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學校建設的應用與路徑
時間:2022-12-13 03:28:29
導語:當前學校建設的應用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嚴曙光周建存工作單位:湖南城市學院
地市高校作為地區內有較強資源優勢、技術優勢的組織,完全可以介入到農村文化建設中去,為農村文化建設服務。地市高校還可以利用自身文化建設的優勢,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村文化的繁榮發展。
克服思想誤區,樹立為農村文化建設服務的新觀念(1)地市高校應當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自身重要職責長期以來,高校的教育大多注重知識、科技的教育,忽略農村建設的需要,在課程設置方面忽略了農村文化建設的特殊需求。實際上,地市高校作為地方文化的教育與傳播者,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有著重大職責,對此,地市高校應該進一步更新教學理念,加強課程的建設與改革,諸如對課程設計、學生選擇、培養目標、教學模式等方面需要滲入更多的農村元素。同時,地市高校應充分認識到自身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這樣也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建設與發展。(2)地市高校應樹立農村、農民新概念,多與農村農民溝通在有些高校,他們認為高校的服務對象應該是城市。不可否認,高校在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忽略了農村,忽視了農民。目前,仍有一些人認為農村農民素質偏低,教育工作難做,教育效果不佳。實際上是他們對農民不了解,他們不知道農民也有很強的求知欲望。在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民是主力軍,如果農民的素質不能較好的提高,就不能增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效果。對此,地市高校應積極的轉變傳統觀念,充分認識知識對提高農民素質與農村文化建設的作用,積極引導青年教師、學生深入農村,與農民打成一片,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服務活動,把有效的知識傳授給農民,發揮知識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讓農民在與高校師生的交流中加深友誼,彼此都得到進步,讓農民實實在在的看到地市高校帶給他們的好處,從而有利于高校服務農村文化建設,也有利于加快農村文化建設。
發揮高校功能,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升農民素質農民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農民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農村文化建設的效果。地市高校專家較多,科研實力較強,農村農業服務能力也較強,因此,地市高校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可以從這樣幾方面發揮自己的優勢:一是主動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有計劃地對農民進行職業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二是大力開發農村網絡教育資源,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學習知識技能。三是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村農民發展經濟、文化的能力。四是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展農民文化素質培養,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引導農民移風易俗,樹立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自覺遵紀守法,熱愛社會主義新農村,熱心農村的公益事業,樂當新時期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新農民。
加強合作互動,實現高校與農村發展的雙贏(1)積極開展文化下鄉服務地市高校要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重要的工作任務列入日程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幫助農村文化建設,促進農村文化走向繁榮。一是高校組織本校藝術團隊深入鄉村開展文化活動,利用假期時間開展“三下鄉”服務,宣傳科普知識,引導農民科學種田,科學生活;指導農民開展健身活動,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培訓農村文化人才,提高農村業余文化隊伍水平,從而引導農民為農村文化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二是高校組織力量到農村去宣傳法律知識,解決農民生活中遇見的實際難題。這既能讓師生深入實際,了解農村,了解農民,拉近高校與農村農民之間的距離,又能指導和幫助農村進行經濟文化建設,一舉兩得。三是幫助農村開發文化資源,積極提供文化創意服務,幫助農民興辦文化產業。(2)努力服務地方文化設施建設建設社會主義農村文化,離不開基本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地市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人才、管理和專業優勢,努力為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比如,提供建設管理人才的支持,提供建設規劃、設計咨詢,幫助農村建設文化館、圖書館、體育活動室、科研宣傳室等。(3)加強農村與高校的“雙向”互動農村文化建設,主體是農村農民,因此,要想取得文化建設的成果,農村農民的主體地位不可忽視。只有農村農民與高校建立友好合作關系,“雙向”互動,才會促進農村文化建設快速發展。一方面地市高校要經常主動地深入農村農民,調查研究,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為農村文化建設獻計獻策,為農村文化建設解決具體實際問題。二是農村也要與地市高校友好合作,積極幫助地市高校改革教育教學。經常對農村文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主動地跟地市高校聯系,以求在地市高校的幫助下解決;經常性的組織黨員干部到地市高校交流學習;支持和配合地市高校開展農村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使之更好的服務于農村文化建設。
- 上一篇:高校師資隊伍價值及實踐
- 下一篇:當前教學質量探究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