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科學與科學建設論文
時間:2022-03-10 10:28:28
導語:人文社會科學與科學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群中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數十個省級重點學科;有3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6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一些學科和研究領域已經或正在全國產生重要的學術影響力。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地理學、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哲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宗教學、民族學、教育學原理等多個學科已建成為特色學科。
二、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隊伍建設卓有成效。
在人才隊伍方面,學校已經擁有一支年齡與職稱結構合理、學緣關系好、創新能力強、學術視野開闊、事業心特別強的文科教師隊伍。目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擁有3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位“國家千百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古典文學家霍松林教授、民族學家周偉洲教授當選為陜西省首屆社科名家,歷史學家趙世超教授現任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尤西林、郝文武等教授入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100多人在全國性或陜西省各類學術組織中擔任理事以上學術職務,其中擔任會長、副會長或秘書長20余人。一大批“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霍英東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等中青年教師已在學術界脫穎而出。
三、學術影響進一步提升,在科研項目、經費、成果等方面獲得長足進步。
近年來,我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年均30余項,2014年又有新的進步,全年獲得42項國家社科基金(不含單列學科),居全國第12位次。同時,承擔國家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解決的能力也在增強。2010以來,我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8項。研究成果產生了良好影響,獲得同行認同,相繼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二、三等獎多項;獲得陜西省人文社科獎第一、二等獎占陜西省的1/3;一些服務社會的成果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有些成果直接被吸收進入政策層面。
四、科研基地與平臺建設穩步推進。
目前,我校已建成多層級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創新平臺。“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作為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發揮著積極的輻射和引領作用,“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西北基礎教育與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宗教研究中心”、“西北國土資源研究中心”等4個中心已建成為陜西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已成為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發展研究基地”成為西部旅游發展研究的高起點、高水準平臺。我校與陜西省文物局等部門共建的“國際長安學研究院”為陜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對推進中華文化傳承和區域文化建設正發揮著積極作用。
五、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學術期刊建設成績喜人。
近幾年來,我校共舉辦國際性學術會議40余次,國內學術會議120余次,有600余名教師受聘前往外單位講學,1500余名國內外專家受聘來校做專題報告。這些都為繁榮我校人文社會科學,推動我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人才走出校門國門、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學校的“長安大講堂”、“曲江講壇”、“啟夏論壇”、“香積講座”、“教師教育論壇”、“西部大講堂”等活躍了學校濃厚的學術氛圍。我校在學術期刊建設方面也發揮著重要影響。《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首批入選教育部“名刊工程”,2012年入選“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此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唐史論叢》《西北民族論叢》《當代教師教育》都是各相關領域表現不俗的期刊,為推動學術創新做出了積極貢獻。
單位:社科處
- 上一篇:科學救援下的科學建設論文
- 下一篇:解放思想大討論心得體會專題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