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研究

時間:2022-07-29 11:17:56

導語: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研究

摘要:文章以信息技術應用意識、應用知識及操作能力為評估指標體系,對山西省六個市的1042名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發現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整體水平不強;不同年齡、學歷、學科的鄉村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基于此,作者提出相應對策:進一步加強硬件環境的建設與維護;增強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意識和動機;完善教師培訓制度等等,以期為鄉村教師信息技術的有效提升提供可資借鑒的依據。

關鍵詞: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意識;應用知識;操作能力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突飛猛進的發展,信息技術在基礎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4月,《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指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整體發展”。[1]可見,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是教師專業能力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國已經在基礎教育信息技術的硬件設施和教師培訓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入,鄉村學校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已經比較健全,教學資源下載平臺、網絡交流互動平臺等也都能夠正常運行。然而,受經濟、地域等因素的影響,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依然比較薄弱,鄉村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依然相對緩慢。尤其是鄉村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設備的使用率不高,這直接影響著鄉村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以及國家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的提高。那么,當前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究竟如何?哪些因素會影響他們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和應用?本研究試圖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實證研究方法對此進行探討,以期為鄉村教師信息技術的有效提升提供可資借鑒的依據。

二、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本研究的調查對象是鄉鎮或農村的中小學教師。為了能比較全面地反映山西省的總體情況,調查范圍均衡分布于大同、忻州、呂梁、晉城、臨汾、運城等六個市。調查通過問卷星發放,共回收有效問卷1042份,教師的主要數據特征如表1所示。從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學歷水平、學科和以往有關調查數據接近,符合農村教育的實際情況,表明調查對象的選擇具有代表性。同時統計數據表明,調查對象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師,他們是目前基礎教育中的骨干力量,調查他們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研究工具本研究自行建構了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指標體系,并據此編制了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根據教育學相關理論,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從專業思想到專業知識、專業能力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是教師專業素質提高的過程。為此,本研究從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出發,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分為應用意識、應用知識以及操作能力三個維度作為一級指標。2014年,教育部辦公廳頒布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和發展性要求,并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分為技術素養、計劃與準備、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學習與發展五個維度,并羅列出相應的內容。[2]筆者據此編制二級指標,并將其可操作的行為編制為三級指標,具體如表2所示。根據表2編制問卷,包括三個維度20個題項,內容包括教師的應用意識、應用知識與操作能力,讓教師自評。所有題項均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計分方式,備選答案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為5等,分數從1到5分,分值越高,表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越強。此問卷經過信度檢驗,信度α系數0.979>0.800,說明信度良好;對結構效度進行了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所得的KMO值為0.970,sig<0.05,說明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

