放的同時,也更好地發掘和傳承了傳統文化。在政府支持感知方面,當地居民對旅游業發展中的政府支持感知較弱。公因子“政府支持”均值為2.95,其包含的三個題項分值均不高,尤其“當地政府發展鄉村旅游、作出決策時會征求我們的意見”題項,表示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當地居民對政策支持與政府引導的感知不強,特別是在社區參與、民意收集方面。在訪談中發現,僅部分居民在政府的引導下參與了旅游經營活動,仍有許多有意愿參與的居民苦于不了解相關政策、缺乏資金支持與技術引導。另外,也有居民表示,自己雖然愿意主動為當地鄉村旅游發展提出意見,但當地政府在政民溝通上存在不足,社區居民參與無門。(三)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分析。1.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發展態度的因子分析。運用SPSS22.0軟件對問卷第三部分數據進行分析。首先對數據進行KMO檢驗與Bartlett球形檢驗,即效度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854,Bartlett球形檢驗的顯著性概率P值為0.000(P<0.01),表示適合進行因子分析。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旋轉法提取公因子,并以特征值λ>1且因子載荷值≥0.4為標準進行篩選。處理后,共提取得到1個公因子,3個旅游發展態度題項均落到其上,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1.514%,表示這個公因子對所有信息的解釋能力較好,將其命名為“旅游發展態度”,因子分析結果見表3。2.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發展態度的特征分析。由表3可見,邕寧區鄉村旅游地居民對當地旅游發展的態度較為積極正面。公因子“旅游發展態度”均值為3.62,其中題項“我對當地鄉村旅游發展感到滿意”分值相對較低,表示當地居民對邕寧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基本滿意,并對其抱有正面積極的支持態度,愿意為當地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建議、貢獻力量。在訪談中發現,雖然當地居民對鄉村旅游發展帶來各方面效益予以肯定,并愿意提供支持,但表示其仍存在旅游配套設施不完善、景區管理方式不當與宣傳不足、缺乏政府引導與政民溝通、旅游業發展只使一部分人獲利等問題,這也是居民對當地旅游發展滿意度相對不高的部分原因。
四、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法、半結構式訪談法與因子分析法,以南寧市邕寧區為例,從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與政府支持等維度,探究分析鄉村旅游地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與態度。總體上來說,邕寧區鄉村旅游地居民對當地旅游發展帶來的正面影響感知較強,尤其是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效益感知,經濟效益感知次之(這與邕寧區旅游業發展起步較晚,現階段只有一部分人從旅游業中獲利有關),對旅游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感知相對較弱,另外,當地居民對旅游業發展中的政府支持感知不強。當地居民對邕寧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基本滿意,總體呈現積極正面的支持態度,愿意為其提供建議、貢獻力量,但也表示存在旅游配套設施不完善、景區管理方式不當與宣傳不足、缺乏政府引導與政民溝通、旅游業發展只使一部分人獲利等問題。因此,建議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加強政府支持,帶動社區參與,讓當地居民實際參與到鄉村旅游的各個環節中來,使其共享旅游發展紅利,而不是只有少部分人獲益;提升景區管理,推進智慧旅游,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建立旅游基礎數據庫,利用信息網絡,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宣傳營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與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如旅游導覽標示系統、適用于特殊群體的基本設施設備及服務、旅游廁所等環衛設施,以及健全的旅游交通體系。
作者:顧可欣 安虹橋 程玉申 單位:1.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2.甘肅嘉峪關紀委監委
- 上一篇:旅游特色村空間特征及影響因素
- 下一篇:河南省傳統村落旅游開發模式研究
精品范文
10居民消費結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