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航空城建設關鍵問題分析
時間:2022-02-25 09:27:50
導語:智慧航空城建設關鍵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航空城作為一個以航空運輸為導向的空港經濟物質空間載體,具有城市演進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發展的個性。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智慧航空城建設應包括推動型單元、指導理念、產業基礎、要素全面感知、職能部門協同監管等內容。
關鍵詞:空港經濟智能化航空城
在城市演進過程中,城市這一概念的提出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技術變革密切相關。因處于不同社會發展時期以及受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的影響,人們對城市的設想也會產生不同的變化。自19世紀以來,“田園城市”“生態城市”“數字城市”等概念相繼出現。隨著信息技術對社會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2009年底,進一步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其解決方案。自此,智慧城市成為了當下人們設想的一種理想城市模式,必將進一步引領城市向更加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演進。航空城作為一個以航空運輸為導向的空港經濟物質空間載體,具有城市演進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發展的個性。航空城建設能有效地促進空港經濟的發展,并實現對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對智慧航空城建設所涉及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行研究,對于空港經濟的發展,互聯網以及物聯網在智慧航空城建設中的應用,以及政府制定促進航空城演進的政策建議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以樞紐機場和便利的交通網絡為基礎
城市形態的演進與經濟發展階段具有一定的關聯性,與此同時,不同形態的產業集聚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處的工業發展階段以及交通運輸形態演變密切相關。航空城建設應以樞紐機場和便利的交通網絡為基礎。一般意義上,機場是指飛機起飛、降落、停靠的場所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的總稱,具有地理空間的概念,但不僅僅局限于地理空間。另外機場也代表了在其周圍這個地理空間內部的經濟關系的總和,也即經濟空間場。空港經濟區的發展就是依托大型樞紐機場及其設施,通過航空運輸行為和航空制造活動,使得臨空相關產業各類生產要素向機場周邊地區集中,由直接服務即依托于航空運輸相關產業和具有明顯航空樞紐指向性的有關產業組成,并漸次發展集聚形成了具有強時效性的空港相關產業。[1]這些產業在空港區域合理布局,形成產業群落,能有效促進并帶動中心城區以及地方傳統產業的發展。在此發展演進的時間路徑過程中,機場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型單元,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運送貨物或旅客的場所,而是產生空港經濟的前提,決定了區域要素空間配置的區位、速度和效率,不斷吸引航空指向性產業聚集在其周邊。由于空港產業具有強時效性,因此,高效率、能滿足交換條件的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必不可少。通過立體化的交通網絡形成多式聯運,可實現產品的商業運輸。而且,由于空港一般在城市的郊區,便捷的交通條件也能夠實現空港與主城區的無縫連接。以機場的樞紐地位以及便利的交通網絡為基礎,空港區域逐漸演變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重要場所,并為其所在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地理空間。由此,以機場的樞紐地位以及便利的交通網絡為基礎而形成的具有城市功能的經濟空間載體,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將有效促進并帶動中心城區的發展,成為中心城市發展演變的副中心城區,也就是以航空運輸為導向的航空城。
二、以人為本實現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發展理念
城市的主體是人,智慧城市提倡從人的需求出發,力求營造適合人全面發展的城市,[2]同時,人類的活動又對城市形態的形成與演變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城市的演變過程中,城市各構成要素之間通過一定的聯絡實現自我調節、自我優化,并逐漸成長為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能力。智慧城市是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相協調,是緩解當前日益嚴重的“城市病”的重要舉措。不僅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也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改變著城市的運行方式。智慧城市是一種城市發展的新形態和新模式,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但是,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只是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手段,是城市建設所要達到目的所運用的途徑。以信息技術推動城市形態的演進,其目的是實現人的生產與生活根本轉型。在擴大信息技術、智能產品的覆蓋面以及應用領域的過程中,智慧城市的建設及其運行應遵循以人為本并實現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發展理念。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智能化的產品應用都能滿足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得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服務于經濟發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智慧城市建設注重從經濟發展方式、空間結構布局、出行方式和運行管理等方面進行信息化與智能化的管理,通過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維持生物及其遺傳的多樣性,保護生命支持系統,維護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具體實現需要合理的產業規劃、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資源高效配置、污染有效控制、需要具備城市系統內部的相互關聯性與智能化運行,最終實現產業、社會、生態、人文、生活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三、空港產業與航空城協同演進
