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體系演進思考
時間:2022-10-28 08:51:00
導語:國際貨幣體系演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迄今為止的國際貨幣體系全都呈現出中心—外圍式構架,并且伴之以通貨(金融資產)和實體資源的流動。位于這一構架中心的國家通過輸出通貨獲得了實體資源的注入,得到了鑄幣稅的好處,位于這一體系外圍的國家通過輸出實體資源獲得了國際流動性和金融資產。在全球化和多極化的世界里,單中心構架的國際貨幣體系不具有系統相容性,因此區域貨幣充當世界貨幣的多中心構架將成為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演進方向。
關鍵字:貨幣體系
一問題的提出
迄今為止的各種國際貨幣體系中始終存在著中心-外圍構架。位于這一構架中心的國家擔負著提供國際貨幣的職能,而中心國家向外圍國家輸出國際貨幣過程的對應面,就是外圍國家向中心國家注入實質資源的過程。換句話說,外圍國家以支付國際鑄幣稅為代價,獲得了使用國際貨幣的便利。波多(MichaelBordo)和弗蘭德若(MarcFlandreau)比較了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圍構架和當前的中心-外圍構架后認為,在金本位制下,中心國家把貨幣和黃金固定,外圍國家或者仿效中心國家和黃金固定,或者實行浮動匯率。外圍國家的大量外債以中心國家的貨幣計值,因此外圍國家容易遭受金融危機和債務失敗的打擊。貨幣貶值意味著外圍國家債務負擔更重,它們不得不在“保持匯率浮動的同時嚴格限制外國借款”和“投入巨大資源維持與中心國家的硬釘住”之間進行痛苦的選擇。在當前的中心-外圍構架下,中心國家能夠成功地實行浮動匯率,而外圍國家的金融市場不成熟,依然需要借入大量以中心國家貨幣計值的債務,并且同樣害怕匯率波動。為了能夠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它們不得不選擇釘住中心國家的貨幣。中心-外圍構架的形式不斷演進,但實質并沒有改變,即中心國家對整個構架具有支配權,外圍國家只能是被動依附。(注:MichaelBordoandMarcFlandreau,"Core,eriphery,ExchangeRateRegimes,andGlobalization,"NBERWorkingPaper,No.8584,November2001.)
我們認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演進屬于誘致性制度變遷。在一種全新的國際貨幣體系被引入初期,總能適應該時期國際貿易和投資對于國際流動性和清償力的要求,從而能夠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一段較長的時間之后(往往是幾十年時間,例如金本位制和布雷頓森林體系都延續了30年左右的時間),由于國際經濟中出現了一些新特點,特別是主要大國之間的相對實力發生了變化之后,原有的國際貨幣體系已經變得不再具有可持續性,或者說變得系統不相容了。此時,舊體系就會被新體系所取代。(注:張明:《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的系統相容性分析》,載《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第26~28頁。)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外圍構架具有動態演進的特征,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中心國家和外圍國家彼此之間可能相互轉化,經濟實力的衰落可以使中心國家蛻變成外圍國家(例如金本位制下的英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英國,地位就完全不同),經濟實力的上升或者國家之間的聯合可以使外圍國家升級為中心國家(例如牙買加體系下的日本和德國升級到未來三大貨幣區鼎立體系的日本和德國)。第二,中心國家的數量可能發生改變,既可以只有一個中心(例如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也可以有多個中心(例如金本位制和未來三大貨幣區鼎立體系)。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心-外圍構架的演進過程中,國際貨幣的輸出方式和實質資源的注入方式也相應發生了顯著變化。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從這種資源流動的視角來分析國際貨幣體系中心-外圍構架的變遷,并且對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方向進行預測,并給出幾點具有普遍意義但有待于進一步檢驗的結論。(注:在對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遷進行分析之前,有必要首先明確一下我們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劃分。我們把從1870年至今的國際貨幣體系劃分為4個時期:金本位時期(1870~1914年)、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間隔期(1918~1939年)、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1944~1973年)、牙買加體系(全球浮動匯率體系)時期(1973年至今)。本文不討論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間隔期,因為這一時期里并沒有成熟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
二金本位制下的資源流動
