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社區發展狀況與問題分析

時間:2022-04-26 03:40:28

導語:功能社區發展狀況與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功能社區發展狀況與問題分析

功能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現狀

實際上,我國功能社區開展基本衛生服務由來已久。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北京、武漢、西安等城市的高校和企業功能社區的醫院或醫務室就逐步開始向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轉型[4,5],特別是在2006年以來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步入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城市通過將高校和企業等擁有特定職能和人群的功能社區逐步納入到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范圍中來,本質上起到了為社區人群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功能。隨著功能社區概念的引入以及功能社區衛生服務的提出[6],為發展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拓展和延伸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從2010年開始先后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和商業樓宇等功能社區開始探索拓展和延伸社區衛生服務功能的實現路徑和發展模式[7],通過建立功能單位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醫院之間的良好協作,確保功能社區人群能夠切實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優質的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1)開展社區衛生診斷,了解人群健康需求。在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指導下,功能單位醫務室或功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利用每年功能單位人員的體檢報告等相關資料進行年度社區衛生診斷,或根據對功能單位人群的健康需求調查,了解本社區人群健康整體水平和主要健康需求,提出改善人員健康狀況的意見及建議。(2)深入功能社區人群,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功能社區人群由于職業的特殊性,具有特殊的健康需求。目前,北京、上海等地針對功能社區人群的健康狀況和存在的主要健康問題,一是定期組織開展諸如健康大講堂等大型講座及現場義診活動,有的功能單位甚至已經形成“每月一講”的制度;二是組織功能社區人群開展工間操、戒煙、健步走等健康促進活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協助。如衛生部醫務室針對黨政機關人群健康特點開展了工間操、控煙和健康飲食等活動,并加強監督和控制,提高功能社區人群的參與度。(3)以慢性病管理為切入,開展人群健康管理。在轄區大醫院的指導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功能單位醫務室協同,對本機構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進行重點管理,定期進行隨訪等服務。上海市閘北區、北京交通大學等功能社區從社區常見慢病入手,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等慢性病患者進行慢病規范化健康管理;北京市根據功能社區人員需要,探索開展了“知己健康管理”和中醫“三伏貼”等特色服務,將適宜的中醫保健送到功能社區。(4)發揮橋梁作用,開展轉診預約服務。即使在一些衛生資源豐富的城市以及規模較大的功能單位,功能單位人員到大醫院看病仍然是一大難題。鑒于這種情況,在衛生行政部門的協調下,功能單位醫務室與對口醫院建立轉診綠色通道,完善轉診機制,對需要到醫院就診的人員,經醫務室登記、聯系對口醫院進行預約掛號,方便了功能社區人群轉診就醫。目前功能社區衛生服務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將高校、企事業單位等功能社區醫院(醫務室)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型,逐步納入到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中,即“轉型模式”;另一種是通過建立功能單位(醫務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醫院之間良好的協作關系,將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服務內容逐步覆蓋到功能社區人群,即“協作模式”。“轉型模式”在部分城市已經形成制度,如武漢市、北京市在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早期階段即將幾乎所有高校職工醫院或醫務室、部分企事業單位醫務室整體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接受衛生部門的行業管理,但是其人財物仍然隸屬于功能單位,政府僅對其提供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施考核后給予專項經費補助。而“協作模式”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功能單位醫務室(或保健室)其人財物完全隸屬于功能單位,衛生行政部門對其沒有投入責任和管理權限,醫務室與所在轄區內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上級醫院之間實際上是一種較為松散、靈活的關系,其工作開展主要建立在溝通和協調的基礎上互相配合,共同開展。在協作機制方面,以北京市為例,在推進功能社區衛生服務過程中,逐步形成“三點兩線”的協作模式:“三點”是指功能社區單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大醫院,“兩線”是指功能社區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功能社區醫務室與大醫院建立良好的溝通協作關系。具體操作上,建立功能社區、大醫院、社區衛生工作主管部門的聯席制度,確定負責人,定期組織召開會議,溝通協商解決問題,保障各項工作的有效組織和落實。大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醫務室人員定期進行業務培訓,或組織醫務室人員到社區衛生機構或大醫院進修學習,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在完善內部管理機制方面,部分功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部成立健康管理中心,抽調專門人員負責功能社區衛生服務的開展和管理。以北京交大為例,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健康管理中心,對高校人群開展健康需求調查,并在部分院系開展健康管理試點,針對不同服務對象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服務,探索建立家庭契約式服務和更加適宜有效的社區居民健康促進和健康管理新模式,通過健康管理的過程,將科學的健康生活方式傳遞給功能社區成員,在節約經費開支,有效降低醫療費用支出方面已初顯成效。

