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證券監管舉措淺談論文

時間:2022-09-15 05:58:00

導語:國際證券監管舉措淺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證券監管舉措淺談論文

鑒于近年來多次國際上的經濟危機均始于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的動蕩,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國際證券監管制度與措施作一審視與分析,尋求和完善規避金融風險,防范金融危機的制度與措施。

一、證券市場上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

當代世界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與增長速度驚人,方式也日趨多樣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生的多次金融危機,無不與各種各樣的國際資本流動有關。所謂游資或熱錢(HotMoney),是在世界范圍內尋找盈利機會的國際短期資本的一部分,其投資對象主要是股票、債券、外匯及其衍生產品市場。國際游資具有停留時間短、反應靈敏、隱蔽性強等特點。在國際經濟百年史上曾發生過四次游資大流動。

金融系統的這種風險來自于跨國證券投資本身,國際游資在股票市場上的投機活動只是進一步增大了這種金融風險。由于國際游資對一國的證券市場以至貨幣體系和經濟穩定有難以估計的影響,在一定情況下還可能導致國家政局的動蕩,國際社會都在采取正式和非正式的措施來防范。

當前,國際游資已日趨證券化、創新化、衍生化、基金化、機構化和混合化,因此必須按照以最低限度的成本,實現預定的監管目的的基本原則,實行國家監管和國際監管兩層監管,國家監管又分為游資來源國監管和游資流入國監管。游資來源國監管的根本目的是限制資本的外流,從而減少國內資金轉化為國際投機資本的機會。20世紀90年代后的國際游資對市場監管體制不完善的國家的沖擊日益頻繁,游資流入國基于自身利益和外來壓力的考慮采取了以下的監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游資流入帶來的沖擊。1、加強匯兌管理,實行富有彈性的匯率制度,但一般情況下不能違背IMF關于貨幣在經常項目下可自由兌換的基本要求。2、加強證券投資過程中指標的管理,如打擊市場操縱行為和過度投機行為,針對不同行業制定購買特定證券的限額等。3、經常性了解和把握國際收支、外幣匯率和主要國家貨幣與財政政策的變化,及整本國的貨幣與財政政策、外匯儲備,以應付緊急情況的發生。4、對證券經紀機構和投資資金加以限制,加強對境外資本入境后投資方向及滯留時間的管理。5、在本國貨幣部分可兌換條件下,資本市場應該保持一定程度的開放,循序漸進地開放在岸、離岸外國投資基金或合作投資基金投資國內股市。6、可以仿效智利的做法,研究開征“托賓稅”,通過增加國際游資的流動成本,來抑制其對國內股市的投機活動。

由于游資的流動在經濟、金融便利化的條件下顯得更加快速,規模也更加巨大,在某種程度上講,國際監管比起國家監管還重要。一般來說,國際監管最有力的就是利用其特殊地位和優勢進行監管的以IMF為首的國際金融組織。IMF的游資監督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協調和穩定匯率。例如,東南亞貨幣危機爆發之前,IMF已對泰國出現的問題進行了預測,指出泰國經濟中存在國際短期資本流入水平過高等問題,并提出進一步加強銀行監管、提高匯率的靈活性等建議。2、指導和協助成員國進行經濟和金融體制的改革,以增強抵御游資;中擊的能力。3、協調各國利率和匯率政策。引起游資流動的原因之一就是各國金融市場間存在實際利率的差異,如果各國的貨幣政策能夠經常地保持協調,國際市場間的實際利率就會得到有效的控制。4、向成員國提供貸款,幫助其恢復市場信心和經濟活力,緩和游資流動而造成的國際收支壓力。

二、調整主權政府在國際證券監管中的地位

關于主權的定義,格老秀斯認為:凡行為不受別人的意志或法律支配的權力就叫主權。所謂的政治權力,就是統治一國的道德的能力。國際證券的產生和國際證券市場的出現是全球化運動的典型產物,也導致了主權的絕對性和國家政府的權力受到相當約束。全球化正在改變政府運作的環境,全球化對政策制定者提出了許多挑戰,如果政府要在全球政策環境中有效發揮作用,那么政府和政策制定體制的結構就有必要進行調整。貨幣和財政政策決定不再只是以國內的考慮為基礎了?,F在,世界證券市場每天的交易量比世界貿易所需的貨幣量多10倍以上,90%的貨幣交易活動可以被看作是市場尋利活動或者貨幣投機的表現,中央銀行無論如何都難以奢望通過自己的干預影響這些活動,在缺乏任何共同行動的情況下尤其如此。

目前許多國家都設置了對其國內涉外證券進行監管和參與國際證券監管合作的專門負責部門,以中國為例,在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下設立了國際合作部,主要負責草擬證券期貨系統對外交流合作的規章制度;組織境內與境外有關機構的交流合作活動,管理境外援助項目;聯系有關國際組織,負責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與境外監管機構建立監管合作關系的有關事宜;按規定歸口管理證券期貨系統的涉外事務等。

