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問題與解決方案

時間:2022-12-28 08:48:09

導語:海綿城市建設問題與解決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綿城市建設問題與解決方案

【摘要】降水量的增多易造成城市內澇,如何面對環境變化和雨水帶來的洪澇災害,是我們在進行城市建設、改善城市環境方面的重要課題。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代表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本文介紹了海綿城市的概念和建設的意義,分析了當前我國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從管理和工程建設兩個維度給出了改善海綿城市建設困境的措施,以期給同行幫助。

【關鍵詞】海綿城市;建設;問題;對策

1海綿城市的概念和意義

海綿城市指在城市中建設綠地、草坪、森林等“海綿組織”,下雨時,對降水進行滲透、滯留、儲存,然后凈化。在干旱有用水需求時進行釋放,使城市能夠靈活適應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當城市地表徑流豐富時,地表可以通過吸水、滲水和凈化,合理有效地儲存這些水資源;在城市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水資源可以得到釋放和利用。合理利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水資源,不僅可以減輕城市洪澇災害,而且可以有效保障水資源的供給,合理有效地平衡水資源,促進生態城市的建設。建設海綿城市主要有三個意義。①海綿城市建設的初衷是解決降水過多的問題。改變以往單一市政管網排水和泵站排水的現狀,更好地依靠城市生態系統蓄水、排降水,合理利用生態調節來緩解城市內澇。②建設水循環系統,加強城市水土保持,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城市內澇,還可以解決城市缺水和水污染的問題。③為提高城市景觀綠化水平,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應合理劃分道路和居民區,提高綠地利用率,并采用透水性路面。海綿城市進一步加強了濕地公園的建設,為城市增添美麗的景觀[1]。

2當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面臨的困境

2.1法律法規不完善

海綿城市建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在建設中,如果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指導,就容易偏離方向,違背最初的建設目標。我國幅員遼闊,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各不相同,給海綿城市建設帶來難題,海綿城市的規劃管理、資金支持、建設維護都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引導。當前,海綿城市建設的法律法規大多未體現生態文明的相關內容,在實踐中,針對不同地域的不同情況,其保障體系也不夠完善;同時,還缺乏統一的政策和法律的引導和支撐。

2.2科技創新能力落后

科技創新能力影響著海綿城市建設的質量。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經常會出現諸如綠色屋頂、透水路面、雨水花園等技術難題需要解決,但我國海綿城市建設起步較晚,技術相對落后,缺乏相關理論知識的指導,更多的是借鑒、學習國外的先進建設理念和系統發展模式,通過進一步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不斷尋求更好的建設方案[2]。在這方面,應該積極加大科研力度,因地制宜,得出符合我國國情發展和地域情況的海綿城市建設理論和技術。

2.3建設理念落后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片面追求項目速度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也存在。一部分城市管理者沒有意識到城市發展應該多元化,導致建設理念相對落后,城市發展的設計和規劃也處于零散狀態。城市管理者在對城市進行治理時,應該把重點放在“綠色基礎設施”上,綜合考慮水資源和水環境,加強環境保護和整治。尤其海綿城市建設技術作為新技術,需要進行全面綜合考慮,要從長遠出發,做到可持續發展。

2.4對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認識不到位

在我國,海綿城市這一概念的引入時間尚短,專業技術人員更熟知和了解相關理論和技術,公眾對其還不夠了解。公眾對海綿城市理念的認知直接影響到他們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參與、配合的程度。公眾對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理解和認同程度越高,對項目開展的助力越大。海綿城市建設是系統工程,需要企業和公眾的積極配合與參與。

3針對海綿城市建設困境的解決方案

3.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涉及水利、交通、環保等眾多部門的重大系統工程。參與建設的部門越多,需要協調的資源就越多,管理的難度也就越大。因此,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建立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合理規劃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時,首先需要制定海綿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其次,根據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人口特點,制定建設方案;再次,城市宏觀調控要協調和理順城市間的功能關系,形成協同發揮防洪、節水、涵養水源的預期作用。各方遵循一定的規章制度,為城市海綿的建設貢獻力量[3]。

