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城市救災中減少損失的路徑
時間:2022-06-17 04:41:01
導語:論城市救災中減少損失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x加強城市災害應急管理,尤其是救災知識的普及和加強施救雙方的密切協作,是當前城市減災救災工作中減少損失的重要一環.因為救災是施救與被救雙方之事,災難一旦發生,雙方密切配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對火災救援來說,施救專業單位經常進行各種訓練,如果同時被救方也有一定的消防知識與技能,就可以在火災中減少損失.如某單位居民樓某房間發生火災,塑料廢品在燃燒,居民及時報警,消防中隊也及時出動,一切符合救災規范.但是被救單位有五個門,平時只有兩個門允許車輛通行,報警者慌亂中未說清楚從哪個門進消防車可直達火災現場;消防中隊平時也未曾與此單位進行過協同合作演練.值班人員接到報警電話,從地圖搜索后,指揮消防車直接開到距離火災現場最近的門前,誰知此門是一個臺階上坡,車輛無法通行,只能繞行另一門到達火災現場進行施救.前后雖然相差不過10分鐘,但因水火無情,造成了不應有的財產和人員損傷.這個事例[2]提醒人們,在防災救災過程中雙方必須有清醒、冷靜的頭腦;報警要詳細而準確,施救單位也必須掌握各單位細微情況;做到進出自由,從而在救災過程中節約時間,避免更多損失.為此,應該多組織有效的協同合作演練,同時要使防災救災成為大家都關注的問題.如編發各種防災、救災安全手冊,演練提高各種救災工具的操作技能.內容可具體到某種災難老人怎么辦、小孩怎么辦、殘疾人怎么辦、在家的人怎么辦、在露天環境下的人怎么辦,讓大家對災害有認識、有了解,面對災難時不驚慌,這樣才有利于把損失減到最小.內外結合、重點施救是救災過程中減少人員與財產損失的最佳途徑在險情初發時用自身力量進行自救、引導人員疏散、控制險情蔓延,及時報警,正確引導專業消防人員順利到達現場,可以減少災害損失.要做到這一點,單位消防責任人與義務消防隊員必須對本單位消防設施及安全系數做到情況明、底數清.如2009年冬[3],山西省臨汾市人大培訓中心發生火情,單位消防負責人與單位義務消防隊員立即分工:一部分人組織入住人員及時疏散,一部分人啟用自備消防設備滅火,并派出專人在街口迎接專業消防隊員順利來到火災現場.內外結合成功救出旅客和工作人員55人,減少經濟損失近百萬元,雙方人員無一傷亡.相反,山東青島豐旭實業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肉雞加工車間發生火災[4],由于缺乏消防意識,員工不能自救,不會使用自備滅火設備,更嚴重的是違反消防規定,平時供員工出入的消防通道緊緊鎖閉,無法打開,火災發生后,員工無法逃生,最終造成3人死亡.對于專業救災隊伍來說,在救災過程中一定要對施救環境有清楚的了解.對于火災來講,著火物質形形色色,有的易燃,有的有毒;周圍環境復雜,有民居,有辦公機關,有人員流通場所;內存物質復雜,有機密文件、有金融資金等等,有的易起火,有的耐燃燒.只有冷靜分析環境,才能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不能頭腦發熱一頭扎入現場,這樣不僅難于達到救援的目的,還極有可能造成消防官兵的傷亡.
2011年10月2日,山西省屯里鎮西蘆電器倉庫發生火災,單位自救無法時請求消防隊支援.因為火勢兇猛,周圍情況復雜,消防隊接警后立即出動消防車十多輛,消防官兵百余人奔赴現場.當時現場一片火海,救援人員混雜,火災現場又距水源地較遠,指揮人員分析情況后,組織三支力量實施突擊救援:一部分人員先去易著火的酒廠倉庫,設法隔斷火勢蔓延;一部分人到居民居住區將自愿救火的部分人員撤離火災現場,并設立隔火帶;留下部分主力消防隊員隨風勢變化移動式重點滅火.這次救火不僅保住了酒廠倉庫和居民建筑,更重要的是減少了救援人員的傷亡.如隨風勢移動式滅火,消防人員不直接面對蔓延之火;設立滅火隔離帶,安定了居民之心,使他們能全力給消防隊員供水;隔斷酒廠倉庫的火勢蔓延使消防官兵無后顧之憂,能全身心投入滅火行動.這次救火能挽救上千萬經濟損失,得益于指揮者對環境的正確判斷,對滅火力量的精確部署,對滅火重點的戰術布置得當.建立災害預警機制,聯勤聯動是防災救災中提高反應速度的最佳途徑由于城市管理涉及到公共管理的很多方面,每個具體部門管轄的范圍都有限,如果沒有一個處理緊急事故的總體管理協調機構,在龐大的城市與復雜的情況面前就很難協調起來,這一點對城市防災救災工作的開展尤為重要.那么需要一個制度來明確什么樣的災害要進入管理之內,明確對緊急狀態級別的公示,明確對什么樣的災害要動用什么樣的資源,等等.現在很多安全管理方面的事故,如果有制度或制度足夠完善,都可以避免.我們現在的有些管理體制,還是一種“事后動員”體制,不是制度化的,在突發事件面前很容易失去秩序.因此,要協調各部門在防災救災工作中的義務、權利、責任,建立災害預警機制,聯勤聯動,以提高防災救災的反應速度,最大限度減少災害中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損失.公安部【2004】17號文件將公安局110、119、122三個報警臺進行整合建成“公安機關三臺合一綜合應急指揮系統”,統一指揮搶險救災事宜,各個部門決不能推諉扯皮,接到命令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做到聯勤聯動,就是提高災害反應速度.2011年3月16日[5],山西省臨汾市108國道發生了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一輛載有27名司乘人員的車輛與一輛重型半掛貨車相撞(車上載有司乘人員3名).臨汾市公安局接到報警后,立即向市消防支隊、交警支隊和醫療應急救援中心發出緊急救援令,三支隊伍及時趕到現場,經過90分鐘緊張救援,成功救出19名被困人員.試想,假如沒有“三臺合一”的協調指揮,沒有交管部門的優先排障,沒有消防隊員強有力的破拆施救,怎么能在短短時間取得如此效果.
通過這些事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平時注意災害防范知識的普及,培養基層防災隊伍,是有效防災的基礎,也是救災時減少人員財產損失的關鍵.因此筆者認為一旦發生災害,要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基本要做到以下三點:(1)對災害現場環境判斷清楚,找準重點施救對象,重點突擊,采取靈活多樣方法,力求達到預期效果;(2)為了縮短到達災害現場時間和救助時間,要對轄區環境有深刻了解:對每個單位進出道路有清楚的印象;對每個單位的特殊情況有清晰的認識;對相鄰單位有明確的界定劃分,做到如指掌,從而縮短到達與救援時間,減少損失;(3)單位義務消防隊伍與專業消防隊伍相結合,經常進行協同訓練,切實提高雙方的防災救災素質.
本文作者:周斌工作單位:山西省臨汾市消防支隊
- 上一篇:城市發展與新技術的趨勢探究
- 下一篇:略論城市景觀路的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