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

時間:2022-09-09 10:23:24

導語: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

1避免和減少城市內澇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氣候變暖,與內澇有關的高強特大暴雨、颶風臺風等極端氣候頻現;城市高樓林立、循環不暢,城市上空的熱氣流無法疏散,城市熱島產生的局地氣流上升有利于對流性降雨的發生,同時城市空氣中的凝結核多,也會促進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島效應”是城市內澇的誘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城市開發過程中,大量的硬質鋪裝改變了原有的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時下滲,形成地表徑流,傳統的城市排水體系難以適應強降雨時形成的徑流量洪峰,產生城市內澇。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質是控制徑流,降低匯流是海綿城市控制的關鍵。六字建設方針中的“滲”是減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質鋪裝,充分采用滲透和綠地技術,從源頭減少徑流;“滯”是通過植草溝、滯留帶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匯集速度,延緩洪峰出現時間,降低排水強度,緩解降雨時的排水壓力。通過各類綠色雨水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多項措施聯合作用,達到降低地表徑流量、控制城市內澇的目的。

2海綿城市建設是降低徑流污染的重要途徑

我國的地表水資源污染形式嚴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來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和證實以來對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農業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類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徑流的淋浴和沖刷作用產生。特別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徑流將地表的、沉積在下水管網的污染物,在短時間內,突發性沖刷匯入受納水體,而引起水體污染。據觀測,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濃度一般都超過平時污水濃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綿城市建設六字方針中的“凈”,是通過人工濕地、生態濾池等措施過濾和降解匯流雨水中的污染物,達到凈化水體、控制面源污染、保護城市水環境的目的。同時,在雨水通過“滲”“滯”的過程也能對大顆粒污染物達到截留和初步凈化的目的。

3緩解水資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國水資源匱乏,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m3,占全球水資源的6%,人均水資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發展對水資源需求大,城市開發建設過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徑流外排,導致地下水補給不足;水體污染降低了水資源的質量和數量,也加重了水資源的緊缺程度。缺水制約著經濟的發展,應對水資源短缺危機,一方面要治理源頭污染、節約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尋新的水資源替代。雨水污染程度輕,處理成本相對較低,是再生水的優質水源。在降雨時,利用自然水體和地下雨水調蓄池收集雨水,實現“蓄”的目的;再通過各類凈化設施的處理和各級管網的輸送,將處理達標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澆灑、景觀水補充等用途,不但節省了大量的自來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實現水資源的“開源節流”,節約了水資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4結語

海綿城市建設順應了“低碳—生態”的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對于提高我國城鎮化質量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國家已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和鼓勵措施,不斷加大推進的力度,已將之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海綿城市建設目前處在起步階段,技術不斷更新,管理機制日趨完善,將會取得長足的發展。

作者:解靜靜 單位:正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