三、國際證券監管過程中的匯率問題

世界銀行的有關報告表明,自1997年7月2日至1998年6月19日,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亞洲各國貨幣對美元匯率下跌導致股價指數持續下瀉,而股市狂瀉反過來又促使匯率大幅下跌,進而對本地區乃至世界經濟造成嚴重影響。進入1998年8月,受亞洲股市繼續下跌、特別是日本股市股票下跌的影響,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一路下滑,8月11日曾一度跌至一美元兌換147.1日元,為8年來的最低點,日元下跌給世界股市帶來極大恐慌。而在1998年10月,國際金融市場又出現了歷史罕見的美元暴跌。美國杜瓊斯工業指數更在開市不足半/J\時內下跌超過260點。由此可見,匯率與證券價格兩者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外匯市場與證券市場分別是貨幣市場(moneymarkets)與資本市場(capitalmarkets)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匯率和證券價格則是市場上最活躍的因素,匯率變動會通過以下因素作用于證券市場,產生復雜的經濟效果。1、利率。2、進出口貿易。由于匯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因此,匯率變化將對本國進出口產品數量產生影響,而這一變化又必然體現在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具體業務中,使上市公司的利潤增加或減少,這樣就直接影響到證券市場的價格。3、資本流動。如果一國貨幣大幅度貶值,意味著投資者在該國的投資預期收益會減少,投資者會對整個金融體系產生懷疑甚至失去信心,為避免本國貨幣大幅度貶值,該國政府就會提高利率以支撐本幣匯率,這樣使得公司經營成本上升,利潤減少,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下跌。4、投資者心理預期。如果投資者意識到匯率變動的可能性,就會對相應的利率變化作出判斷,從而影響他們在股市的投資決策。無論這種判斷正確與否,都會對股價產生一定的影響。公務員之家

鑒于匯率對國際證券波動的傳導機制,有必要對有助于穩定國際證券活動的匯率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管制。當今世界各國所采取的匯率制度可簡單分為固定匯率制、聯系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固定匯率與聯系匯率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已被證明難以抵受國際證券市場上高風險的沖擊,而浮動匯率如果缺乏有效的金融當局監管也極有可能成為引發經濟地震的隱患。因此,需要利用國際合作的方式,加強對匯率的監管。國際上現行的規則,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1、國際規范形式。建立普遍適用于多數國家的關于匯兌安排的國際法律規則,例如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以多邊國際條約的形式規定有關成員國匯兌安排的國家權利及國際義務。

2、中心匯率目標區。匯率目標區制度是在主要工業國家的貨幣之間確定匯率波動的幅度作為目標區,其他貨幣則盯住目標區或隨之浮動。

3、區域合作方式。也稱“貨幣一體化”(Mone—taryIntegration),是把某些國家的貨幣聯合成一個整體的過程。在整體內,各國貨幣保持固定匯率關系。一個完整的貨幣聯盟(completemonetaryunion)就是貨幣一體化的最后完成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外匯儲備均予集中,建立一個超國家的中央銀行,發行統一的通貨或維持一個匯率波動幅度等于零的嚴格的固定匯率制。

匯率國際管理的上述三種模式,都是為了穩定一定范圍內的匯率而形成的。相對來說,前兩種由于它們的區際性而更為明確、具體,法規的力度更大,效力更強,而后者由于欲顧全球不同地區、發展狀況的成員國需求,其規則相對來說模糊、籠統,但由于它是匯率的最基本規則,因此構成匯率國際調整的核心內容。

四、離岸證券市場的監管

離岸證券市場是離岸金融市場的主要構成部分,是現代金融創新的產物??梢哉f,離岸證券市場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證券市場,在市場所在國進行交易的投資者和籌資者均為非居民,交易的貨幣也并非市場所在國貨幣;更為重要的是,由于離岸證券市場存在的諸多國際化因素,其至少受來自市場所在國、貨幣發行國、金融機構母國、投資者母國和籌資者母國等多國的監管。

由于離岸證券市場與一般的國際證券市場相比具有“高自由度、高收益、低費用”的特點,從20世紀80年代以后就得到迅速發展,成為國際資金流動的重要渠道。但同時由于離岸市場聚集的主要是大量的短期資金,所以也給國際證券市場的穩定乃至國際經濟的穩定帶來了極大挑戰,20世紀七八十年展中國家特別是拉美國家所經歷的債務危機就與離岸市場密切相關。所以世界各國在利用離岸證券市場大量融通資金的同時,也設法抑制其高風險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沖擊,但離岸證券市場相對比較自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機構能夠行使完全的控制,所以需要監管各方的共同努力。

但是離岸證券市場并不是監管的“真空”。就監管主體而言,一般有國際組織、政府機構,此外還包括行業組織,如國際一級市場協會(InternationaIPrimr、,MarketAssociation)、國際證券市場協會(Interna—tionaISecurityMarketAssociation)等,以及一些交易機構,如倫敦證券交易所、盧森堡證券交易所。對于不同的市場交易因素會帶入不同國家的監管主體的監管,主要有:1、市場所在國的監管。監管的措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準入的監管,二是對經營的監管。2、貨幣發行國的影響。3、離岸金融機構母國的監管。4、投資者母國的監管。5、籌資者母國的管制。6、行業自律組織的監管。

由此可見,對國際證券進行有效的監管,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東南亞金融危機、墨西哥貨幣危機、拉美外債危機等一系列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混亂雖然在根本上是源于國內經濟成份的不合理和法制的不完善,但其導火線均為國際資本作祟,使得一些市場機制不完善地區的泡沫經濟破滅。完善而有效的國際證券監管機制與合作有利于各國經濟的發展,幾乎所有的跨國投資都首先會考慮到投資的安全穩定性和利潤的回收,因此有效的保障機制就顯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