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特色村空間特征及影響因素

時間:2022-06-17 10:15:13

導語:旅游特色村空間特征及影響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特色村空間特征及影響因素

摘要:研究以山東省1207個旅游特色村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GIS空間分析和數理統計等分析方法,探討了旅游特色村的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結果表明:①山東省旅游特色村經歷慢速增長(2008—2011年)、中期過渡(2012—2013年)、快速增長(2014—2017年)階段,在空間上呈集聚分布。②空間密度呈“環山呈帶,沿海多點”分布格局;形成環魯中南山地丘陵外圍旅游特色村高密度帶,威海、青島、五蓮多點分布。③顯著空間正向自相關,冷熱點格局呈以魯中南熱點縣域為中心,由熱點至冷點向外輻射“三環兩點”結構。④旅游特色村空間格局形成過程中,政府政策起主導作用,高級景區與客源起導向作用,致使旅游特色村空間格局呈沿山地集聚、沿河、繞城、環高級景區分布。

關鍵詞:旅游特色村;鄉村旅游;空間格局;影響因素;山東省

鄉村旅游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徑、重要引擎,在引領鄉村文化振興,改善農村生態、生產、生活,推進旅游扶貧,促進城鄉融合,創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快速發展在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國外鄉村旅游地空間格局研究起步較早、發展較為成熟[1-4],注重空間格局特征[5]、演化規律與形成機制[6,7]、社會作用[7,8]等課題探究;多小微尺度研究,注重模型的應用,且現今更多關注于綜合地理信息技術、旅游服務與旅游體驗的優化[9-11]。國內鄉村旅游地類型多樣,研究對象豐富,如特色村[12]、鄉村旅游模范村[13]、農家樂[14]、星級休閑農莊[15]、休閑農業示范點[16]、中國最美休閑鄉村[17]等。研究內容多為空間格局演化與因素探討、形成機制與空間布局優化,環城游憩帶也是重要研究課題之一。研究尺度豐富多變,重要文化地理區、旅游區研究是國內研究的獨特視角[13,18-22]。多以鄉村旅游地空間格局的變化過程為著眼點,闡釋時段內空間擴散趨勢,從自然、人文、社會要素分析重要節點分布、動態發展過程與驅動因素,提出具體的空間優化措施與建議。注重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運用地理集中指數、最鄰近指數、空間自相關、核密度分析、分型理論等對鄉村旅游空間格局現狀進行研究[20-23]。部分學者從單一要素,如交通通達度對鄉村旅游空間格局形成的機制進行分析[24]。旅游特色村是具有獨特旅游資源,積極開展旅游活動,旅游產品特色明顯,旅游收入在村收入中占有較大比重的行政村,屬鄉村旅游范疇。2007年9月,山東省開展旅游強鄉(鎮)和旅游特色村創建工作,截至2017年底共計旅游特色村1207個。山東省旅游特色村體量大、發展歷程完整,具有典型性。探究旅游特色村空間格局及其影響因素,有助于認識鄉村旅游地空間格局衍生過程,促進鄉村旅游科學發展;推進旅游特色村轉型升級、合理布局。

