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城市文化建設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18 02:31:27
導語:天水城市文化建設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按照世界名牌形成的標志和基本經驗,名牌城市的形成基本上經歷三個階段。(1)城市形態的高級化。(2)城市價值的最大化。(3)城市品牌名牌化。在各個階段城市發展的重心,城市形態、文化形態都有不同的效應和載體。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投資重心東移后,相對于東部的發展速度,天水的地理位置,發展趨向,資源條件,城市建設,目標定位都處在不斷調整和完善過程中。建市后,天水城市建設和文化建設,在戰略選擇上,基本上是穩妥的,思路是清晰的。既能夠正確把握城市的文化脈絡和歷史積淀,又能夠合理確定發展戰略目標。天水城市建設的歷史積淀就是明清以來的直至民國時期的建筑遺存。這是一個城市的沿革和積淀,體現著城市的滄桑感和厚重感,是新城建設的依據。在舊城基礎上確立現代城市的發展目標,又需要按照現代城市的發展目標來定位。如果做簡略概括,1985年之前的天水城市屬于古城,現代建筑只有零星的點綴。在此以后,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建設才正式開始。“建市二十年來,歷屆市委、市政府緊緊依托天水歷史文化深厚的特點,按照保護與開發并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穩步推進,建設城市和經營城市相結合的原則,按照發展大城市,建設隴上最佳人居環境的城市的目標,推進城市建設,20年來,天水市的城市建設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由此看出,天水城市建設對文化底蘊和對城市文化發展的追求是明確的、穩定的,具有歷史依據和科學性,其蘊含的城市主題文化內容也具有合理依據。所以在現代城市建設中,在城市的總體目標定位確立后,推進過程依舊是按照由中心向外圍擴展的思路,以天水本地人認同的市中心開始向外圍拓展。1.擴展建城區的面積,目標和實際要求的差距。經過國家、省、地方人民政府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市區規劃面積57平方公里,由1985年的22.2平方公里,到2004年底擴展到37.86平方公里。單從面積擴展上看是建城區面積增加了,但20年間每年增加的建城區面積為0.78平方公里,等于一年不到一平方公里。和東部發達地區和周邊城市相比較,發展速度偏低,增速緩慢。如果按照建城區面積每年增加1平方公里計算,發展50年,在原來22.2平方公里的基礎上增加到75平方公里計算,與東部中等城市(無錫市建成區面積188.12平方公里),相鄰城市(寶雞建城區面積93平方公里)相比較,差距在50平方公里以上。顯然與發展甘肅省大城市目標,隴東南中心城市的目標要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2.城市化水平低。城市的發展速度,通常用城市化水平來衡量。調查資料表明:天水市的城市化水平由1985年的10.9%,至2004年發展到30.0%,在1985年以后,國家發展戰略格局打破原有的均衡布局,發展戰略東移后,整個西部地區的城市化推進和東部地區相比較,都處于低水平階段。我國城市化水平“從1999年的30.89%提高到2001年的37.66%但仍然低于世界水平10個百分點,比中等收入國家低20多個百分點,比高收入國家低70個百分點。”如果按照這個水平作參照,2005年天水的城市化水平,仍然處在全國20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上。從1990年開始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加速增長,到2000年全國各省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為上海88.30%,甘肅為24.01%,僅高于云南(23.36%)、貴州(23.87%)。天水市2004年的城市化水平達到30.0%。從1990年到2000年,各省城市化水平均處于快速增長期,從不同水平的人口城市化水平看,大都在10個百分點左右,而甘肅增速為2.01個百分點,僅高于負增長的西藏,居全國倒數第二位。在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黃金時期,天水市在這個階段的發展是滯后的,既達不到西部的平均速度,也和全國水平相較差距很大。