在金本位制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貨幣與黃金掛鉤。實行金本位制的30多年時間里,英、美、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貨幣的匯率平價幾乎沒有發生變動。(注:RichardBaldwinandPhilippeMartin,"TwoWavesofGlobalization:SuperficialSimilarities,FundamentalDifferences,"NBERWorkingPaper,No.6904,January1999.)黃金事實上充當了世界貨幣,金幣可以自由流動、自由兌換,甚至自由鑄造或融化。金幣的自由流動保證了各國貨幣比價的相對穩定;金幣的自由兌換保證了黃金與其他代表黃金流通的金屬鑄幣和銀行券之間比價的相對穩定;金幣的自由鑄造或融化保證了各國物價水平的相對穩定。因此,金本位制作為一種比較穩定的固定匯率體系,促進了該時期國際匯率的穩定、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的發展。
但是,如果我們想要深入理解金本位制下的國際貨幣構架的話,就不能脫離這個時代的特征去孤立地分析。這一時代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三大貨幣區鼎立的貨幣體系,英鎊區、法郎區和美元區以各自的殖民地為核心進行構筑。在殖民地國家里,整個經濟體系和貨幣制度都嚴重依賴于殖民者所在的國家。很多殖民地國家甚至沒有本國貨幣;即使在存在本國通貨的國家里,也基本上把殖民者國家的貨幣視為官方認可的硬通貨。在這一制度的基礎上,我們認為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圍構架如圖1所示。
圖1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圍構架和資源流動
附圖
在圖1中,位于這一構架中心的國家包括英國、法國、美國等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因此該體系是一個多中心的構架)。位于這一構架外圍的國家是各貨幣區的其他國家,主要是各中心國的殖民地國家。以英國和英屬殖民地為例,英國把英鎊輸出到英屬殖民地,這往往是通過兩種手段,第一種是進口殖民地的資源和初等工業品,第二種是到殖民地進行直接投資,而這兩種手段都換來了來自殖民地國家的實際資源的注入。我們也可以把這一過程視為英國向所述殖民地國家征收國際鑄幣稅的過程,英國獲得了實際資源,而殖民地國家獲得了國際流動性便利(因為殖民地國家的本國貨幣不能用于國際支付)。
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金本位制下,中心國家的英國、法國和美國的經常項目都保持了持續性順差(見表1),也就意味著上述的第一條路徑在凈值上是反向的,即通過進口發出的銀行券又通過出口收回來了,而且收回來的更多。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國家向外圍國家輸出貨幣而得到實質資源,從凈值上只能通過上述第二條渠道(即資本項目渠道)完成。外圍國家向中心國家注入的資源一方面是資源等初級產品,另一方面是大量的黃金。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國家以經常項目持續順差和黃金持續不斷累積為特征,外圍國家則以經常項目持續逆差和黃金不斷流失為特征,黃金越來越集中于中心國家手中。
表1金本位時期各主要發達國家經常項目占GDP比例的平均值(注:整個樣本期各國的時間范圍為:澳大利亞(1861~1945年)、加拿大(1870~1945年)、丹麥(1874~1914年、1921~1945年)、芬蘭(1872~1945年)、法國(1851~1913年、1919~1938年)、德國(1877~1913年、1925~1938年)、意大利(1861~1936年)、日本(1885~1944年)、俄羅斯(1885~1913年)、瑞典(1875~1945年)、英國(1869~1945年)、美國(1870~1945年)。MatthewJonesandMauriceObstfeld,"Saving,Investment,andGold:AReassessmentofistoricalCurrentAccountData,"inGuillermoCalvo,RudiDornbuschandMauriceObstfeld.eds.,Money,CapitalMobility,andTrade:EssaysinHonorofRobertMundell,Cambridge,MA.:MITPress,2001,pp.303-364.)國家整個樣本期間1885~1913年
原始經調整后的原始經調整后的
常項目經常項目常項目經常項目
澳大利亞-3.9-4.2-2.4-2.8
加拿大-3.5-3.4-7.2-6.9
丹麥-0.2-1.2-2.6-2.6
芬蘭-5.2-5.1-5.8-5.8
法國2.62.63.12.6
德國1.21.21.61.6
意大利-1.3-1.30.80.8
日本-0.20.1-0.8-0.3
挪威-1.7-1.7-3.2-3.1
俄羅斯-1.0-0.4-1.0-0.4
瑞典-0.8-0.8-2.3-2.4
英國2.32.34.84.6
美國0.50.50.10.1
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圍構架是一種比較穩定的構架,金本位制的崩潰有3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貨幣區外圍國家不斷向中心國家輸出黃金,從而無法維持本國貨幣對黃金的平價。第二,各中心國家內部發生了問題,中心國家之間也會進行商品貿易,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相對變化,黃金越來越集中在個別大國手里(例如英國),從而造成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金本位制難以為繼。從表1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英國的經濟實力很強大,一方面通過經常項目的持續順差從世界范圍內吸收黃金,另一方面通過資本項目的持續逆差向世界范圍內輸出國際通貨。第三,金本位制具有過于剛性的弊端,它使得世界經濟的增長受制于黃金產量的增長。上述原因決定了金本位制最后走向衰亡。