1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旅游特色村名單與命名時間來源于《關于命名山東省旅游強鄉鎮、特色村的通知》《山東省旅游統計年鑒》,確保了數據的準確性。旅游特色村地理坐標通過百度坐標拾取器獲取,其他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來源于山東省天地圖網站(),運用ArcGIS進行數據可視化處理。1.2研究方法。1.2.1最鄰近指數。最鄰近指數可判定旅游特色村在空間分布上的分布趨勢,計算公式為:R=r1/rE;(1)rE=1槡2n/A。(2)式中:R為最鄰近指數,r1為實際最鄰近點平均距離,rE為理論最鄰近點平均距離;A為區域面積;n為旅游特色村數量。若R>1,說明旅游特色村空間分布為均勻分布;若R=1,說明旅游特色村空間分布為隨機分布;若R<1,說明旅游特色村空間分布為集聚分布。1.2.2核密度估計核密度估計用于計算每個輸出柵格像元周圍點要素的密度,搜索落入一定半徑范圍內的點狀地理要素并統計其數量值,求出每一個像元的密度值,能夠反映核對周邊要素的影響強度。核密度值越高,要素越為密集。公式如下:Rn(x)=1nh∑ni=1kx-xi()h。(3)式中:Rn(x)為核密度估計值,kx-xi()h為核函數;n為旅游特色村的數量,h為帶寬,(x-xi)則為估值點到事件點xi處的距離。核函數與帶寬同時影響核密度計算結果,經計算與反復調試,最終確定山東省旅游特色村的合理搜索帶寬為25km。1.2.3空間自相關分析。全局空間自相關:全局莫蘭指數通常用于研究觀測變量在整個研究區域內的空間相關性的總體趨勢以及差異性。計算公式:Moran’sI=n∑ni=1∑nj=1wijxi(-x)xj(-x)(∑ni=1∑nj=1wij)∑ni=1xj(-x)2。(4)式中:xi、xj分別為區域i、j中樣本點個數;x為均值;wij為空間向量矩陣,以此定義區域單元空間關系;n為樣本總量。Moran’sI值分布區間為[-1,1],Moran’sI>0,表示樣本點存在空間正相關性,Moran’sI<0表示樣本點存在空間負相關性,Moran’sI=0,表示呈空間隨機性。局域Getis-OrdG*i指數:局域Getis-OrdG*i指數常用于分析觀測值在局部空間上的集聚程度,即地理要素單元分布強度在鄰近區域內的顯著水平,探尋具有顯著統計意義的高值聚類熱點與低值聚類冷點。其計算公式:G*i(d)=∑nj=1Wij(d)xj∑nj=1xj。(5)式中:Xj為j地中樣本點個數;Wij為空間權重函數,即若i、j區域相鄰時,Wij為1,否則為0。通常將局域Getis-OrdGi*指數進行標準化處理:ZG*()i=[G*i-EG*()i]/Var(G*i槡)。(6)式中:EG*()i為數學期望值,VarG*()i為變異系數。當ZG*()i>0時,則表明i地周圍的值相對較大,為熱點區域;當ZG*()i<0時,則表明i地周圍的值相對較小,為冷點區域。

