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黨領導法治建設探討
時間:2022-05-12 09:50:11
導語:新時代黨領導法治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進入“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當前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正確認識并梳理清楚黨的領導與全面依法治國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分析為何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法制制度創立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歷史邏輯,得出堅持黨的領導是當前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同時,認識到全面依法治國對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及路線與完善黨的執政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全面依法治國;黨的領導;法制制度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其政治主張、完成歷史任務而提出的重要主張,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鍵一環。全面依法治國不是空洞無物的,而是有其豐富內涵和實踐路徑的,其實現的根本保證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準確理解全面依法治國與堅持黨的領導的關系,既能進一步強化黨的領導能力,又切實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效能,對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黨領導中國法治建設的歷史邏輯
事實的概述往往發人深省。為什么中國近代史上,洋務派、維新派本就是掌握國家政權的封建階級進行的自救的運動而未能取得該有之勝利?為什么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名義上掌握國家政權而未能徹底貫徹三民主義以達成初定期望?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在坎坷革命歷程中取國家勝利后很快穩定國家政權,使得中國人民一步步“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在中國共產黨100周年誕辰之際,我們更需要不忘來時之路,走好前行之路,用洞察的眼光冷靜思索上述問題。
(一)歷史選擇黨領導中國法治
中國共產黨28年革命歷程和72年的治國歷程告訴我們,這所有的成功簡單歸結起來,就是“始終有代表民生、民意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立國之初,便廣集民意頒布《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鞏固新生的國家政權,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改革開放之初,便順應經濟體制改革而修訂實施1982年憲法開啟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程,而以習為核心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在新時代之初,便應時而變修訂實施2018年憲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法治基石。這是中國共產黨立于民族大義、治國理政的成功訣竅所在。
(二)中國共產黨的內生優勢
在民主革命時期,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誕生時便天然與先進的生產方式相聯系,且有嚴密的組織紀律性等一般無產階級政黨的優勢,同時還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優勢。同志將之概述為三方面:受三重壓迫、思想覺悟高以及與農民有著天然聯系。其中,嚴密的組織紀律性體現在革命過程中重視法制法度建設。在土地革命時期提出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為軍隊制定的行為規范,規范軍人行為,并先后起草《井岡山土地法》和《興國土地法》以維護農民群眾利益,保持與農民的天然聯系;解放戰爭時期,在進入北平之前提出“約法八章”做到民心穩定、社會治安平穩,解放軍所到之處各界人士夾道歡迎。改革開放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國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其中法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截至在2019年十三屆全國人大閉幕現行有效法律272件。概言之,在革命戰爭年代與和平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將自身的內生優勢外化為法律命令指引革命、建設、改革取得成功。
二、黨的領導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由多個利益集團形成的政黨政治被認為是民主法治存在的顯著特征,因此,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建設通常是與多黨制緊密聯系在一起。然而,我國的法治建設的基礎和目的,是與資本主義國家有本質的差異,我國是在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動搖的基礎
我國建設的法治建設是社會主義的,不是資本主義的,更不是別的什么主義。社會主義法治的建設要求法律必須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法律的實施必須以人民群眾的滿意為標準。然而,既能切實踐行社會主義原則,又能反應人民群眾利益,那只能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一方面,社會主義法治民主政治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的。近代以來,我國社會混亂、政局動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28年的民主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改造,最終建立起新中國并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從而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奠定了政治基礎。改革開放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保障人民群眾利益為標準而加快法治建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保障人民權益,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另一方面,黨的宗旨是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目標相一致。概言之,中國共產黨28年革命歷程和72年的治國歷程告訴我們,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道路不動搖。