三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資源流動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的綜合實力大為增強,再加上資本主義國家對于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孤立和封鎖,美國就成為資本主義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因此,在二戰之后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就必然是美國承擔主要義務和占有主要收益的貨幣體系。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和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和美元掛鉤,這種雙掛鉤結構賦予了美元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布雷頓森林體系適應了該時期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相對實力,各國貨幣直接或者間接地與黃金掛鉤,維持各國間匯率的穩定,從而促進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贏得了二戰后20年的“黃金時期”。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中心-外圍構架如圖2所示。美元位于這一體系的中心位置,而其他各國位于這一體系的外圍。美國在這一體系下也是通過兩條渠道向世界范圍內發行通貨,并從世界范圍內吸收實質的資源。第一條渠道是經常項目渠道,美國通過經常項目逆差,源源不斷地向全世界輸出美元,從而獲得商品和服務的注入。而其他國家通過經常項目順差獲得美元,擴充自身的美元儲備,以滿足自己進行國際支付和償還外幣貸款的需求。但是,在整個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在大多數年份都是保持經常項目順差(見圖3),只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最后幾年,這一渠道才逐漸顯現出來。第二條渠道是最主要的渠道,即美國通過資本項目的持續逆差,主要是美國公司大量到海外投資,不斷向世界范圍內提供通貨。
圖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中心-外圍構架和資源流動
附圖
圖3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的經常項目
附圖
資料來源:TheWhiteHouse,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Washington,D.C.:UnitedStatesGovernmentPritingOffice,2005,p.328.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一種單中心的構架,即單一國別貨幣充當世界貨幣的體系。國別貨幣充當世界貨幣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兩難。國際貿易的增長需要更多的美元作為支付手段,而美元的輸出要么以美國經常項目赤字的不斷累積為代價(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幾年),要么以資本項目的持續逆差為代價(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大部分年份)。無論哪一種赤字累積到一定水平時,其他國家就會對美元的價值和信譽產生疑慮,于是就會不斷把美元兌換成黃金,并最終導致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布雷頓森林體系之下美國的國際收支特點為:經常項目長期順差,資本項目長期逆差,黃金儲備持續減少(見圖4),美元信譽最終難以維系。
圖4布雷頓森林系下美國儲備資產變動情況
附圖
資料來源:IMF,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CD-ROM),September2004.
四牙買加體系下的資源流動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采用了浮動匯率制度。這一全球浮動匯率體系被稱之為“牙買加體系”。在牙買加體系之下,全球經濟的波動幅度顯著增強,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頻仍。在這一時期內,東亞國家的經濟增長、美國的新經濟以及歐元的誕生是一些為數不多的亮點,而我們更多看到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滯脹、日本“失去的10年”、拉美國家的積弱不振和債務危機以及東亞奇跡的破滅和美國新經濟下的公司丑聞與經濟衰退。可以說,牙買加體系本身就是一個不穩定的體系,這一體系對于世界經濟的促進作用,相對而言還比不上前面兩種國際貨幣體系。
牙買加體系下的中心-外圍構架如圖5所示。美元依舊在這一體系中占據著核心位置,而位于這一構架外圍的是兩類國家:一類是執行出口導向戰略的國家(主要是東亞國家),這些國家依然把美國作為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它們通過經常項目順差積累了大量的美元儲備,然后以購買美國國債等資產的形式保留這些儲備。美國則通過輸出美元獲得了實際資源的注入,此外這些輸出的美元往往又通過出售美國國債的手段回籠到美國國內。另一類外圍國家是歐洲國家和拉美國家(包括一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這些國家的投資者購買了大量由美國公司或者美國政府發行的金融資產(如股票和債券等)。美國通過出售金融資產,向外圍國家融入了大量的真實資本,并且把這些資本運用于國內建設或者對外直接投資。(注:MichaelDooley,DavidFolkerts-LandauandPeterGarber,"AnEssayontheRevivedBrettonWoodsSystem,"NBERWorkingPaper,No.9971,September2003.)