2結果與分析

2.1旅游特色村空間格局。2.1.1空間分布類型。通過最鄰近指數計算(表1),山東省1207個旅游特色村的實際最鄰近點平均距離r1=4.68km,理論最鄰近點平均距離rE=5.72km,最鄰近指數R=0.81,R<1,即山東省旅游特色村為集聚分布。2008—2017年最鄰近指數波動變化,2008、2009年隨機分布,其余年份集聚分布。2.1.2空間密度格局。最鄰近指數描述地理要素在統計意義上的集中程度,通過核密度估計探求山東省旅游特色村空間分布高密度區,反映地理要素的實際空間分布與集聚特征。運用Arc-GIS對山東省旅游特色村進行核密度估算,采用自然間斷點法分為低(0~0.369個/百平方千米)、較低(0.370~0.784個/百平方千米)、一般(0.785~1.307個/百平方千米)、較高(1.308~1.984個/百平方千米)、高密度(1.985~3.921個/百平方千米)等級。結果顯示,山東省旅游特色村空間密度異質性顯著,為“環山呈帶,沿海多點”分布(圖1)。低核密度像元14887個,其中0核密度像元1063個,較低核密度像元14008個,中等核密度像元8687個,較高核密度像元4252個以及高核密度像元1708個。旅游特色村核密度值由核心區域向外遞減,表現出明顯的空間距離衰減規律;具有環魯中南山區高密度帶、沿海高密度點的點—軸空間結構。“環山呈帶”即環魯中南山區外圍旅游特色村高密度區,是旅游特色村發展高度集中的區域,包括京杭運河沿線旅游特色村高密度帶、濟-泰極、淄博極,為全省面積最大的旅游特色村高密度區,核密度值為1.985~3.391個/百平方千米。沿海“多點”則為威海點、青島點、五蓮點等。同類研究中,湖南東密西疏[15],湖北鄂東集中連片、鄂西多中心[23],浙江于湖州安吉與杭州集聚[12],山西中、南分區集聚[25],江蘇南密北疏[26]的鄉村旅游地分布于重要市場附近以及低海拔平原地區。山東省地形中部凸起,而東部沿海且海岸線綿長,導致其在環魯中南山區外圍以及沿海重要城市形成旅游特色村高密度聚集區,與上述其它地區相比,山東省鄉村旅游地空間格局具有獨特性。2.1.3空間相關格局。運用ArcGIS空間分析工具以山東省137個縣(市、區)為單元進行空間自相關計算,山東省旅游特色村全局Moran’sI指數為0.33(>0),置信度為99%,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山東省各地區旅游特色村集聚分布顯著,空間正向自相關性強,即具有顯著的特定相似性的集聚分布模式。熱點分析識別具有統計顯著性的高值(熱點)和低值(冷點)的空間聚類,將山東省旅游特色村空間分布分為熱點、冷點、次熱點、次冷點四種類型(圖2)。熱點為旅游特色村顯著高值聚類縣域,冷點為低值顯著聚類縣域;次熱點、次冷點為高值或低值聚類較顯著縣域。山東省旅游特色村空間相關格局以中部熱點縣域為核心,由熱點到冷點向外輻射分布,呈一大兩小三個圈層,兩個獨立熱點區。熱點、冷點縣域分布集中,次熱點與次冷點縣域分散。魯中南熱點核心:共22個縣(市、區),于魯中南山區形成最大熱點核心區,是旅游特色村發展活躍地區,歷史上范圍逐年擴展;兩點為青島、煙臺共5個縣(市、區)。此區域旅游特色村發展活躍,為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上的熱點地區。第二圈層為次熱點圈層:次熱點縣(市、區)最多,共有45個,呈環狀包圍熱點核心,為冷熱過渡區,旅游特色村發展較為活躍。第三圈層為次冷點、冷點圈層:次冷點縣域41個,零散分布于全省12個區域。冷點縣域共24個,集中于3個地區,是旅游特色村欠發展地區。綜合歷史發展過程,山東省旅游特色村空間熱點格局相對穩定,冷點北移、熱點向南部擴散。其空間分異的合理性和均衡性有待于進一步提高。2.2旅游特色村空間格局影響因素。2.2.1地形因素。地形作為直接影響旅游特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條件,對其空間格局形成有重要影響。山東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且地貌類型多樣;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東部緩丘起伏,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對旅游特色村坐標數據與數字高程模型(DEM)數據進行疊加,并提取高程信息,以50m高差為組距對旅游特色村數量進行分類統計(圖3)。