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難點與對策
時間:2022-11-14 03:54:53
導語:海綿城市建設難點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建設海綿城市存在的難點
1.“綠色海綿體”相對稀缺。其次,導致城市海綿體不足的原因是在市政建設過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硬化不透水性路面,導致徑流系數過大,匯水時間縮短,為城市內澇埋下了隱患。另外,流經城市的河道出于行洪的考慮,大多被硬化,被覆蓋,沿河兩岸可以凈化城市環境和抵抗自然災害的“綠色海綿體”逐步消失,這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抗暴雨等自然災害的能力。由此可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保護好自然湖泊、濕地和水塘就是對綠色海綿體最好的保護和利用。2.海綿城市建設政策不完善。基于建設“海綿城市”的綠色理念,海綿城市建設處于起步階段,2014年住建部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各地海綿城市建設方興未艾,但“海綿城市”建設不能僅靠拿來主義,還必須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當地海綿城市建設的政策。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國土資源、城鄉建設、規劃、水利、綠化、城市管理、防汛應急等多部門參與,因此需政府統一規劃協調,出臺完善的政策,以利于海綿城市建設的推廣和應用。同時,城市規劃、建設等相關部門在進行具體設計時應在施工圖設計審查、建設項目施工、監理、竣工驗收備案等管理環節加強審查,確保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目標與指標落實。3.社會公眾對海綿城市建設缺乏認識。社會公眾對“海綿城市”普遍缺乏認知,城市化建設的前期,人們只顧一味地追求建設速度,舒適性,而忽視了建成區與自然和諧共處。譬如,大面積的水泥硬化路面、廣場的出現,使寶貴的雨水未經利用而付之東流,建設之初缺乏考慮如何將雨水資源無害化再利用。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趨利避害。讓人們可以更加直觀地去想象未來城市會象海綿一樣兼收并蓄,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4.資金需求量大。住建部相關負責人曾公開透露,預計海綿城市建設投資將達到每平方公里1億元至1.5億元。按當前國家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有人估計,至2020年,全國658個城市建成區的20%以上面積需要達到設計標準,全國每年投資總額預計將超過4000億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需要資金約16000億元。5.缺乏穩定收益回報。《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調控引導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海綿城市建設。PPP模式在基礎設施上用得不錯,比如污水處理等項目,每年政府作為公共投入的部分是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回報給投資商,這方面已經很成熟。但是,“PPP模式用在海綿城市,怎么計算公共服務?它不像一噸污水處理完了是干凈的,很容易計算出來。海綿城市相當于在建一個生態綠地系統。這部分的服務怎么計算是一個難點,據我所知,目前還沒有特別成功和完善的模式,PPP模式應用在海綿城市建設還有一定困難?!?.我國在海綿城市研究方面還比較落后?!昂>d城市”是對城市建設的新思考、新思路和新探討,我國對它的研究起步較晚,缺乏一個系統的研究體系。另一方面,我國也缺乏相關專業人才,無法展開大規??蒲谢顒?。因此,海綿城市建設需要政府部門重視,多學科參與,結合大數據應用和地理信息技術,科學統籌,提前規劃,穩步實施。
二、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對策
1.統籌規劃,科學建設“綠色海綿體”。首先要做到低影響開發建設,盡可能地保留天然的湖泊、水塘、濕地以及樹木植被,盡可能維持城市開發建設前后水文特征不變,有效緩解不透水面積增加造成的徑流總量、徑流峰值與徑流污染的增加等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其次,要大力推廣透水性路面的建設,尤其是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設。第三要增加綠化面積,有效增大雨水滲透的面積。要增加下沉綠地的面積,要增加推廣綠色屋頂的面積,在地表淺溝中種植植被,增加植草溝的面積??傊ㄔO海綿城市關鍵是要科學的建設和保護“綠色海綿體”,讓其充分發揮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調洪能力。2.完善相關法律規定,保證海綿城市順利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家已出臺鼓勵部分城市試點政策,但缺乏對破壞海綿城市建設依法進行處罰和追究責任的法律法規。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中,最重要的還是國家發揮引導作用,完善相關法律規定。國家首先應該強調各個城市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一定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根據各個城市不同特點,進行合理的“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有序安排財政資金投入,保證海綿城市建設順利開展。其次,要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理論和理念,構建出“海綿城市”建設總體框架,出臺相關海綿城市建設保護條例,保障“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有法律可依。3.加大海綿城市知識普及,提高公眾意識。由于我國城市發展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嚴重限制了城市發展模式和人們的思想,因此在國家完善“海綿城市”法律法規過程中,針對我國群眾對“海綿城市”認識程度低的現狀,要加大知識普及力度,推廣宣傳海綿城市建設成功案例,提高公眾對海綿城市的認知和認同。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海綿城市建設要以城市建筑、小區、道路、綠地與廣場等建設為載體。比如讓城市屋頂“綠”起來,“綠色”屋頂在滯留雨水的同時還起到節能減排、緩解熱島效應的功效。道路、廣場可以采用透水鋪裝,特別是城市中的綠地應充分“沉下去”。因此海綿城市建設需要公眾的參與,普及雨水再利用技術的廣泛應用。4.加大科研資金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加大科研投入,首先表現在人才培養上給與更多資金支持,要培養出一批高素質人才,其次是提高技術水平,并不斷進行先進技術研發。另外,要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學習國外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但海綿城市建設不能照搬他人的經驗做法,而應在科學的規劃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地域特點的措施,才能真正發揮出海綿作用,從而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5.完善海綿城市的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根據試點城市的經驗,制定海綿城市的建設標準和規范,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昂>d城市”建設是一項民生工程,如果缺乏明確的技術規范,很有可能會造成技術失誤,給城市建設帶來不良后果。
三、結語
海綿城市建設不會立竿見影、一蹴而就。無論是水系濕地還是綠地廣場,亦或是城市道路、地塊內部規劃,這些都是海綿城市應具備的硬件設施?!昂>d城市”建設是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工程實踐,在確保城市防洪排澇的基礎上,合理地利用自然雨水,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壓力,是解決大城市病的一種新型的、重要的環保方式,值得我們研究和推廣應用,尤其適合于缺水干旱的城市。但我國在“海綿城市”研究上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僅在國家層面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在群眾意識上還要加大普及力度,因此要想真正建成海綿城市,實現雨水滯納和雨水資源循環利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掌握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利用海綿城市建設政策,更好地為城市居民服務,為人民造福,建設我們獨一無二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作者:方國平 單位:湖北廣播電視臺
- 上一篇: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制度創新思考
- 下一篇:雨水綜合利用與海綿城市建設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