(二)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法律創立與完善的領導力量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首先要有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律,且需是良法。要達到有法且是良法就必須依靠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來指引制定頒布。只有在黨的指引下,才能正確把握立法的方向,才能制定出符合歷史發展和人民意志的法律。另外,法律的制定需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而不能超越歷史發展。親歷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的蔣碧昆曾言道:“那個時候,五四憲法實際上已經非常先進了,也發揮了它應有的價值,尤其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個原則的提出,是非常了不起的。”這是中國共產黨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制定出符合歷史發展的憲法,協調好法律與經濟基礎以及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使得國家早期社會主義探索取得巨大成就,為后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政治基礎和法治根基。總體看來,社會主義法律的制定過程就是將黨的宗旨、方針通過立法形式上升為國家意志的過程。法律的制定符合時代需要,尊重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只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使我國立法始終符合黨的宗旨,符合社會主義和歷史發展趨勢,才能在改革、發展與穩定中找到平衡點。
(三)中國共產黨是執法守法的重要表率
黨既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又要發揮好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在依法治國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首先重在執法。執法要求國家的行政執法機關要切實踐憲法和法律所賦予的各種權利與義務,嚴格遵照憲法和法律辦事,杜絕各種違法亂紀。由于執法是一個復雜、涉及面廣的過程,這就要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政黨來領導執法者。因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要求用黨的正確思想武裝執法者使得他們的思想始終與黨的思想、路線保持一致,使得執法者至于黨的領導與監督之下,這樣才能做到嚴格執法。其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守法。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廣大干部與群眾的法治意識依然淡薄。這些因素需要中國共產黨做好普法活動,提高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法治意識。
三、全面依法治國對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具有重要價值
進入新時代以來,習和黨中央反復強調堅持加強黨的領導,而全面依法治國,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僅有利于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而且有利于全面從嚴治黨。
(一)實行法治有利于切實履行黨的方針、政策以及路線
法律的統治階級意志地集中體現,代表著統治階級的利益。我國的社會主義憲法和法律是反映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意志的,而中國共產黨正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在建國初期,由于法律的缺位使得1956年黨的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分析,在“”期間遭到踐踏,國民經濟發展陷入停滯,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法律虛無主義盛行。進行改革開放后,黨中央積極進行各項法律法規的制定,將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通過憲法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并上升為國家意志。其實,黨的領導還應通過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升為法律,變成國家意志這一途徑來實現[2],這不僅沒有削弱黨的領導,反而是強化黨的領導,而且也有一定程度上對人民群眾正確理解黨的方針政策有宣傳宣誓的效應,使得人民群眾更好的擁護黨的領導。
(二)實行依法治國有利于改善黨的執政方式
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符合人社會發展規律與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不能忽視現實國情而超越歷史階段,而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掌舵者,需要提高并改善執政方式。執政方式包含有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在現行憲法中規定,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鄧小平同志也曾言道“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治。”[3]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民主,其實質是人民民主。由此觀之,法治建設有利于改善并提高黨的民主執政。另一方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要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與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不能超越歷史發展階段而忽視現實國情。我國所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與具體國情相結合而創立,是不斷發展完善并與時俱進的道路。例如,從同志到習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概述,從鄧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戰略到當前提出的“兩步走”戰略安排,都是建立在對具體國情與歷史發展階段準確把握的基礎之上。歷次“修憲”都將“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寫進憲法序言,以確保黨正確把握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做到科學執政。概言之,全面依法治國,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能改進黨在民主執政、科學執政的方式,有利于黨切實踐行依法執政。
四、結語
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現代化的重要戰略部署,而在進行法治建設中必須有一個領導核心凝心聚力,這個核心是中國共產黨。我國幾千年封建政治傳統歷來是“人治”,法治文化傳統雖有卻較為少,這是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其中一方面是“家天下”的文化傳統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國家的政權是為一姓氏、一家族所掌握,而非為“公天下”,人民大眾多處于被統治地位。這種局面的改變是在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逐漸改變,黨代表民意、民心、民智,逐漸利用“法治”取代“人治”。因而,需要正確認識到中國的法治建設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并逐漸完善的,沒有黨的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是缺乏靈魂的,將成為空談。另一方面,推進依法治國,也是在踐行黨的宗旨、方針及政策,貫徹黨執政為民。因而,新時代下任何割裂黨與中國法治建設的主張和言論都是荒謬的、錯誤的。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 07:114.
[2]冷福榜.論依法治國與改善黨的領導[J].黨建研究,1999(07):23.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作者:齊陽珂
- 上一篇:刑法修正案與新證券法的有效銜接
- 下一篇:城鎮化建設對農村居民財產收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