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證券業發展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5 03:52:00

導語:我國證券業發展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證券業發展現狀分析論文

自從2001年下半年開始,隨著上海和深圳兩股指的持續走低,中國證券業的發展開始進入低谷,一直持續到現在,在這種嚴峻的市場環境下,證券公司的深層次問題逐漸顯現,某些公司更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一、證券業概況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2004年114家證券公司的股票基金交易總金額為73766.62億元,較2003年增長27%;共主承銷股票143家,籌資總金額890.48億元,分別較2003年增長25%和28%。截至2004年年末,114家證券公司資產總值3293.73億元,凈資產669.08億元,凈資本453.41億元。受市場行情及會計政策變更的影響,在2004年度這114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共169.44億元,利潤總額為-103.64億,扣減資產減值損失后利潤總額為-149.93億,全行業處于虧損狀態,比2003年累計虧損的62.03億元增長了141.71%。

二、證券業虧損的因素

造成證券公司全行業虧損并非偶然,事實上,它只是中國證券業長期存在的潛在問題的顯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業務結構雷同且業務種類單一。目前,中國大多數證券公司的業務范圍還局限在傳統的承銷、經紀和自營等方面,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大證券公司才涉及公司理財、資產重組、資產證券化、項目融資、投資顧問等業務,而且缺乏深度和廣度,除了股票、債券、基金和回購等普通品種外,尚未開展遠期、金融期貨、期權、互換等衍生產品業務。

(二)資本擴張和市場融資能力有限。由于近幾年的市場行情持續低迷,客戶資金不斷撤離股市及經營虧損使得證券公司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出的狀況更為加劇。目前證券公司融資渠道狹窄,多數證券公司均強烈感到資金緊張。無奈之下,一些證券公司便以受托投資管理和國債回購為名高息融資,從而形成了潛在的流動性風險和財務風險。

(三)公司治理結構普遍扭曲,內部風險控制制度存在嚴重疏漏。近幾年來,大部分證券公司按照證監會《證券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制定了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風險意識普遍加強。但少數證券公司內部制度流于形式,疏于執行,風險控制不嚴,尤其是對下屬證券營業部的監督制約缺乏有效措施,導致營業部關鍵崗位人員行為失控,主要表現就是營業部關鍵崗位人員采取欺騙手段挪用客戶資金,或利用各種名義進行非法融資,這種違法違規事件的屢屢發生給公司和社會帶來了巨大損失,也反映出證券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有待完善,其內部風險控制水平迫切需要提高。

三、我國證券業調整的方向——重組與購并

重組與購并是我國證券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中國證券市場的現存狀況決定了其未來的發展模式必然是以重組、購并為主。

1、證券經營機構業務創新的要求。如上所述,我國券商的業務單一,基本上在三大傳統業務上進行低水平競爭,而國外的證券公司在業務范圍上顯得更有靈活性。每一家證券公司都有其業務側重點,在某一業務領域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了各公司在同一業務層面上的競爭,從而達到了規模經濟。這就要求中國的證券公司進行業務創新,拓寬業務范圍,而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重組、購并的方式使中國券商的業務結構多樣化。

2、中國證券經營機構擴大資產規模、增強抵御風險能力的有效方式。中國證券公司無論是注冊資本、凈資產還是總資產的規模,相對于國外的證券公司來說都是相當小的,而資產規模小,抵御風險的能力就差,這一點從2001年6月股市下跌導致的許多小型證券公司倒閉就可以看得出來。

擴大企業規模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內涵式擴張,即通過自身利潤得積累達到資產擴張的目的;另一種是外延式擴張,即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進行擴張。由于內涵式擴張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且受到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而外延式擴張則比較迅速,若要盡快擴大中國證券經營機構的資產規模,增強其抵御風險的能力,重組、購并就顯得尤為重要。

3、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要求進行重組、購并。目前,中國的證券公司主要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三種類型。產權都是國有,與國外規范的股份公司相比,中國的證券公司缺乏活力和競爭力,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決策、管理等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的弊病。要減輕這種弊病,一個好方法就是分置股權,可以將大股東對外轉讓部分股權,或者是原有證券公司對外增資擴股進行重組。而中外證券經營機構合作成立的新的證券公司,雖然有助于新成立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但并沒有改變原有證券經營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因此,重組、購并也是中國證券經營機構完善其治理結構的要求。

4、中國證券經營機構加強國際競爭力的要求。加入WTO后,隨著外資券商待遇的提高和限制的減少,中國現有證券經營機構在競爭上處于劣勢。在體制上,中國證券機構股本高度國有化,沒有完全的法人治理結構,與公司法人制度相當完善的外資券商相比,公司的發展被束縛;在經營范圍上,中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但在華外貿金融機構則實行混業經營,不僅有雄厚的資金與豐富的業務,還可以聯系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進行投資組合,大大降低了成本,且可以自由地籌措、運用資金。而融資難一直是中國的證券經營機構限制國內券商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改善這種現狀只有通過重組、購并來間接實現銀行業與證券業的聯系,以實現更大的利潤。

四、其他調整措施

為了增加核心競爭力,達到盡快與國際接軌的目的,除重組購并外還要做到:

1、完善治理結構,強化證券公司的內部控制和外部監管。為了使證券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發展,加強內外控制,證監會指定了《證券公司治理準則(試行)》,并修訂了《證券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及分支機構負責人管理辦法》和《證券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等。同時,要求所有證券公司必須從2004年起執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足額計提各項準備金,從而達到合規經營,防范風險,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的目的。

2、鼓勵創新,開拓新的收入來源和盈利模式?,F在大多證券公司都主要經營三大傳統業務,并展開激烈競爭,發展空間已經很小,要擺脫困境,證券公司必須在防范和控制風險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業務和產品創新,以開拓新的收入來源。

3、鼓勵證券公司與國際同行進行交流與合作。中國的證券業是一個年輕的行業,至今只有十多年的歷史,在證券市場逐步開放的背景下,為了加快發展,迎接挑戰,國內證券公司需要充分學習和借鑒國際投資銀行的成功經驗。證券公司通過“走出去”到國際市場上鍛煉自己不僅可以壯大實力,提高水平,還可以開發新的業務領域,拓寬利潤來源渠道,從而促進整個證券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