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措施
時間:2022-12-14 02:57:18
導語:本科生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開發實踐教學資源、組織專業創意競賽等方面論述了在學科評估中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的幾點措施,其結果對高等教育教學評估工作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學科評估;師資隊伍;培養目標
東北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辦學的定位是為冶金行業和相關制造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基于此定位的辦學模式,同時,為適應教學評估的具體要求,本專業積極為本科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開發資源,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平臺。在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上主要立足于如下幾方面建設。
一、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2012年,本專業招收的學生由四個班增至六個班。專業為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在培養計劃中增加了認識實習。2015年,專業在2012級學生中組建了“卓越工程師班”(簡稱“卓越班”)。同時,由于各種原因,有的企業暫停接待本專業學生實習,有的減少了具體的實習地點。在此背景下,學院和專業積極組織教師利用各種資源,為本科生創建新的實踐教學基地。2015年,材料與冶金學院積極與鞍鋼鲅魚圈分公司聯系,建設了校外實習基地,解決了本專業2012級學生認識實習的問題。為拓展專業在有色金屬加工方面的實習基地,本專業教師利用與中鋁瑞閩鋁業有限公司科研合作的條件,在該企業建立了實習基地,為“卓越班”的實習創造了條件。2016年,專業負責人和專業教師到無錫張家港地區調研,與四家企業洽談,聯系實習事宜,得到了企業和地方領導的大力支持。專業教師還與大連中車聯系,使本專業的兩個班的本科生有機會到該企業實習。由于學院的支持和本專業教師的積極參與,使專業6個班的認識實習和6個班及“卓越班”的生產實習工作全部得到了落實,為本科生的校外實踐教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專業還與山鋼集團、魏橋鋁業公司和寧波興業銅業公司的相關人員進行了接觸,這些企業都非常歡迎本專業學生到企業實習。
二、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為了貫徹落實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等戰略部署實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計劃。2011年,東北大學首次申請參加“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有7個專業獲得批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是其中之一。專業在2012級和2013級組建了“卓越班”,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學生中遴選一個班參加“卓越班”的學習。“卓越班”在大三下學期組建,學生自愿報名。參加“卓越班”的遴選條件為二年級之前的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成績為良或以上或有參加過實踐創新活動的證明。實行導師制,雙向選擇。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專業的9—10位教師參加“卓越工程師班”的教學和學生指導,每人負責指導3—4名學生。學生大三下學期參加專業講座,大四上學期有四門課程單獨成班上課。組織系列實踐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到航空、汽車、機械等企業參觀實習,拓展他們的視野。在單獨開課的幾門課程中,任課教師積極探索教學方法,采用更為靈活的方式加強教與學的互動。專業組織授課教師進行研討,使課程內容更加結合實際應用。為了“卓越班”實踐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專業分別組織聯系了中航沈飛民機、華晨汽車研究院、中鋁沈加、華龍新能源和沈陽東方鈦業等企業。這些企業對“卓越班”的實習十分重視,安排多名技術人員接待,有的企業還由總經理協同各車間主管技術負責人一起與學生召開座談會,介紹企業的現狀與發展。“卓越班”在大四年級參加拓展的“材料成形工藝課程設計”和拓展的“畢業設計(論文)”。在經過安全教育和文獻綜述環節后,大四上學期即可進入實驗室參加實驗,做與生產實際密切相關的課題。為了提高學生的溝通和表達能力,專業為“卓越班”的學生組織文獻綜述陳述、課程設計答辯和畢業設計(論文)中期檢查等環節,學生受到了更多地鍛煉。學生的反饋情況表明,參加“卓越班”確實收獲很大。在第一屆“卓越班”畢業之時,專業組織指導教師和學生召開了研討會,對第一屆“卓越班”的經驗和不足做了研討和總結。在第二屆“卓越班”教學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做了進一步的改進。
