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涯規劃信息技術建設探究

時間:2022-06-18 09:14:36

導語:高中生涯規劃信息技術建設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生涯規劃信息技術建設探究

摘要:新高考改革給予學生更自由的選擇權利,生涯規劃作為應對這種自由選擇權利的充分條件。從學生個體而言,如何進行科學規劃,從教育管理者而言,如何將合理有效的方式進行推廣應用,信息化技術的融合應用極具價值。

關鍵詞:高中生涯規劃;新高考;信息化

福建省各高中學校不斷通過融入信息化手段來應對新高考時,多數學校側重于選排課等問題的技術性處理,而忽略了生涯規劃的信息化應用。高中生涯規劃應“著眼于學生在高中階段所面臨的成長與升學的特殊需求,培養學生以選擇能力為核心的初步的人生規劃能力,幫助他們順利完成人生的初步選擇。”[1]一方面,它需要調動師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從管理的角度出發,這種能力的培養更需科學的方法做支撐,并將總結的經驗進行推廣。

一、當前高中生涯發展規劃存在的問題

(一)主觀評價,缺乏科學評測依據。高中生涯規劃的出發點在于發掘學生個人興趣和特質,發揮學生學習優勢和興趣的引導作用,實現個性化發展。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部分學校選科和發展指導唯分數論,僅依據一兩次考試的分數高低,指導學生進行課程選擇。而部分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選擇的過程中,較多采用主觀印象上的評價,通過安靜、鬧騰、愛動手、膽子大等標簽進行分類,并給出發展建議。另一種情況,即便組織一定的心理測評,但僅僅是走走過場,數據積累少,分析維度單一,極少能進行長期的跟進了解,并形成科學評測。(二)職業課程缺位,行業認識模糊。生涯規劃課程應該是一套完備的課程體系,其中需要引導學生認識行業和各職業的特色,讓學生可以提前感知一些熱門或者重要的行業和職業。但目前多數學校不具備這種課程設計能力及實踐基地,行業專家講座更是難以保障。很多學生對一些工作的認識停留在影視作品或親友相傳,未能形成清晰認知。這種片面的認知極易將學生的職業規劃帶入誤區。(三)靜態定位,缺乏對學生發展的動態追蹤。生涯規劃顧名思義屬于動態的探究過程,高中生涯規劃,則是一個貫穿高中學段的動態規劃過程。在探究過程中,他們不僅只是受限于高一結束時選科的時間點,更需要在選科前不斷進行自我探索,揚長避短,進行特長發揮,也需要在選科之后,以設定時間軸形式,為學生推薦不同時間節點的自我探索發展路徑,使其縮短認知行動與目標間的差異,并不斷完善自己的探究過程,做好過程管理。而筆者在走訪中發現,學校更看重如何完成選科這個節點,選科后的職業生涯發展課程則重視度不夠,更少有系統的管理細則及平臺。(四)專業選擇參考的數據繁雜。新高考的改革不僅帶來選科的變化,也帶來了高考錄取方式的變化。針對同一個專業,不同的學校可能對學生的擇校科目有著不同的要求,如2020年選科要求中,針對西班牙語專業,廈門大學不提科目要求,而北京外國語大學則要求歷史科目必選。針對全國諸多高校各自不同的專業選科要求,如何快速檢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也需要學校及主管部門關注與解決。