圖5牙買加體系下的中心-外圍構架和資源流動
附圖
特別指出的是,美國在與第二類外圍國家的往來中獲得了兩大好處:第一,由于金融資產的收益率平均低于實際投資的收益率,通過向海外出售金融資產,美國企業可以賺取這兩種收益率之間的差價。第二,向海外出售金融資產,能夠把投資的風險轉嫁給海外的投資者。特別是對于股票而言,股票的發行商并沒有義務承諾一個確定的收益率,而且發行股票并沒有還本的壓力,此外股票的漲落對于股票發行公司而言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如果該公司不需要繼續融資)。牙買加體系的特征有三:一是美國經常項目持續逆差,資本項目持續順差以及美國負的凈國際投資頭寸不斷累積(見圖6);二是東亞地區經常項目持續順差和外匯儲備不斷累積(見圖7);三是歐洲國家經常項目持續逆差、資本項目持續順差和儲備資產的基本不變。
圖6牙買加體系下美國凈國際投資頭寸和經常項目變動情況
附圖
資料來源:IMF,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CD-ROM),September2004.
圖7牙買加體系下東亞地區外匯儲備累積情況
附圖
資料來源:IMF,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CD-ROM),September2004.
牙買加體系下的中心-外圍構架具有內在的不相容性。在這一體系下,中心國家享受了更多的收益(如鑄幣稅和通貨穩定),而外圍國家則承擔了更多的成本(如資源輸出、通貨膨脹和金融危機)。(注:匿名評審專家對此處觀點以及文中其他地方的類似判斷提出了質疑,同時指出這種現象的產生根源是否和貨幣制度緊密聯系仍然有待討論。感謝評審人的意見,我們對此表示認同。)這種收益與成本的不對等分配使得外圍國家日益邊緣化,并把維持系統相容性的任務過多地集中到中心國家身上。而作為中心國家的美國,事實上常常拒絕履行自己維持系統相容性的責任和義務。國際貨幣體系的不平衡使得全球金融體系處于不穩定狀態之中,集中體現為該體系下多次爆發的貨幣金融危機。在過去25年間,大約有80~100個國家出現過金融危機。(注:[美]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著,黃少卿譯:《亞洲經濟一體化的現狀與展望》,載吳敬璉主編:《比較》,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第1輯,第57~90頁。)除了1992年的英鎊危機發源于處于體系中心的發達國家外,20世紀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20世紀90年代末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俄羅斯、巴西和阿根廷的貨幣金融危機均發端于處于體系外圍的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市場經濟體。
卡明斯基(GracielaKaminsky)和瑞因哈特(GarmenReinhart)考察了金融危機的系統性和地區性問題,區分出沖擊的3種傳遞途徑:(1)外圍國家→外圍國家→外圍國家;(2)外圍國家→中心國家→外圍國家;(3)中心國家→外圍國家→外圍國家。結論為:如果外圍國家的危機沒有觸及中心國家的資產市場,只會在外圍國家發生區域性危機,不會造成波及全球的系統性危機;而中心國家出現金融危機后,很容易通過溢出效應影響到外圍國家。(注:GracielaKaminskyandCarmenM.Reinhart,"TheCenterandthePeriphery:TheGlobalizationofFinancialTurmoil,"NBERWorkingPaper,No.9479,November2001.)一個自然的推論是貨幣金融危機在“中心-外圍”國家間的危機傳染具有單向特征:中心國家出現危機時,外圍國家成了中心國家危機的泄洪區;外圍國家出現危機時,危機不會繼續傳染到中心國家。
中心-外圍式的國際貨幣體系使得國際金融風險逐漸在外圍國家累積,金融危機頻繁爆發,國際貨幣領域的收益與風險處于嚴重的不均衡狀態。在金融全球化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如果處于外圍的發展中國家發生金融危機,處于中心地位的發達國家也很難獨善其身,因為金融危機可以通過貿易、金融或者預期心理等渠道進行擴散和傳染。如果位于系統中心的發達國家經濟出了問題,整個國際貨幣體系都面臨著均衡被打破的危險。因此我們認為牙買加體系注定是一種過渡性的體系,國別貨幣充當世界貨幣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而必將被區域貨幣充當世界貨幣的構架所取代。歐元的誕生和逐漸走強已經使得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初現雛形。為了維持系統的穩定性,必須依靠國家之間進行貨幣合作,尤其是中心國家和外圍國家之間的南北合作。外圍國家可以通過相互間的合作增強與中心國家的對話力量。
