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假人民幣社會體系的構建探索

時間:2022-02-21 10:35:00

導語:反假人民幣社會體系的構建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反假人民幣社會體系的構建探索

摘要:當前假人民幣的存在和蔓延,已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正常秩序和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面對嚴峻的形勢,需要構建一個包括金融部門及有關各方面共同參與的、強有力的反假幣社會體系。

關鍵詞:反假幣;假幣犯罪;社會體系

當前假幣數量和偽造人民幣案件呈不斷上升趨勢,假人民幣的存在和蔓延,已危害了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妨礙社會安定和諧,損害人民幣的國際信譽,并對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產生消極影響。制售假幣以非法手段剝奪和占有國民財富,干擾了貨幣流通的正常秩序,破壞了社會信用原則,侵蝕國民經濟的健康肌體,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毒瘤。為有效遏止假幣的蔓延,需要有關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反假幣社會體系,將制假、販假、用假行為置于有效地層層監控之下。

一、當前假幣犯罪活動的特點

通過對近幾年的假幣犯罪活動進行整理分析發現,當前假幣犯罪活動呈現以下6個特點:

1.假幣犯罪輻射化?;谝欢ǖ纳鐣洕l展狀況和獨特的人文地緣環境,假幣犯罪形成了以廣東為偽造源頭。以安徽、河南、湖南等地為加工及集散地,以人口流動性大、現金使用量多的省會及經濟中心城市為販賣、使用集散地,向周邊、中西部地區及廣大農、牧、山、少、邊區蔓延擴散的特點。

2.假幣犯罪職業化。假幣犯罪具有職業化傾向,形成了包括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零售商在內的銷售體系,并多以家族、老鄉為紐帶,結成團伙作案,形成人員相對固定、分工負責的“銷售鏈”。“銷售鏈”建立后,運銷假幣的隱蔽性、流動性、跨區域性較強,打擊難度加大。

3.小額假幣增長快。小面值貨幣具有流通快、隱蔽性強等特點。人們往往會掉以輕心,疏于鑒別,犯罪分子將制販假幣的重心逐漸轉向了流通面廣、不易引起人們注意的小面值人民幣。據統計,2005年以來全國收繳的假幣總量中,小面額假幣收繳張數及總面額的占比分別增長了6倍和4倍。

4.作案方式新型化。假幣的使用以調包、找零為主要作案手段,地域多選擇城鄉結合部的小攤小販、集貿市場等,出租車行業、娛樂場所、賭博場所也成為假幣的主要流入場所。目前,還出現了犯罪分子利用互聯網QQ或論壇等出售假幣信息,通過快遞公司郵寄假幣的方式進行犯罪活動的新型作案方式。

5.假幣犯罪交織化。出現假幣犯罪與、色情、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交織的傾向。在假幣犯罪過程中,還涉及到其他犯罪,如:利用色情為誘餌,使用假幣掉包、詐騙等,該類犯罪在實施未遂的情況下,存在著向搶奪、搶劫等暴力犯罪轉化的趨勢,嚴重影響社會治安秩序。

6.假幣運行高位化。我國的假幣犯罪仍處在一個高位運行的狀態,全國每年的假幣收繳量都在10億元左右。2008年以來,國內各地驚現以HD90編號開頭的百元假鈔,以同一組編號開頭,頻率如此密集,這在以往的假幣案件中非常罕見。從2009年1月20日至10月中旬,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假幣犯罪案件219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108名,遠遠超過2008年的總和;搗毀偽造、加工窩點27個,為2008年的3倍;繳獲假幣8,1億元,是2008年的2倍。

二、反假幣現狀分析

(一)反假幣現狀調研情況

2008年和2009年暑假,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反假人民幣調研組深入到浙江省各市、縣、鄉鎮等地進行實地調研。共發放10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計943份,調研情況如下:

1.對假幣識別情況。被調查人群中有69%收到過不同面額的假幣,其中有人還不只一次收到假幣。從調查結果看,多數人在金融機構取款或從其他渠道收取現金時沒有驗看的習慣,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絕大多數被調查人群對于人民幣防偽知識的了解還很膚淺,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反假幣常識和相關法律知識根本不了解,給假幣使用者創造了可乘之機。假幣識別較弱的群體主要有農民、集貿市場個體經營者、出租車司機、外來務工人員、年老者及無業人員,這些人員由于受經營環境、文化層次、社會活動參與較少等因素的制約,成為假幣危害較深的群體。

2.收到假幣后處理方式。當發現自己誤收假幣,被調查群體愿意將假幣交到銀行的占48%,自己留存假幣的占46%,繼續使用假幣的占6%。說明部分群體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同時有不愿意承擔損失的心理。采取自留方式有可能使假幣再次流通,造成假幣的惡性循環,成為擾亂人民幣流通市場的參與者。

3.對反假幣宣傳方式的認可度。調查顯示,通過廣播和電視的專題節目、銀行工作人員的現場宣傳、銀行營業廳的專業宣傳等宣傳方式的認可度分別占69%、20%、11%。部分被調查人反映,金融機構的反假宣傳受時間和宣傳機構工作性質的限制,沒有長期連續地開展,影響了反假幣宣傳范圍的進一步擴大,認為應借助媒體制作專題節目和電視宣傳片及公益廣告來提高反假幣知識的普及。

(二)假幣犯罪與假幣流通成因分析

根據對調研數據及相關材料的整理分析,假幣流通并蔓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反假意識淡薄。不少居民自我保護能力和法制觀念薄弱,容易被販賣、使用假幣的犯罪分子欺騙;對假幣的危害認識不深。發現自己誤收假幣時,為了不讓自己遭受損失,不是主動上交銀行,而是想方設法轉嫁他人,將假幣用出去,把假幣帶來的損失轉嫁他人,造成了假幣在市場上的惡性循環。

2.反假水平有限。犯罪分子制假技術越來越先進,使用假鈔的手段越來越隱蔽,不少群眾識別假幣的水平有限,使假幣犯罪有了可趁之機。銀行一線臨柜工作人員反假幣技能參差不齊,雖然人民銀行加強了對金融機構反假幣培訓和考試,但事實上有一部分人只是為了考試而考試,反假幣培訓效果難以體現。

3.收繳形式單一。假幣收繳主要依靠辦理存取款業務的營業窗口,出現了“一多三少”現象,在營業網點柜臺上收繳的多,銀行、公安、工商等部門聯合出擊的少,群眾和企事業單位舉報的少,單位和個人申請鑒定假幣的少,使制販假幣者得不到及時制裁,打假力度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