經濟發展或者說是產業發展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經濟的發展階段往往決定了城市的發展效率、建設規模、人口素質、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2]航空城的演進及其建設離不開空港經濟的支撐,同時,合理的產業選擇是空港經濟發展的根本。經濟全球化、信息化以及企業模塊化生產方式改變著產業鏈各環節的分工與合作布局,速度經濟時代改變著企業的選址,使得產品適于航空運輸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機場周邊落戶,形成航空關聯性高新技術產業。在區域規劃方面,空港主導產業選擇應基于空港經濟演進機理,主要從作為運載工具的飛機為推動力發展起航空制造業;以航空公司為主導發展起服務業;基于機場的航空運輸功能發展起航空物流、會展業、總部經濟以及相關產業;基于臨空區位優勢,并且產品適于航空運輸的特點發展起高科技產業,產業內部以及產業間各市場主體可充分獲得外部經濟效益,繼而演進為空港經濟體。在區域經濟發展演進的過程中,空港經濟區以極化效應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空港經濟體系的梯度演進,逐漸成長為生產活動或商業活動的重要節點,并且隨著人口的流動,最終形成具有城市功能的航空城。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發展中的一個增長極,航空城將有效促進并帶動中心城市以及空港經濟區產業的多元化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航空城建設應統籌考慮空港經濟區內部不同功能區的發展規模與空間布局,更好地實現空港經濟區各要素的最優配置,應以空港產業的優化升級為支撐,進而帶動傳統地方產業的升級改造,實現航空城內部社會、經濟和生態平衡的最佳水平,通過經濟、城市、生產與生活的和諧發展,進而實現空港經濟與航空城協同演進。
四、城市運行的全面智能感知
智慧城市是繼“數字城市”之后的高級城市形態,是新一輪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工業化、城市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強調信息的智能運用以及信息的互通互聯,是基于信息技術之上的城市發展方向,并向更高級階段邁進的城市發展理念。[3]IBM公司將智慧城市定義為:“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2]由此可見,智慧城市是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聯的基礎上,實現人、物、城市系統各要素更完善、更智能、更協調,從而對政務、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商務活動以及產業發展等多種城市需求提供智能化運行與管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不僅僅是技術的,更是涉及空間、經濟、社會、制度和管理等,即智慧城市是將技術手段與城市建設融合在一起,利用技術手段解決當前城市建設和管理中存在的各類問題,滿足人們對理想城市的要求。建設智慧城市,應使得城市中各系統的關鍵要素協同運作,形成政府、組織和個人在智慧設施基礎上應用信息技術,具體應包括基礎設施、產業規劃、公共管理、民生服務、生態保護等各方面。相應地,空間結構規劃主要包括:物質空間、經濟空間、社會空間、生態空間四個領域。信息技術的深度發展及其廣泛運用,以及信息網絡的空間布局,將改變城市生產與生活的界限,突破城市發展的空間范圍,優化城市的空間結構和日常運行方式,實現城市各要素的高效配置。由于城市物理實體具有了感知、計算、存儲及執行能力,所以,城市運行實現了全面智能感知。
五、政府職能部門的全面協同監管
智慧城市是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具體表現為物聯網與互聯網的融合,以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產業高端發展、智慧服務為主要特征的,更安全、高效、綠色的城市形態,是對城市自然、經濟、社會系統進行智能化改造的結果。[4]智慧城市運用新技術對城市要素、公共事務等進行精細化、標準化、動態化和即時化的檢測,通過各類技術:比如傳感、通信、無線、網絡等各類信息技術共同組成以物聯網為核心的智慧網絡,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創新管理模式,促進政務的公開透明,降低行政運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最終目標在于實現對城市的全面智能化管理。[5]推進智慧技術在城市管理、社會治安、人口管理、政府服務、公共服務、社區服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促進城市各領域管理互聯互通、及時響應和有序運行,實現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細化和高效化。城市管理工作常常需要市政、環保、工商、交通、醫療、教育以及環境檢測等各部門實現網絡化連接,更需要人與物之間的有效連接。智慧城市是政府管理城市的信息化手段,是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對傳統城市運行的技術革新,因而需要城市各要素之間的互通互聯。雖然各部門都在進行數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計算,然而,由于部門的分割狀況長期固化,不同部門之間信息傳遞不暢,政府各職能部門工作效率低下,協調成本較高,造成大量資源浪費。這就強制要求數據信息共享的政策基礎和技術可行性,應利用一定的技術手段以突破各部門之間的體質障礙,解決日益嚴重的信息分割問題。但各系統往往缺乏互聯互通的信息共享,不同部門間信息傳遞不暢,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造成大量資源浪費。互聯網、物聯網和無線網等現代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將實現人與人以及人與物的互聯與感知,從而實現對經濟、社會、生活的全面協同監管。
總之,隨著經濟形態的演進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智慧航空城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新增長極,智慧航空城建設應包括推動型單元、指導理念、產業基礎、要素全面感知、職能部門協同監管等內容。
參考文獻:
[1]馬曉科.臨空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耦合作用機理[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7):118-122.
[2]劉潔.智慧城市實操性規劃探索———以廣州天河智慧城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30-135.
[3]張云霞,來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電信科學,2011(12):85-89.
[4]辜勝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設的理論思考與戰略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5):74-80.
[5]傅振瀚.大數據時代〔本文系河南省重點研發與推廣專項(軟科學)項目“鄭州智慧航空城建設路徑研究”
作者:孫月梅 翁玲玲 單位: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 上一篇:輸配電網線路規劃與建設標準化研究
- 下一篇:LED在城市照明工程的運用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