3.交通瓶頸和基礎設施的改善。城市的發展狀況主要取決于交通和基礎設施的發展狀況,建市后,從1985年開始,首先要解決的是交通瓶頸和基礎設施建設。1994年建成省內第一條雙幅高速公路,改善了秦城—北道(今秦州—麥積區)運輸瓶頸,緩解交通困難。1998年建成114公里的國道310線天水至牛背高等級汽車專用公路,2001年我市境內62公里的天江公路和84.5公里的天巉二級公路建設通車,禮洛公路、天水市城區外環路等一批交通項目建成交付使用后,基本解決了進入關中、隴南和省會之間的交通瓶頸問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開始提升,天水的城市文化功能和擴散力開始提高。這一階段正是全國大范圍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環境,城市化發展最快的階段。交通瓶頸解決后,周邊地區的發展,對天水市經濟、旅游、文化的沖擊是多方位的。城區內的道路、景觀、住宿、購物、信息網絡、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都顯得擁擠、緊張。從城市道路總長度(312千米),總面積(811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11平方米),城市綜合供水能力(25萬立方米/日),城市園林綠化面積26.57%,人均擁有綠地(7平方米),全市住房面積等方面,從一個新型的現代化城市的建設來說,有了長足發展。但從規模檔次和未來的發展空間來看,這一階段無論是國家投資和地方財政的支持,都顯得在發展需要和現實感受方面存在較大的反差。如果把這一階段國家對于沿海開放城市,在項目、投資上做一比較,可以看出,我們在舊城改造中發展現代城市的思路,和建設新型現代化城市的思路,在投資成本,規劃設計,政策支持上始終不占優勢。在20年的時間跨度內,才完成城市骨架的搭建,對城內18條道路進行拓建改造,40條城區小巷道完成硬化改造工程。新建伏羲路步行街,中華西路步行街,商埠路步行街等,改建渭河大橋,五里鋪藉河大橋,東團莊藉河大橋,渭河2號大橋等重要橋梁相繼建成后,才形成以市區為中心,連接國道省道為骨架的道路網絡。在主體網絡區域內,拓建改造的壓力、工程量依然巨大,保護和擴建、改造和發展的矛盾依舊很突出。4.標志性建筑和文化元素的缺失。一個城市的現代風貌如果以建筑物來見證,主要看其藝術水平。天水城區的現代氣息主要是建市二十年來,各行各業的一大批標志性建筑來樹立形象,標志文化信息的;羲皇大廈,東升大廈,中國銀行大廈,供電大廈,廣播電視培訓中心,人行大廈,保險大廈,建行,工行,農行等主體大樓的相繼建成,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明確感受到了現代工業、建筑業、商業的危機和壓力,現代生活的概念趨向高大、精美、豪華,上檔次已經成為時髦和追求,此間隨著國家對教育、醫療衛生行業的重視,城區內,天水師范學院的建成,中小學危房改造的實施,省林校、市一中、二中、三中、建一、建二等教學實驗樓、電教樓相繼建成后,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城市文化氛圍基本形成。建設中的城市中心意識,聚集了人們對商品對文化意識的現代追求,提供了居民在購物、旅游、休閑上的便利,但同時形成了交通等方面的擁擠。特別是市中心廣場建成以來,圍繞中心廣場,除東部是仿古建筑文廟外,周圍郵電、華西、郵政、天辰、金龍、商廈、天水大酒店等,高度集中了一批建筑樣式變化不大,高低不同的現代建筑,成為天水市繁華地帶的象征。出了酒店就是購物,其文化內涵基本趨同。最讓人詬病的是,市中心廣場西部的建筑,和金龍大廈相連的昊太大廈,應當是雙峰并峙,現在只有底座,上半部主體沒有竣工,殘缺不全,影響了整個中心區域的建筑布局。在一個城市建設中,爛尾樓遺留存在的問題在全國許多城市都存在過,但一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只有一半的情況,卻非常少見。5.城市綠化和宜居環境。天水市在地理位置上的優越性,就是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水系,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素有“隴上江南”的美譽,對于天水氣候資源,宜居條件環境的認識起步較早,從20世紀90年代就在城市建設中,開始“園林城市”的創建活動,1999年又提出建設“生態城市”,到2001年又提出“建設隴上最佳人居環境城市”的目標,這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居住條件的改善,對城市的資源條件,文化底蘊逐步認識深化的。