3.2提高技術水平,促進工程建設專業化

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應用的透水路面、下沉式綠地、綠色屋頂等都對技術水平有較高的要求。國外對于雨洪管理的研究開展較早,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可借鑒參考國外先進技術。除此之外,為了提高技術水平還可以從兩點入手。①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加強企業和各大院校之前的合作,讓更多的學生進入項目進行實習。同時從企業中挑選技術人才送至院校深造,開闊視野、提高技術素養。②加強技術創新,通過開展專項課題研究,吸引更多優秀的科研工作者投入到基礎理論的研究中,為海綿城市的建設奠定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

3.3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增加城市透水面積

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質是海綿體的新建與保護,海綿體除了道路、綠地、河流湖泊,也包括城市建筑。如今,快速的城市化發展大大減少了城市的透水面積,導致雨水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要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積需注意三方面。1)老舊城區市政管網改造老城區改造難度大,建設成本高。舊城地下管網需要改造以儲存雨水,與排水管實現良好的連接,不僅起到調節雨水的作用,而且達到了凈化水的效果。2)鋪裝透水路面透水路面可以幫助雨水更快的下滲及時補充地下水,減少熱島效應的出現。透水路面項目的選址要求相對較高,需要綜合考慮地址、氣候、施工、人文等條件,并且需要進行定期的維護工作,防止產生沉淀物造成堵塞。3)增加綠地覆蓋面積,用綠地吸收多余的降水可以對城市建筑物樓頂進行綠化,設置綠色屋頂,在綠地中種植耐澇耐旱、觀賞性強、維護成本較低的植物。同時,還可以在城市道路兩側建造下沉式綠地,遇到暴雨時可以幫助攔截和緩存沖刷下來的泥土與石子,在排水的同時起到保護道路的作用。最后,通過建設海綿公園、雨水花園,擴大城市的綠化空間,有助于收集并凈化雨水。

3.4重視城市水系保護

隨著城市化發展,城市污染物排放量日益劇增,水資源受到了極大地破壞,河流湖泊調蓄能力降低,城市水資源加速枯竭,城市洪澇災害頻繁發生。所以,要重視城市水系保護,減少城市水污染。水系與海綿城市建設有著密切的關系,城市的河流湖泊是城市生態景觀的載體,是天然的海綿體,對城市的內澇能夠起到有效的緩解作用。如果河流湖泊的調節功能被破壞,在雨洪來臨時便無法發揮調蓄洪水的作用,所以必須加強對城市河道水系的治理力度,增強城市抵御洪水壓力的能力。

3.5修復城市濕地系統,提高雨洪調控能力

濕地系統是人們重要的生存環境和動植物的生存基地,有著“自然之腎”之美稱,具備調節局部氣候、凈化環境、緩解洪澇災害等強大的功能。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向周邊快速擴張,大量的天然濕地遭到破壞,同時城市人口激增帶來的生活垃圾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更是降低了濕地系統的生態功能。所以,需要積極采取措施修復城市濕地系統,提高雨洪調控能力。1)加強現存濕地保護城市濕地在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滯納凈化場地,是自然條件下形成的蓄洪納洪最佳場所。尤其是要加強離中心城區較遠的新開發區的濕地保護,嚴禁出現填埋坑塘、河溝等濕地的現象。以犧牲濕地為代價的城市建設必將增加城市內澇風險。2)開展生態恢復工作圍湖造田會使地表徑流調蓄出現困難,導致洪澇災害頻發,因此,各城市應當針對城市內澇較為嚴重的區域,重點開展生態恢復工作,充分利用城市現有的水利設施、公共綠地等將緊鄰不透水路面的綠化帶改造為植物緩沖帶,削減徑流流速和污染負荷,改善區域水環境。

4結語

綜上所述,海綿城市建設關系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無論是建立管理體系,還是開展生態保護工作,合理利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水資源,減輕城市洪澇災害,有效平衡水資源,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海綿城市的建設是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機遇和挑戰,各級政府和企業要做好工作、積極應對,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徐君,賈倩.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江蘇省海綿城市建設影響因素分析[J].生態經濟,2021,37(1):83-89.

[2]曾瑤,曹志榮.海綿城市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7,8(23):24-25.

[3]賈倩,徐君.數字經濟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影響研究[J].經濟論壇,2020(3):134-138.

作者:賈沛霖 單位: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華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