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評審法制化建設探索與實踐

時間:2022-09-17 03:28:21

導語:財政評審法制化建設探索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評審法制化建設探索與實踐

一、太原市財政評審法制化建設探索

(一)評審職能進一步強化。自《評審條例》頒布以來,太原市預算評審中心任務資金量由2012年的65.67億元增長為2019年的384.67億元,平均年增長率28.73%,累計完成評審額4033.95億元,審減資金637.36億元,平均項目資金審減率為15.8%。節約了財政資金,降低了預算成本,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評審職能進一步強化的同時,業務結構也不斷優化和健全。2012年之前評審業務結構單一,基本局限于各類政府投資建設工程造價評審,占到了總任務的90.5%;2014年—2015年,依據《評審條例》規定和職能范圍,加大了財務專項資金核查工作,占到了總任務數的52%以上,形成了財務評審和工程評審兩駕馬車并駕齊驅的局面。2016年,財政部下發《關于充分發揮預算評審中心職能作用,切實加強預算管理的通知》和《關于加強部門預算評審工作的通知》,對財政評審工作在財政資金分配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新的職能定位。部門預算評審和預算支出績效評價作為全新職能,登上了太原財政評審事業發展的“舞臺”。至此,建立預算編制、執行、監管、績效評價相互銜接相互制約的評審工作機制基本形成。2016年4月,山西省委“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督查組在太原市財政局檢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時指出:“評審中心在建立‘先評審后下預算,先評審后招標,先評審后撥付資金’工作機制方面已走在了全國前列”。按照這一工作機制,2016年至2019年,共評審部門預算資金95.18億元,預算績效評價239.57億元,兩項業務量逐年上升,所占比例也由2016年的5%上升至2019年的17.3%。同時,繼續完成了對市級重點項目和民生項目建設資金的評審工作,評審金額達1169.24億元。在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為綱領,《太原市財政投資評審管理條例》為基礎的法制化軌道上,實現了財政評審在預算編制、實施、完成全過程的參與監督,真正成為了現代財政建設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專業力量。(二)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近年來,伴隨財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PPP合作模式在經濟新常態下已在全國各地得到廣泛應用,政府投資采用PPP模式成效顯著。新領域新挑戰對評審工作的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太原植物園建設工程是太原市2015年確定的“五個一批”重點工程項目,由上海綠地集團和太原市政府、太原市園林局合作的一個重點PPP項目,工程總投資達23.55億元。為迅速掌握PPP建設項目特點,更好地提供服務,項目建設前期,評審中心全面參與到專家論證環節,了解施工工藝和施工難點,并對《項目合同》制定過程中涉及的關鍵點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總結,為工作全面開展打好了基礎。面對新的知識領域和復雜的施工過程,僅依據施工說明和設計圖紙,并不能完全對工程項目的總體和細節全部認知。依據《評審條例》,評審中心采用現場探勘和圖紙相結合的方式方法,3年多深入建設一線300多次,查證工程簽證、變更設計前后對比、核實施工做法、使用專業的技術手段測量工程量,最直觀的•基層探索掌握了造價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建設單位在報審資料中的施工措施,有效規避了隱蔽工程、丟漏項工程、簽證變更工程等帶來的風險。評審過程中,本著“不唯增、不唯減、只唯實”的評審理念,嚴格按照《評審條例》依法評審,對送審設計方案進行初步評審,提出意見和建議,從源頭上杜絕重復建設、小題大做、鋪張浪費等現象發生。嚴格工程量核實,核查是否存在多算、漏算及重復計算,防止瞞報冒算,套取財政資金。統一材料價格,對建設主要材料價格,依據國家的價格信息,結合國內市場調查價格,及時加以認定。安排進行進度評審,保證評審結果公平、公正的同時確保了施工順利進行,為建設項目提供了優質服務。(三)工作時效性顯著增強。作為財政資金撥付的基本依據,評審結論的時效性影響著整個項目資金的支出進度和建設施工進度。《評審條例》中也針對評審時效性進行了明確規定,要求“評審機構自收到完整評審資料三個月內,作出評審初步結論”,“自收到反饋意見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向財政部門提交評審報告”。2019年,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在山西省勝利召開,這也是山西省歷史上承辦的第一次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太原市作為主賽區,承擔了開、閉幕式和60%以上的比賽任務。評審中心緊密圍繞“二青會”組織籌辦工作任務,“服務二青、奉獻三晉”,充分發揮財政預算評審職能作用,勇于承擔各項急、難、險、重任務,承擔了包括預算控制、比賽設備采購、場館建設、運動員經費、青運村運營等所有環節的預算評審工作。接到任務后,為充分保證評審時效,嚴格按照《評審條例》規定,第一時間制定了詳細的項目評審工作方案,成立了專家組,開通項目“綠色通道”,加班加點、認真履職、熱情服務、團結協作,為賽會提供了全面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共接收項目資料203次,出具成果性文件174份,涉及資金36.48億元。圓滿完成了“二青會”的資金保障任務,為賽會的成功舉辦做出了積極貢獻。(四)評審結論權威性充分體現。在法制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是全面提升工作質量重要抓手,更是強化評審結論權威性的重要保障。為此,評審中心緊緊圍繞《評審條例》規定,加強“三基建設”,尋找制度缺陷、堵塞機制漏洞。在管理制度層面,明確評審概念、評審范圍、評審內容、評審流程等內容。在操作層面,制定質量考核標準、規范項目流轉程序、規范和控制評審風險、約束評審行為。工作中,嚴把資料接收關和稽核復審關,“掐住”一頭一尾,確立了“兩上兩下”的項目評審模式。完善了《評審工作流程》和《操作規程》、編制了《評審工作權力運行流程圖》、《評審風險防控圖》、《項目交換意見紀要》和《現場勘驗記錄表》等基礎性制度,健全了人才庫、法律法規庫和材料價格庫、定期召開業務研討會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形成了以《評審條例》為核心的太原市預算評審法律制度體系。