五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三大貨幣區鼎立體系下的資源流動
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金融的區域化和集團化將成為金融全球化的主要發展方向。因此,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很可能出現三大貨幣區鼎立的結構,即所謂的“全球金融穩定性三島”。(注:RobertMundell,"AReconsiderationofthe20thCentury,"AmericanEconomicReview,June2000,pp.327-331.)我們認為,在21世紀,全球浮動匯率制可能會以貨幣聯盟的方式向新固定匯率制復歸,國際貨幣體系可能呈現出“全球金融穩定性三島”的基本構架,并且伴生歐元區、美元區和亞元區三大緊密貨幣合作區的雛形。(注:鐘偉、張明:《全球金融穩定性三島和亞元的未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論文No.6,2001年。隨著東亞貨幣合作的進展,在東亞地區可能形成共同貨幣區,并且逐漸擴展到亞洲其他地區。亞元區可能采用核心國家的貨幣,例如日元或者人民幣;可能采用區域外國家的貨幣,例如美元;也可能采用新創立的區域貨幣,例如ACU(AsianCurrencyUnit,亞洲貨幣單位)。亞元區的中心國家包括所有參與東亞貨幣合作的國家,外圍國家是指其他不參與合作但是使用亞元的國家。)
在三大貨幣區鼎立的國際貨幣體系中,依然存在著中心-外圍構架(如圖8所示)。因為在每一個貨幣區中都存在著中心國家:在歐元區內是德國和法國;在美元區內是美國;在亞元區內是日本和中國。雖然在貨幣區內所使用的貨幣未必是國別貨幣,但是這些中心國家依然能夠控制貨幣區內的貨幣政策,特別是對區域貨幣的利率和發行量具有決定性的投票權。因此這些中心國家依然可以向貨幣區內的外圍國家征收鑄幣稅——即實體資源的注入,或者在分享鑄幣稅上占據優勢,或者在政策外部性上占據優勢。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推論,即使在遙遠的將來出現了統一的世界貨幣,那么到時候占據世界主導地位的國家依然可以通過自己對于世界貨幣政策的支配性權利向其他國家征收鑄幣稅。
圖8未來的中心-外圍構架和資源流動
附圖
有趣的是,我們可以發現,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外圍構架和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圍構架頗為相似。這種從多中心構架向單中心構架發展,再從單中心構架向多中心構架復歸的趨勢表明,單中心構架只適合全球只有一個主導國家的情況,而多中心構架和全球多極化趨勢更相符合。當然,金本位制下的中心-外圍構架和未來的中心-外圍構架也存在不同之處,即金本位制下主要是由國別貨幣來充當區域貨幣,由黃金來充當全球貨幣;而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以區域貨幣來充當全球貨幣。
六結論
第一,在迄今為止的各種國際貨幣體系內,均存在著不同形式的中心-外圍構架。在這種構架下,中心國家向外圍國家輸出通貨,不但能夠征收鑄幣稅,而且更主要的是掌握了根據國內具體情況實施宏觀經濟政策的主動性。
第二,中心-外圍構架里中心國家數量的多少是與各國實力對比相關的。單中心構架和世界的單極化相關聯,而多中心構架與世界的多極化相關聯。由此可以斷定,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必將出現多中心的構架。
第三,國別貨幣充當世界貨幣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對于國際清償力的需求增長與該國別貨幣的信譽之間存在不可調和性。由于中心國家的經常項目逆差,或者資本項目的持續逆差,或者儲備資產的長期減少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因此該國際貨幣體系就常常面臨著均衡被打破的危險。區域貨幣充當世界貨幣將成為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大勢所趨。
第四,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要想維持長期的系統相容性,就必須合理地在中心國家和外圍國家之間分配收益和成本。例如應該在中心和外圍國家之間建立分享鑄幣稅的機制,而且中心國家應該主動地承擔更多的維持系統相容性的責任和義務。
- 上一篇:ECM模型貨幣供給量與通貨膨脹關系研究
- 下一篇:師生代表座談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