三、開發實踐教學資源
東北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兼有鋼鐵加工和有色金屬成形,涉及軋制、擠壓、拉拔、鍛造、沖壓、鑄造等多個成形過程,如能建立虛擬實踐教學系統,將營造實踐教學的良好氛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使本專業本科生的實驗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2014年,專業組織教師成功申請遼寧省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和東北大學“材料成形類專業互動式實踐教學系統的研發與應用”。在實施該項目的過程中,成立了由教師和本科生組成的“互動式實踐教學軟件”開發團隊,并與軟件公司合作,共同進行教學軟件的開發。共組織了三個學生團隊,參加的學生有2011級、2012級、2013級和2014級的幾十名學生。考慮到梯隊的接續性,年級包括大二至大四三個年級。采用動態退出機制,保證學生時間的靈活性和選擇性,憑情趣、毅力、個人志向、自我約束能力及職業規劃方向來自我調整。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分工明確,教師引導專業知識、圖紙解析;企業輔導軟件學習,制作細節、制作技巧及鏈接工作指導。學生制作負責具體模型制作、知識庫建立、腳本撰寫。按照進度計劃的時間節點,教師、企業人員及學生進行會面協商,解決一些積累的問題,對工作進行階段性總結,并布置下一期工作。工作開展得行之有效,平穩有序。這是一個全新的模式,是教學項目課題組一個新的嘗試,學生也體會到了企業的管理理念,為走向工作崗位做好了心理上的準備。從2014年開始組建團隊至今,課題組已設立了四個子課題。已完成“軋制設備拆裝仿真模擬”軟件的開發子課題,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教學提供了有實用價值的教學工具。開發的軟件具有學習模式和組裝模式雙重功能,學生可以在學習模式中看到設備的組裝過程,在組裝模式中可以自己動手選擇零件進行組裝,從中理解設備零件的組成和結構。軟件的投入使用會極大地方便教師授課時的講解,方便本科生的模擬實踐。該軟件在“材料成形機械設備”課程中部分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學計劃中將設單獨的學時為學生所用。基于教師的科研工作,課題組還完成了“冷軋工藝實踐教學輔助軟件開發”和“熱軋帶肋鋼筋連鑄連軋生產線工藝過程互動學習系統”兩個子課題。目前,正在進行“擠壓工藝流程及工模具互動式教學軟件”子課題的開發。
四、組織專業創意競賽
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要求,本專業在2015年首次創辦了“材料成形工藝創意競賽”,旨在為本科生搭建展示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運用知識能力、綜合素質和提升就業競爭力的平臺。2016年,專業聯系了東北大學創新與創業學院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主辦了“東北大學第二屆材料成形工藝創意競賽暨沈陽市大學生材料成形工藝創意邀請賽”。競賽由東北大學學生科學技術協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科學技術協會承辦。第一次競賽的題目為“輕質合金輪轂制備”,本專業有9支代表隊參賽。專業邀請了資深的教師參加競賽的決賽答辯,學生的創新思維受到了評委會的好評。第二次競賽的題目為“新型手機殼體的設計及制備”,競賽吸引了幾十支代表隊報名,其中沈陽理工大學、沈陽大學、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和遼寧科技大學的代表隊5支。參賽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殼體的外觀和結構、選用材料及制備工藝等方面提出了有特點的創意方案。線上評審,共有13支代表隊進入決賽。由校內和校外評委組成的專家組為決賽隊伍組織了答辯,學生們的精彩表現給評審專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專家們一致認為此類競賽有新意、有難度,確實對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很有幫助,建議繼續辦好此類競賽。
參考文獻:
[1]鄧萍,管靜.淺議我國高校學生評教指標體系[J].科教文匯,2009,(12):45.
[2]王平.理工科大學實驗教學的改革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7,4(17):91-92.
[3]劉靜.大學生培養過程的改革與實踐[J].教育科學,2017,5(15):254.
作者:王平 單位:東北大學
- 上一篇:高校屋頂花園建設思考
- 下一篇:本科院校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