二、基于信息化技術的高中生涯規劃建議

(一)開展學生自我認知指導。目前成熟的心理測評工具非常多,如霍蘭德興趣測評、MBTI性格測評。心理學理論開發的各種自我認知測評工具對生涯教育幾乎有一種壟斷態勢,成為學校生涯課堂的必然選擇,但這些測評工具也有不足,沒有針對高中學生及教育環境,且測評是靜態的,而學生對自我和社會的認識在動態變化中,第三方測評公司不可能持續不間斷地對學生進行測評。因此只有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針對高中學生的生涯規劃在線測評系統,豐富測評工具,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測評題庫,如職業興趣傾向測評、一般能力傾向測驗、校園生活適應測評、多元性向潛能發展測評,要涵蓋職業價值測試、性格測試、職業能力測試等方面,從而使學生更全面了解自我。同時,測試是基礎,不是結理論與實踐果,系統同時能根據學生測試數據進行分析,給測試者相應的專業和職業推薦,解決學生困惑。(二)建設學生生涯規劃在線課堂。學校教師由于長期處于教學一線,對社會發展及各行業職業了解并不是非常深入,對學生生涯規劃建議受限于個人人生閱歷及水平限制,對學生生涯規劃課程不夠專業且不全面,又慮及社會第三方生涯規劃機構的商業性,不能放心地將課程外包,因此建設生涯規劃在線課堂就非常的必要。此時可以通過搭建信息化共享平臺,與名校及專業生涯規劃機構合作,引進一批專家、名師講座,如南開大學附屬中學生涯規劃網絡課程《走進生涯,遇見未來》,實現專業課程講解,再結合學生反饋,本地教師進行適當解釋及引導,從而實現專業授課、個性輔導。(三)豐富學生的職業生涯體驗。面對龐大的高中生群體,通過真實的社會實踐去了解職業環境難度極大。可利用VR技術、全息影像技術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職業環境,啟發職業興趣。而通過與特定的企業或科研機構等合作,通過特定時間的遠程互動交流,也可以讓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職業一線人員的經驗及感受,從而對職業認知更全面更立體。(四)構建生涯規劃大數據庫。一方面,通過搭建專屬數據庫,優化檢索方式,支持學生或教師根據關鍵字搜索學校信息、專業信息、招考信息等,通過建立多維度對比表格,使學生一目了然地了解自己填報資源等所需信息,也支持根據職業類別、職業名稱篩選職業。支持用戶查看職業的具體信息,包括職業定義、任務職責、知識背景、大學課程、職業技能、從業資格、常用工具、薪酬待遇、工作環境、發展前景、職業道德和典型企業招聘要求。另一方面,挖掘與分析數據信息,從隨機的、模糊的數據中提取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利用學習分析技術對獲取的數據進行處理,了解學習者多種學習行為背后的深層信息;并運用可視化視頻或圖像存儲、呈現分析結果,讓學習者能夠直觀地了解分析結果和自身的學習情況。[2](五)監測區域生涯發展和升學數據。作為教育管理部分或學校管理者,需要通過不斷豐富的數據進行管理優化。通過產生的各類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尋找性格測評、科目選擇、專業走向、升學數據直至職業發展等進行數據關聯分析,優化信息化系統,提升高中生涯規劃的管理效果。對學生來說,信息化手段可以直接幫助學生獲得學科抉擇的方法、路徑,獲得專業的可參考分析報告,為自己未來的學科選擇和發展規劃建立起更加合理的范式。系統需要通過提供基礎性心理測評工具以及學校、學科、專業、職業等相關信息,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自我、認識外部世界;便捷地調用數據與資源,采集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數據,整合學科潛在能力及專業興趣偏好,輔助學生簡單快速地掌握個人學科優劣勢,助其選擇未來的專業學習方向和職業發展路徑。對學校和教師來說,信息化可以幫助解決新高考改革帶來的高中發展指導轉型的燃眉之急,幫助學校和教師平穩有效地應對新高考改革帶來的陣痛。從長遠來看,平臺可以幫助學校和教師理清新高考背景下的未來高中發展指導思路,不管是涉及學生的學科抉擇的優化,還是涉及教師職業生涯的培養,都可以通過平臺獲得系統的支持,通過統計數據獲得參考依據,從而抓住新高考模式下學校跨越式發展的先機。

“對于高中學校而言,進一步轉變教育理念和辦學行為,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設更為豐富、多元、高質量的空間、平臺、機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專業的職業生涯教育指導,應該是對新高考方案最好的回應”。[3]新高考改革已經來臨,應對這種變化,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一味想著將學生的選擇引入到常規的文理二分制,或者以不變應萬變,任由考試和學生自由選科的自由發展。筆者作為教育管理者和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應用的倡導者,希望能夠融合社會力量,發揮教育管理者及教師的創新思維,為國家培養真正急需的人才,為學生開啟一個自我探索之路,打造一個屬于他們的個性學習場景。

作者:謝乾平 單位:閩侯縣電化教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