城區南北兩山,經過20多年的努力,已經退去了原先的面貌,呈現一片蔥綠。城市綠化率只有26.57%,建成區綠化率22.43%,人均綠化面積7m2,園林化城市的目標已經實現,從城市中心向外圍推進的建設中,公共綠地園林,休閑場所與周圍的住宅小區集中的需要作參照,還存在很大差距。在經營城市理念提出后,房地產業迅速發展,對市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住宅開發建設,先后建成了天北小區、羅玉小區、東團莊小區、鐵路小區、安居小區、金橋小區、金宇小區等一批住宅小區。這些小區功能配套設施等都基本完備,但居民的休閑、文化、娛樂、健身等所需的場館設施都不完備,居民生活的文化品位檔次不高,趨同化傾向嚴重。
建市二十年天水城市建設處于突出天水歷史文化名城特點,建設最佳人居城市的階段。通過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大量投資,能夠體現天水歷史文化底蘊的名勝古跡,文物古建筑,得到了保護和傳承,恢復了歷史面貌,煥發出文化的活力和光芒。同時隨著房地產業的迅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類住宅小區的迅速崛起,居民的住宅條件大為改善,使得天水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對城市的規模定位、特色定位、文化品位又有了新的需要。城市的發展空間問題,向大城市發展目標定位中的城市規模、城市交通、能源供應、水資源供給等諸多問題,又成為影響城市品位提升的主要問題。1.文化資源的發掘整理和弘揚。對天水文化品牌的形成和認同,是從“旅游富市”戰略提出以后,為了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帶動全市的經濟文化建設才開始的。經過長期論證和整理,形成了極具內涵和價值的五大文化。以卦臺山、伏羲廟為主體的伏羲文化,以麥積山、大像山、水簾洞為主體形成的石窟文化,以大地灣遺址為依托形成了大地灣文化,以先秦早期歷史遺留為依據形成先秦文化,以三國時期古戰場為依托形成了三國文化。這五大文化能夠代表天水歷史文化的最高品位。這些文化品牌的概括和形成,不是沒有原則的拼湊,也不是沒有檔次的升級,是放在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下作為參照和比較的。麥積山、伏羲廟、玉泉觀、南郭寺、大像山、水簾洞既是國家3A級以上的旅游景區,又是國保單位,其文物價值的獨特性、差異性、唯一性既可為旅游帶來神奇的魅力,也為進一步發掘整理提供持久動力。從城市文化產業的帶動方面,也具有依據和可操作性。正是這些文化資源成為天水旅游的核心資源,以獨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提高了天水旅游業檔次和競爭力,為天水市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推動了天水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了天水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雖然五大文化在概念產生和形成后,從特色的挖掘和整理深度,資源開發的廣度,品味檔次、內涵上不能給人們留下非常震撼的印象,并在城市文化符號、文化元素上創作出形象生動、概括力強的作品。但它在城市主題文化構建上的意義和作用,創造城市景觀,為城市主題文化的設計提供了依據。2.特色文化的傳播和城市名牌。在整理文化遺存、弘揚傳統文化、依托旅游資源、尋找文化與旅游資源結合的過程中,對五大文化的認同基本明晰。但五大文化從資源存在的地域上處于分散狀態,即使在市民意識中,也沒有將五大文化形成一個完整印象。文化傳播最重要的市民意識和行動,是形成城市主題文化的基礎,也是決策層面決策的重要依據。在對五大文化的傳播上,從2000年開始舉辦伏羲文化節,舉行伏羲公祭大典,開始對伏羲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力逐步加大,2005年升格為省級,同年被國際節慶協會評為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節會之一,說明伏羲文化的影響力正在加大。在這個節會的帶動下,清水縣舉辦軒轅文化節,秦安縣舉辦桃花會,這些節會的文化內涵同樣是以伏羲女媧、大地灣文化為核心。麥積區花牛蘋果節,這一節慶活動又是以宣傳推介麥積區石窟等景區風光,以佛教石窟藝術為主要內容。