圖3不同高程類別旅游特色村數量及分布密度統計旅游特色村平均海拔為120m,其數量與海拔高度呈反比,密度與海拔高度呈正比。0~50m高差內旅游特色村數量最多,共519個,分布密度為每百平方千米0.6個;其次為50~100m范圍,共211個,分布密度為每百平方千米0.9個;海拔200~300m地區共111個旅游特色村,密度為每百平方千米1.1個。400m以上較高海拔地區旅游特色村數量稀少,共67個,分布密度為每百平方千米1.4個。綜上,山東省旅游特色村主要分布于山地周圍的低海拔地區以及平原地區。究其原因,低海拔地區面積廣闊、地勢和緩、農業發達,易于形成具有在地特色的鄉村旅游地與旅游產品,旅游特色村數量眾多。對比較高海拔地區,平原經濟發展基礎較好,城鎮化影響顯著,導致部分傳統村落保護難度較大;較高海拔地區受地形限制,傳統村落保護較好,因而平原旅游特色村空間分散,密度較低;山區旅游特色村更為集聚,密度較高。良好的山地資源稟賦提供多樣的地文旅游資源,形成山東眾多旅游特色村環山分布的特點,和緩地形適宜經濟發展,優越山地資源便于旅游開發,對旅游特色村空間格局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2.2.2水文因素。山東省三面環海,海岸線長3345km,占全國海岸線1/6;水系發達,自然河流平均密度在0.7km/km2以上,干流長10km以上的河流共1500多條;魯西湖帶湖泊密集,水量豐沛。緩沖區分析結果(表2)表明,河流1km范圍內旅游特色村最多,共535個,72.41%旅游特色村集聚于河流2km范圍內。位于河流3km緩沖區范圍內共計旅游特色村1069個,占總量88.57%。水源影響鄉村聚落形成與分布,各大河流沖積平原土壤肥沃,形成以水為主要資源的旅游景觀帶;沿海區海洋文化與漁家文化獨特,濱海體驗是此類旅游特色村的獨特賣點,促進沿海旅游特色村形成,產生眾多依托海洋資源的鄉村旅地。因而水文是影響旅游特色村形成與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促成了旅游特色村沿海、沿河分布的格局。2.2.3高等級景區輻射因素。景區邊緣型鄉村旅游地在山東省旅游特色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具有鄉村旅游地一般特征的同時具地域空間依附性、旅游資源互補性、客源市場共享性、區域經濟相對滯后性和利益主體復雜性等諸多特征于一體[20]。選取山東省3A級及以上景區進行緩沖區分析,結果表明,541個(44.82%)旅游特色村位于緩沖區10km范圍內,20km緩沖區范圍內共有旅游特色村914個(75.72%)。高級景區資源與旅游特色村空間格局呈現很強的耦合性,符合大部分鄉村旅游地的資源依附特點。高等級景區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服務設施與客源基礎完善,對景區邊緣鄉村旅游地具有帶動作用,是周邊鄉村旅游地的重要依托。便于附近鄉村旅游地進行鄉村旅游、農家體驗等旅游開發,與高級景區的旅游服務形成互補。2.2.4客源因素。大中城市郊區型分布是中國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主要形式之一,其以城市居民為主要目標市場[27]。城鎮居民作為鄉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對鄉村旅游地空間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利用ArcGIS對山東省各地市區域中心以10km距離為間隔進行緩沖區分析,結果顯示山東省旅游特色村分布整體上受距離影響變動趨勢明顯。旅游特色村數量隨與城市中心距離增加而呈先增長后減少趨勢。以30~60km環城范圍內旅游特色村數量最多,集聚67.27%的旅游特色村,共812個。在距城市35km與55km上下10km地區形成旅游特色村環城游憩帶,與吳必虎等提出鄉村旅游地在距城市20km與70km左右地區形成高密集帶與次密集帶基本相符[28]。由此,客源因素是影響山東省旅游特色村空間格局的重要因素,在其他因素綜合影響下形成現有空間格局。2.2.5政府政策因素。