二、太原市財政評審法制化建設的實踐

(一)加強了財政評審法制理念。評審中心緊緊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太原市財政投資評審管理條例》開展工作,不斷完善評審工作流程,完善工作體制機制,對項目的政策背景、預算的編制、資金的分配以及相關政策進行科學的掌控和把握。堅持依法評審,不斷研究學習財政轉移支付、政府債務、政府采購、財政監督、政府國庫管理、績效評價等法律制度,加強預算評審和績效評價工作水平,全力提升評審工作質量。針對重大評審項目實施終身責任追究制,完善問責機制,進一步強化法律的權威性。(二)提升了財政評審履職效能。一是做好了部門預算重點項目評審。緊緊圍繞重大政策和重點領域,對相關具體項目支出開展預算評審,助力財政“調結構、惠民生”,堅決落實有關加大調整支出結構力度、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的工作部署。二是進一步優化評審項目選擇機制。加強與財政局業務科室溝通,擴大評審項目選擇范圍,有針對性地選擇特點共性趨同的、具有普遍性問題的、對預算收支有較大影響的部門預算項目開展評審,推進預算評審工作由“點”向“線”和“面”的拓展。三是優化改進評審方式方法。優化評審組織方式和流程,推動評審模型、模板和OA創新工具的開發和使用,深入推進評審方法研究,持續提升評審工作效能。四是強化相關業務融通。加大預算評審、績效評價與重大建設項目評審等工作在計劃安排、流程管理、結果運用等方面的統籌力度,增強預算評審與項目建設評審等業務工作的有機銜接。(三)強化了評審結果的運用機制。一是建立了評審結論反饋機制。將評審的結論通過適當形式反饋給預算單位,督促預算單位切實加強預算編制和執行等環節管理。二是壓實了評審結論的執行機制。《評審條例》實施為評審結論應用提供了法律依據,評審結論作為財政部門撥付資金的重要依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是有效杜絕了評審風險。《評審條例》作為財政評審工作的基本法律保障,形成了統一有序的行為規范,進一步明確了評審機構的工作職能、范圍,預算單位和建設單位的責任和義務,評審結論的作用和效力,使評審工作在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法律制度下健康發展。

作者:董冬 單位:太原市財政預算評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