三、研究結果分析

1.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總體情況。本問卷為3個維度20道題,分數共計160分,為了方便研究,統計時折算成百分制計算,結果見表3。(1)鄉村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意識由表3可知,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意識部分的均值是59.72,沒有達到及格水平,在三個維度中得分最低,說明鄉村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意識較為薄弱。結合訪談的結果,我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鄉村地區一般都比較偏遠,信息比較閉塞,教師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和信息技術手段非常有限,一般都習慣且滿足于運用比較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工具,主動改變的意識和動力不強。第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意識薄弱的原因主要受“社會趨同效應”的影響,當教師在作出決定時,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作出和大家一樣的決定[3],所以當大家都不使用信息技術時,自己也不使用。比如,一位鄉村教師提到“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想過使用信息技術,覺得省時省力,學生可能會更感興趣,但是我看大家都不用,于是我也不用”。第三,學校缺乏完整的評價制度,且沒有落實到實處。調查發現,鄉村學校制定了一套針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管理制度,但是管理制度比較籠統且主要側重于對教師課堂教學的使用情況的評價,而對于教師在備課、學生評價、自身發展方面涉及的非常少;此外,沒有將制度落到實處,沒有實施激勵措施,教師的積極性不會很高。一位教師說:“我們學校雖然有信息技術使用管理條例,但是這種東西都是擺設,從來都沒有落到實處,學校看重的還是學生的成績,不管過程,只要成績好就行”。因此,從學校管理層到教師,在沒有明確地認識到信息技術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時,就沒有主動使用新技術的動力和意識。(2)鄉村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知識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知識部分的均值是69.46,高于信息技術應用意識的分值,僅處于及格水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鄉村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無暇他顧。調查了解到,鄉村學校的教師非常短缺,他們的教學任務較多,壓力非常大,因此,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更多的學科軟件,去研究如何改變課堂教學形式,去學習如何制作微課。有教師說,“我們學校的教師一人分任多職,除了平時的教學任務外,我們還有別的工作,比如班主任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和心理健康,任課教師要學習各種文件,根本沒有心思和多余的精力”。第二,培訓內容不符合教學實際所需。由于國家近年來的重視,鄉村教師都接受過一定的信息技術培訓,其內容主要以操作性知識為主,理論性知識較少,包括網頁制作、多媒體課件制作、視頻錄像的編輯等,這使得教師對于理論類知識了解較少。(3)鄉村教師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操作能力部分的均值是75.5,處于中等水平,在三個維度中的得分最高,但是總的分值依然偏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職前教育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滯后。據了解,目前一些高校比較忽視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存在著教師和學生重視程度不夠、認識不足的問題。雖然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計算機的相關課程,但是課程內容比較老舊,新的技術難以及時進入課程,而且開設時間較短,課時不夠,學生實際操作應用的機會較少,且考試方式比較單一,學生存在著應付的心理,沒有真正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相結合。第二,教學實踐中缺乏專業的技術指導。訪談中,幾乎所有的教師都認為這是信息技術能力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村學校教師結構性缺失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信息技術教師嚴重缺乏。根據相關調查,90%的鄉村學校僅僅有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且信息技術教師沒有專業的學科背景和理論基礎,是由別的學科教師兼任的,這就會導致信息技術教師缺乏專業素養,難以真正解決教學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一位鄉村教師說:“我們都是上公開課的時候用一下多媒體或者投影儀,平時上課根本不用,主要是不會,沒有專業人員指導,有時候甚至借用別的老師的PPT,最多在他的基礎上做做修改而已”。第三,培訓的實效性不高。目前,主要的培訓形式有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線下培訓主要是“面對面”的專家培訓,教師能做的就是聽專家的講座、記筆記、拍照、錄音等。但是這種方式存在很多弊端:教師們接收到的知識是有限的,他們僅僅在接受培訓期間可以直觀、近距離地和專家進行探討,但是每個人的接受程度不一樣,教師培訓完之后不能及時鞏固知識,逐漸會將在培訓中記的筆記、拍的照片拋之腦后,不會再鉆研或在實踐中親自檢驗。其次,培訓結束后,教師不能及時地接受反饋,不能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個自評和檢測。當下遠程培訓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關注,它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不影響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進行培訓。但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的自我提高內驅力不足,沒有認識到參加培訓是為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而是將培訓作為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因此許多教師消極懈怠,存在應付的心理,這也是線上培訓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一位參加過培訓的教師說:“有的教師不重視網絡培訓,培訓過程中的網絡視頻沒有認真看,只是為了完成培訓進度。最后有一個自我檢測,一些教師在網上搜一搜答案然后填上,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沒有實質性的提高”。2.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內部差異狀況分析。經過調查研究可知,目前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從整體上來說不高,而且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教學科目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也存在差異。本文將在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進一步探討影響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因素。(1)不同年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差異性分析根據實際情況,將教師的年齡分為4個區間,采用多重比較法來比較年齡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不同年齡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顯著性水平為0.01<0.05,如表4所示,差異顯著。而且年輕教師的均值較高,說明年輕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顯著高于年長教師。其原因在于,年輕教師對學習信息技術有較強的動力。心理學認為,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需要是一切行為的源泉,只有當誘因出現時,需要才能被激活,才能轉化為動機。調查發現,大多數年長教師已經取得了高級職稱,到達職業的天花板,他們不需要再晉升職稱,相對于年輕教師,他們比較安于現狀,甚至有些年長教師由于教學壓力會產生“職業倦怠”。而在鄉村任職的年輕教師大多數都是剛剛大學畢業,他們中的許多人往往只是為了獲得一個教師編制,或將鄉村學校當作一個“跳板”,當遇到合適的機會時會跳到待遇、環境更好的其他學校,因此他們會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以便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此外,年輕教師有更多的培訓機會。經過調查可知,年輕教師學習能力強,能為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和新鮮的血液,因此會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86%的年輕教師都參加過信息技術培訓,年長教師參加培訓的機會則相對較少。(2)不同學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差異性分析根據實際情況,將教師的學歷分為4個區間,采用多重比較法來比較學歷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不同學歷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顯著性水平為0.032<0.05,如表5所示,差異顯著,而且學歷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師均值較高,說明學歷越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越強。近年來,對鄉村教師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甚至有很多的研究生和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都去鄉村任教。學歷代表學生的學習經歷,是一種知識學習和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眼界更開闊,思維更敏捷,對技術的認知和理解程度更高,因此教師學歷越高,對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學習就越多,對信息化認識更充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比較強,同時他們也會更加主動和積極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日常教學中。(3)不同學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差異性分析根據實際情況,將教師的教學科目分為科學、人文以及藝術三個類別,采用多重比較法來比較教學科目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不同教學科目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顯著性水平為0.040<0.05,如表6所示,差異顯著,說明不同學科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存在顯著差異。通過分析可知:語文、英語以及道德與法治等人文類的學科,任課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比較弱,而數學、物理等科學類的學科,任課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比較強,這與學科特點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有關。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學科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比較高,學生僅憑想象是無法理解相關知識的,這就需要教師不能僅僅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而要借助信息技術更直觀、更形象地為學生呈現教學內容,這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要求更高。對于語文、英語這些人文類的學科,教師更強調學生多讀、多寫、多積累,要求“教師講完,學生記會”,對于信息技術的需求不強烈,因此這些學科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相對較弱。藝術類課程由于學生的操作性強,與教師的互動性強,教學過程對于信息技術的依賴性低,因此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也較弱。

