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支農的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2-23 02:33:56
導語:農村金融支農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農村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不足
伴隨著2003年以后農行等金融機構回歸農村,一批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興起,農業發展資金需求不足的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目前來看,金融對農業的資金供給量還遠未達到農業發展中所產生的資金需求量,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與不足,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金融機構對農業的資金供給數量不足
一方面,農業是一個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的行業,資金回報率難以預期,致使銀行發放的貸款要承擔比較高的呆壞賬風險。因此,銀行通常都會對農業貸款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查,而有些硬性規定是一般農戶無法滿足的。另一方面,涉農金融機構更傾向于將資金投往高回報率的制造業等行業,這就使得農村金融機構從農村收到的存款大量流出農村,流向城市,進一步減少了農村資金的供給量。2012年,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為67.3萬億元,農業貸款余額為2.7萬億元,僅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的4.1%,比例很小。
(二)農業風險分擔機制缺失
由于農業受自然天氣的影響較大,這就容易造成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時的利潤率難以準確計算,同時,非人為因素占比高還造成了農業保險的高賠付率,而且農業再保險體系尚未完整的建立起來,保險公司的風險得不到有效的分攤,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業務的開展推廣力度就相對小很多。目前,農業保險對于農村地區的單個農戶家庭來說,所選擇的保險種類與投保方式仍較少,農戶的保險意識也較弱,缺乏主動咨詢、購買農業保險的意識。
(三)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惡劣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知識都比較匱乏,對信用的認識也了解較少,農村金融發展的生態環境一直比較惡劣,嚴重影響了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的投資。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是農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大,收益具有不確定性,致使農戶維持貸款信用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其次是農戶自有資金不足,且融資能力低下,不能保證按時按量還貸款,增加了金融機構的放貸風險;再次,農戶的信用知識缺乏,信用意識薄弱,法律意識淡薄,逃債現象時有發生,加大了農業貸款的道德風險。
二、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和對策建議
(一)加大政策對農村金融機構支農業務的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要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完善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政策。其次,繼續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對政策執行情況的檢查力度,防止政策效果弱化現象的發生。再次,根據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制度,完善農業大災風險準備金制度,提高農業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對農業保障水平。
(二)加快推進農村金融體系改革
首先,農村金融體系要囊括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機構。大型、中型的農村金融機構適合在經濟較富裕的農村地區開展金融業務,而對偏遠、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應該著力建設小型、微型農村金融機構。這樣的差異化發展可以更好的滿足不同地區的金融需求,為其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其次,繼續推進不同種類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以滿足農業信貸、保險、抵押等多種金融需求。銀行類金融機構為大多數地區農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是支持農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非銀行金融機構對農業發展起著重要的補充作用,小額貸款公司為在銀行類金融機構貸款難的農民提供便利,農業保險的發展可以有效的解決農民的擔憂。再次,農村金融體系應該實現產權的多元化,更多的吸收私人產權,吸收民間資本,實現國有產權、集體產權與私人產權多種形式的合作。加快農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改革,鼓勵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小額貸款公司,鼓勵社會資金參與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造,適當放寬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條件,減少在資金融通、利率市場化方面的限制。
(三)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首先,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對農村地區信用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提高農民及農業企業的信用認知程度和風險防范意識,培育農村信用文化,為農村金融發展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其次,加快推進農村征信體系及農村地區信用中介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農戶和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進一步降低農村金融的借貸風險。再次,不斷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將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納入到農業擔保體系中,建立農業擔保機構,發展農村互助擔保組織,既為農戶貸款提供了便利,又進一步降低了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
本文作者:王會玲工作單位:河北大學
- 上一篇:糧食行業安全生產活動方案
- 下一篇:環境保護程序及注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