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人撤銷權實證分析
時間:2022-05-08 09:07:56
導語:債權人撤銷權實證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債權人的撤銷權作為債的保全制度之一,是指債權人對于債務人所實施的危害債權的行為,可請求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對于何時成立的債權可受此制度保護,通說認為是發生于債務人之法律行為之前的債權。但是,此“發生”是否僅指法律行為成立,是否包括生效、履行亦或其他,法律對此沒有明確規定,造成了同案不同判現象。筆者通過篩選裁判文書,發現在審判實踐中主要出現了以下三種疑難情形。
關鍵詞:撤銷權;行使時間;實證研究
一、債權成立在前,債務人為詐害行為次之,債權生效在后
以上海某某股權投資合伙企業與朱某某、李某某債權人撤銷權糾紛二審案件為例[1],基本案情如下:朱某某(債務人)涉案財產轉移行為發生于2011年4月1日,而某某合伙對朱某某基于回購條款享有的債權的成立與生效時間相互分離,該債權于2011年3月6日成立,并于2014年1月1日生效。對此,有的審判認為只有債務人轉移財產行為對債權造成了實際損害,才能使該制度對保全債權具有現實意義;也有法官認為可以行使撤銷權。合同法規定的撤銷權的一般情形被理解為———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其債權有效成立的時間應早于債務人實施有害債權行為的時間。但例外情形下,如債務人所為的附條件、附期限的詐害行為筆者認為也應適用該制度。首先,我國法律明文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由此可知,法律行為從成立時已被納入法律保護的范圍。其次,附生效條件的法律行為,債務人對約定的生效條件成就時債權人取得債權的情形能予以預見,其應審慎安排自己在此期間的行為,不得損害債權人的期待權。最后,誠然,若因條件不成就或其他原因,債權期待權可能無法轉化為債權既得權時并未對債權人造成實際損害。但當債權請求權發生的可能性極大時,若債權最終未生效,因做的多為前期準備工作,撤銷未生效行為造成的影響遠比撤銷已生效行為造成的影響小;若最終生效,再去追究債務人的損害行為,不僅給債務人充分的時間隱匿財產,而且加大了債權人尋找證據的難度,不利于債權的保護。
二、債權成立生效在前,債務人為詐害行為次之,債權人履行義務在后
此情形存在于雙務合同中,如甲與乙于2018年12月1日簽訂了鋼材買賣合同,約定于本月26日履行合同,甲交付鋼材,乙支付對價10萬元。而在本月17日,乙將市價為18萬元的汽車以8萬元的低價轉讓給了第三人丙,且乙除了該8萬元已無其他責任財產導致合同無法繼續履行。筆者認為,針對此情形,債權人可以債務人欺詐為由請求撤銷,或以債務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損害債權人合法權益為由主張行為無效,或直接要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民法更強調交易自由,在有其他方法補救債權人的損失時,不應讓撤銷權制度輕易入侵,破壞交易的穩定性。但是對于債務人在債權已成立但未生效前處分財產的行為尚且可以行使撤銷權,那么根據“舉輕以明重”的原理,對于已生效債權之后債務人所為的非法處分財產的行為,債權人可撤銷該行為自不待言。當債權人撤銷權與可撤銷合同等競合時,究竟采用何種救濟手段,其合理性尚需進一步探討。
三、債務人詐害行為成立在前,債權成立在后
實踐中可能包含三種情形[2],舉例如下:債務人甲詐害行為成立在先,其次債權人乙的債權成立生效并履行,最后債務人甲的詐害行為生效并履行。通說認為不得撤銷債權成立前既存的法律行為,因為債權成立時,先前的法律關系既已存在,債務人應有的負擔也構成責任財產的一部分,很難說債務人之前的行為損害了該債權[3]。但史尚寬先生認為債務人以惡意逃避將來債務為目的而提前處分財產的行為應受到該制度的調整,當然,前提是該將來債權發生的可能性很高。對于債務人有害于將來債權的處分行為,若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債務人與相對人均有惡意;相對人參與了預先安排,則債權人可以主張撤銷[4]。以審判實踐中浙江XXX機械有限公司與李某某債權人撤銷權糾紛二審案件為例———上訴人認為被上訴人顯然是惡意預謀挪用公司的錢款償還賭債,而為了使上訴人無法執行其財產,故意在挪用公款的前一個月將財產放棄,顯然被上訴人存在惡意放棄財產的故意。但法院并未支持該理由,而是僅純粹考慮債權成立的時間。
筆者認為法院的該做法具有一定合理性,對于債務人詐害行為之后成立的債權目前不應適用債權人撤銷權制度。首先,對于債務人的主觀惡意難以判斷,加重了債權人的舉證責任;其次,該制度進一步擴大了債權人撤銷權的適用范圍,加劇交易市場的不穩定性;最后,即使債務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損害債權人利益,那么也可尋求其他救濟,如根據民法總則第154條主張合同無效。對于此方面,有適用的必要,但尚無適用的條件,需要不斷探索。
作者:許紅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
- 上一篇:計算機網絡安全影響因素與措施
- 下一篇:網約車司機社會保障缺失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