這些節慶活動一年一度的舉辦,已經成為一種風俗,一種民俗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生活之中,也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伏羲文化為首的五大文化擴散力越來越強。五大文化都存在檔次上升格和規模上發展的空間。伏羲公祭大典沒有像軒轅黃帝公祭大典一樣,上升為國家級。麥積山石窟還沒有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地灣遺址正在發掘整理之中,場館建設滯后,三國文化作為古戰場遺址,在選址、觀瞻、規模的挖掘和整理上存在嚴重不足,形成景點尚且不足,更談不上文化產業的延伸。秦源文化同樣存在遺址、文物、場館建設等問題。通過舞臺藝術的形式,打造文化精品,塑造文化概念和形象,是促進城市文化特色形成和傳播的重要途徑。天水市在特色文化建設上依據文化資源,近些年推出《伏羲頌》、《麥積圣歌》《麥積山的呼喚》、《秦州大宅門》、《一畫飛天》等劇目,都是比較成功的嘗試,是對旅游文化的升華。對天水的知名度和文化產出的發展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同樣,這些劇目對特色文化的推介,也注重對伏羲文化和麥積山石窟文化的傳播,挖掘天水特色文化資源的路徑是合理的,但這只是形成主題文化的一個部分。從文化產業的延伸和市民文化品牌意識的形成上,只處于初步階段,與城市主題文化要求的吸引力、融入性,感受特色文化的魅力,產生恒久的主題文化效應,存在具體內容和形式上的差距。資源的特質、產業的特質、文化的特質是形成城市特色產業的基礎,只有將這些特色最大限度地發掘、利用和有效發揮,形成特色產業,既可提高城市的經濟總量,又可以促進城市特色的形成,構建城市主題文化,使城市向名牌城市方向邁進。從天水建市的城市發展過程中,既有對天水歷史文化的整理發掘,文化和旅游融合,促進城市品位提高的成功實踐,也有工業產品名牌喪失的傷痛,以及其各產業內部分配失調,系統內耗導致喪失優勢,無法向更高層次邁進的艱難。在經歷了計劃經濟階段工業經濟的優先發展,到市場化改革后優勢的喪失,再到歷史文化旅游資源融合和快速發展后,城市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配合,就成為天水城市主題文化形成的重要契機。城市品牌的形成和彰揚,只能在新的起點上重新定位。
2009年6月國務院正式頒布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標志著關中—天水經濟區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成為國家級經濟區。《規劃》將天水列為經濟區西端的次核心城市,提出到2020年,將天水建成擁有80萬城市人口的大城市。這標志天水的城市發展由中等城市跨入大城市發展行列,成為區域性現代化大城市。新的城市定位在城市建設上,在城市主題文化的引領下,確定城市發展規劃,以主題文化引領城市發展,將城市主題文化在新的城市項目建設中得到體現,形成以主題文化為核心的管理意識、市民意識,彰顯城市文化特色,形成獨特的城市文化品味。天水市建市時的目標定位是發展大城市,建設隴上最佳人居環境,到2020年具體要圍繞“宜居天水、文化天水、生態天水”的城市定位,再按照今年《抓住機遇,發展優勢,加快天水特色文化大市建設》中“推動文化旅游業融合式發展,搶抓省上建立全國華夏文明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示范區,規劃建設隴東南歷史文化基地的機遇,打響‘羲皇故里’、‘隴上江南’兩大品牌,規劃建設中華始祖文化園,大地灣歷史文化遺址旅游園,百里石窟走廊佛教文化旅游園,麥積山文化旅游園”的思路,整合這些資源的價值內涵,把過去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階段的思維模式轉變為認識趨同、集中、統一的口徑,使外界以最簡潔,最具特色的語言,概括出天水的特征來,實現唱響天水的目標。當然,“宜居天水、文化天水、生態天水”,“五大文化”,“四大園”,“兩大品牌”的不同提法都概括了天水城市的神韻和特色。在整合這些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如果推出城市文化主題,如以“羲皇故里—隴上江南”來引領,再在這一主題下,把這一主題設計理念,付諸天水市將要進行的“三陽川、二十里鋪、太京—藉口”四個新區的設計,到2020年天水市建成區域型大城市的時候,天水有望在全國乃至世界成為名城。
本文作者:王明亞工作單位:天水市行政學院
- 上一篇:提高鐵路運輸效率的研討
- 下一篇:欠發達地區城市的空間拓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