旅游特色村發展表現為政府為主導型,在鄉村資源條件限制下,政策推動與引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地方政策作用于資金保障、基礎建設、人才培育、市場開拓等方面。上位政策給出發展目標與方向,在宏觀層面對把握地區發展重點與方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地方政策保障旅游特色村發展,貫穿預熱、命名、經營與驗收等階段,具有直接操控力,是連接上位政策與經營者切實要求的重要媒介;對旅游特色村發展資金、政策、人才、設施調控等方面作用細致、直接,尤其在規劃、建設與投資方面作用明顯。山東省各地市政策從旅游總體規劃、精準扶貧、以獎代補等措施層面作用于旅游特色村經營與設施改善,支持鄉村旅游提檔升級;設立專項基金為旅游規劃編制、資源開發保護、配套設施建設、人才培訓與項目推動提供資助。創新政策優惠與貸款保障為旅游企業提供信貸擔保,在調動旅游企業與景區發展積極性的同時吸引多產業投資融合、綜合發展。打破資源條件限制,進一步促進旅游特色村數量增長。在政府政策推動下,山東省旅游特色村得到明顯提升和完善,各類規模鄉村旅游地迅速崛起,形成連通城鄉的大旅游市場,成為省內旅游市場的主要支撐體,滿足省內旅游市場需求。2.2.6交通因素。交通通達度對旅游地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特色村以周邊城鎮客源為主,具有就近游、短期游的特點,自駕成為重要的出行方式選擇。山東省交通通達度良好,2018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058km,公路通車總里程27.56×104km。對山東省旅游特色村與國道及高速公路進行半徑5km的緩沖區耦合疊加分析,結果顯示大部分旅游特色村聚集于20km緩沖區內,占92.46%。旅游特色村數量隨距離增加遞減,表現出較強的沿交通線集聚分布特點。5km緩沖區內476個旅游特色村,占比39.44%;5~10km緩沖區內314個旅游特色村,占比26.01%;10~15km緩沖區內216個旅游特色村,占比17.90%。基于現有優越交通條件,地區交通差異減少,因而交通在旅游特色村空間格局形成過程中已經不是限制條件。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山東省旅游特色村集聚分布,區域密度差異顯著;形成“環山呈帶、沿海多點”空間密度格局,點-軸空間結構明顯。環魯中南山區與濱海地區為旅游特色村集聚帶,包括京杭運河沿線與濟-泰極、淄博極;威海點、青島點、五蓮點沿海高密度點。山東省旅游特色村呈顯著空間正相關分布特征,“三環兩點”輻射分布;以熱點地區為核心圈層,次熱點地區為第二圈層,次冷點、冷點地區為最外圈層的一大兩小三圈層結構。在地形、水文、高級景區、客源、交通等因素的綜合作用過程中形成環山、沿海、沿河、依托高級景區與客源的空間分布規律。表現為以政府政策為主導,以現有資源為基礎,以高級景區、客源為導向的旅游特色村格局形成機制。3.2建議。旅游特色村體量擴展,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區域間基礎設施與市場總量已不是旅游特色村發展的制約因素,挑戰集中于在精品旅游與鄉村微旅行日漸發展的趨勢下合理布局,更好突出特色,滿足游客需求。3.2.1平衡擴張,協調發展旅游特色村為村(社區)申報,地區推薦,綜合評審;省域空間規劃欠缺,難以綜合考量其空間布局與格局建設。沿海、環山集聚明顯,沿海、內陸差異顯著。應充分發揮旅游空間規劃的協調作用,協調點-軸發展關系,推動極點擴展,軸帶轉型,面狀聯結。旅游特色村開發應進行差異化引導,避免重復配置;制定長效監管機制,避免旅游特色村散漫發展,做到精心規劃,精選布局,精致營銷。3.2.2提檔升級,精品發展旅游特色村數量增長與質量提升失衡,部分特色村業態落后、經營不善,導致盈利不理想,面臨停滯、整合提檔問題。旅游特色村規劃中應深挖民俗文化、鄉村風貌等,品牌形象塑造與旅游產品提高等多方面聯合發展,揚長補短,協同促進。拓展家庭教育型、休閑放松型、探索娛樂型和全面活躍型鄉村旅游市場,提供精美化、精品化、精細化、多樣化的旅游產品與服務。產業結構優化,向高端、高效轉變,加快促進旅游新舊動能轉換,滿足游客的現代旅游消費需求,向精品旅游特色村過渡,形成精品高效的鄉村旅游地。

作者:孫威龍 代合治 吳軍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