四、建議

1.進一步加強硬件環境的建設與維護。目前,鄉村學校的設備已經基本具備,但是由于硬件更新頻率慢,學校缺乏相關技術人員對設備進行定期維護,因此設備或多或少出現了一些故障,因而導致閑置或降低其功能使用,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鑒于此,筆者建議如下:一是政府部門要加強對鄉村學校設備的定期排查和系統更新,以維持信息設備的持續使用;二是學校領導及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硬件設備對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增強設備的維護意識;三是學校能夠適當地自籌經費及合理安排人員,以保證信息技術設備的正常運行與維護。2.增強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意識和動機。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意識和動機是應用能力的基礎,教師只有認識到信息技術對改進教學的作用并且在教學中積極使用信息技術,才能提高信息技術應用的能力。要增強教師的應用意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宣傳信息技術在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育質量方面的作用,讓鄉村教師以及中小學校長都能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形成鄉村學校重視并且積極利用信息技術的氛圍;二是鄉村學校的骨干教師要發揮帶頭作用,在自己利用信息技術轉變課堂教學的同時,要鼓勵、引導更多的教師投入到信息化教學的工作中;三是鄉村中小學校長要有信息化管理能力和領導能力,為教師起到示范和帶領作用,鼓勵并引領越來越多的教師真正愿意并且熟練應用信息技術。3.完善教師培訓制度。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培訓制度:一是合理安排培訓人員,積極鼓勵和支持中老年教師參與培訓,增大農村教師群體的受眾面;二是培訓設計更加精細化,培訓更有針對性。由于不同學歷、不同年齡、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有差異,所以在培訓時要有針對性,對不同能力的教師采取不同的培訓內容和形式,比如對年輕教師要注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讓教師學會如何在網上搜索以及處理教育資源,如何與學生、家長以及同事進行網絡交流,遇到因信息技術問題而出現的意外事故時該如何處理;對于中老年教師要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比如制作課件的方法、如何恰當地選擇技術工具進行教學等;三是注重診斷培訓效果。培訓結束后,要引導教師將培訓內容應用到教學當中,不定期地組織公開課及交流活動,讓校長和教師互相學習和借鑒,也可以檢驗教師的培訓效果。此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信息技術競賽,并且對表現優秀的教師進行獎勵。

參考文獻:

[1]教師[2019]1號.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Z].

[2]教師廳[2014]3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的通知[Z].

[3]馬寧,崔京菁,余勝泉.UNESCO《教師信息與通信技術能力框架》(2011版)解讀及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3(7):57-64.

作者:張旭如 高倩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