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糾偏機制研究
時間:2022-01-20 04:12:27
導語: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糾偏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不僅取決于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更取決于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由于本體、客體及環境的多重因素,導致部分高校教師出現師德失范行為。通過劃定底線、亮出紅線、規劃路線,以完善監督評價體系、構建長效體制機制、全過程育人為目標,從而優化發展環境,形成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標本兼治,構建科學有效的師德失范行為糾偏機制。
關鍵詞: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失范;糾偏機制
高校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尤為重要,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首位要素。然而,在現實中一些教師存在師德失范行為,這就需要高校加大構建師德失范行為糾偏機制的力度。
一、師德師風是高校教師立德樹人的首位要素
1.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核心前提。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自然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師的神圣使命與職責擔當。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因此,在培養學生成人成才的過程中,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尤為關鍵。當前,要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核心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一是要著力提升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確保高校教師能夠積極擁護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擁有堅定的政治方向,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二是要著力提升教師隊伍的職業道德水平,要讓高校教師認識到教師職業的神圣性,以幫助他們堅守道德底線,杜絕學術不端、學術失信、言行失范等問題的出現。三是要著力提升教師隊伍的職業理想教育和大局意識,引導高校教師將個人發展、教學科研工作與學校事業發展、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在一起,多措并舉提升教師隊伍的主觀能動性。2.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對師德師風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之本,立德樹人,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本質要求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1]對于高校教師而言:一是要牢牢把握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準確方向,把師德師風建設與理想信念教育結合好、落實好。師德師風建設應與理想信念教育有機結合,共同推動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完善與創新;強化高校教師立德樹人的意識,以教師本我的“人才培養”帶動形成“三全育人”的人才培養格局。二是要牢牢把握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把師德師風建設納入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新時代對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要求是“高水平”,要堅持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素質評價的第一標準,強化對教師“立德樹人、教書育人”能力的考核與評價,建立健全師德師風考核體制機制,以此推動形成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體系、教學方法、教風學風。三是要牢牢把握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高校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獨特名片。高等教育應該主動探索,以師德師風建設為引領,樹立高校教師積極正面的時代形象,提升高校教師隊伍整體形象,使他們以更強的使命感、責任感參與到社會服務中去,更好地推動社會和高校加快形成更多切實有效的聯動機制。
二、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糾偏機制構建
長期以來,我國廣大高校教師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改革創新、服務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肯定,也贏得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普遍尊重。但是,也有個別教師放松自我要求,不能認真履職盡責、教書育人,甚至出現嚴重師德失范行為,損害了高校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2]對此,高校要構建教師師德失范行為糾偏機制。1.將思想道德品質作為教師評價的首位要素。高校要以完善評價體系為導向,引導教師自發加強思想道德品質學習,選擇客觀公正的評價與衡量標準,對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師德師風予以客觀真實的評價,明確底線,切實把思想政治、師德師風、職業道德等作為教師年度考核、崗位聘任、職稱評聘、評獎評優的首要條件,建立健全教師師德師風檔案,準確行使思想道德品質的“一票否決制”。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形成長效監督考核機制,著力提升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2.切實加強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要堅持走社會主義辦學道路,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多維度構建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師德師風新體系。[3]首先,高校應進一步規范高校教師履職履責意識,夯實主體責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立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牽頭部門明確、院(系)具體落實、教師自我約束的工作機制。嚴格執行《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和《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規定,嚴守堅定政治方向、自覺愛國守法、傳播優秀文化、潛心教書育人、關心愛護學生、加強安全防范、堅持言行雅正、秉持公平誠信、堅守廉潔自律、規范從教行為等行為準則。同時建立健全師德失范行為受理與調查處理機制,堅持權責對等、分級負責、層層落實、失責必問、問責必嚴。其次,構建課程思政新體系,落實思政育人新實踐。在關于教育重要論述的指導下,深入理解“課程思政”所蘊藏的豐富內涵,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課堂主渠道深度融合,挖掘和運用好不同學科、不同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理論和實踐創新為抓手,以系統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整體把握、綜合運用,將思想政治工作、教書育人工作及學生成長成才三者之間的規律緊密聯系起來。[4]同時,教師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交流,切實解決好“為誰教、教什么、教給誰、怎么教”的問題,將學科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提煉后融入教育教學中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3.將師德師風建設融入教師專業發展全過程。對標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于高等教育的要求已經更加趨向于“優質和公平”,這就需要培養和造就一支思想素質、道德品質、專業素養都過硬的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這也為高校教師在專業發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重視準入門檻的基礎上,更多彰顯道德品質的“本位價值”,將師德師風建設與教師專業發展全過程融合。[5]一是“愛事業”,要堅持以德施教,教書與育人相統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把教書育人的事業記在心上,時刻牢記作為人民教師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責任。高校教師既要承擔起給學生傳授真理、傳授科學知識、傳授專業技能的“教書”職能,更要肩負起立德樹人、為人師表的“育人”職能,做到教書與育人相結合。二是“愛自己”,要堅持以身作則,言傳與身教相統一。高校教師要提高自身要求,始終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廣博的業務學識和嚴謹的科研態度為學生、家長及社會樹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良好形象,通過良好的師德師風熏陶學生,營造“愛己及人”的師德師風氛圍,推動自己和學生不斷向卓越邁進,最終實現“言傳與身教相統一”[6]。
參考文獻:
[1]袁進霞.高校師德師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4).
[2]曾仲權.從“紅七條”到“紅十條”——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長效機制與“新常態”特征[J].教師教育學報,2019,(1).
[3]倪邦文.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遵循——學習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7,(2).
[4]韓憲洲.以“課程思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8,(23).
[5]魯燁.教師專業發展須重視師德師風建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5-03(4).
[6]楊勝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應著眼于“四個統一”[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
作者:房侃 單位: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 上一篇:高校思政課教師歷史視野分析
- 下一篇:高校英語教師智慧教學能力提升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