政策建議

提高認識,轉變理念,將功能社區衛生服務逐步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功能社區衛生服務實質上是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其服務提供機構應該是基層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明確開展功能社區衛生服務的作用與意義,將其逐步納入到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中來;在服務提供過程中,轉變觀念,勇于創新,建立全面健康管理的服務理念,加強功能社區衛生服務內涵建設,進一步豐富社區衛生服務,促進體系建設的完善,在基層衛生服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明確政府責任,加強統籌協調,完善籌資與補償機制一是明確責任,加強領導,堅持屬地化管理,衛生行政部門應承擔起主要管理責任,為功能社區衛生服務體制機制建設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明確各相關部門和機構的職責,加強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逐步建立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效果;三是建立長效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盡快建立與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相適應的投入政策和籌資機制,科學測算、合理核定社區人員及服務提供經費投入;四是改革和完善補償機制,逐步建立“費隨人走”或“費隨事走”的補償機制,一方面促使社區成員具有基本醫療保健服務機構的自行選擇權,另一方面也建立起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競爭與激勵機制,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以健康需求為導向,以慢病管理為切入點,積極探索人群健康管理和家庭醫生式服務模式首先,應明確以健康需求為導向,根據不同類型功能社區人群的健康需求,如機關事業單位伏案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企業時間就是效益,高校教師不坐班等工作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其次,應充分利用居民健康檔案,了解居民健康狀況并確定社區內主要健康問題,評價社區居民衛生服務需求與服務利用的可獲得性,提出本社區優先解決的衛生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工作方案,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再者,應以開展家庭醫生團隊式服務為契機,以社區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管理為突破口,逐步完善相關服務規范和流程,建立慢病防治的新模式,提高慢病綜合防制和健康管理水平;同時,以健康教育為重要手段,定期開展健康知識宣傳、健康咨詢與指導等服務,通過逐步構建“以人為中心”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使功能社區廣大民眾能夠切實感受到社區衛生服務帶來的益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注重信息化建設,著力提升健康管理能力和水平首先,應以提升服務能力為核心,著力建立人員配置與需求相匹配的人力資源配置機制,培養和造就一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質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其次,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對基層衛生服務人員開展理論培訓和實踐訓練,從理念、知識和技能等不同層面全方位提高服務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同時,應重視衛生信息系統建設的統籌規劃,注重信息系統的整合和利用,建立起以健康檔案為基礎的,區域互聯互通的信息化管理體系,為提升健康管理水平提供技術支撐。注重健康需求開發與宣傳引導,提高功能社區參與度鑒于功能社區人群的工作性質和健康管理的特殊性,科學分析人群健康需求是有效開展相關服務和做好健康管理的基本前提。應科學分析功能社區人群的健康問題,確定社區需優先解決的衛生問題,合理開發功能社區人群的健康需求,探尋健康服務需求與提供的有效契合點,制定行之有效的服務提供方案;同時應加大宣傳和引導,使功能單位領導者和功能社區成員充分認識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調動積極性,提高功能社區成員參與度。

本文作者:王芳李永斌丁雪劉利群周巍胡同宇工作單位: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