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區建設環境教育研究

時間:2022-07-27 10:20:01

導語:低碳社區建設環境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碳社區建設環境教育研究

摘要:在梳理低碳社區建設環境教育文獻的基礎上,分析了低碳社區建設與環境教育的相互關系,界定了低碳社區建設中的環境教育的多維目標,構建了一套能全方位、多視角的反映低碳社區建設中環境教育效果的評價指標體系。從低碳社區建設內容和低碳社區建設環節兩個角度提出了開展社區環境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低碳社區;環境教育;實施途徑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氣候變暖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門話題,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2007年在印度尼西亞制訂了“巴厘島路線圖”,2008年在摩納哥討論了“低碳型社會、低碳經濟”的發展[1]。節能減排、低碳發展成為城市發展、社區建設的關鍵和核心。對自然研究的豐碩成果、將自然環境視為不可分割整體的戶外教育、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問題的保護教育是環境教育的前身,環境教育是為了將自然與社會科學進行綜合[2]。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入,代際權利、環境權利、分配不公、資源戰爭、全球環境等成為新的環境教育課題,環境教育成為一個開放動態的教育過程。環境教育是以提高人們環境知識、環境意識、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處理環境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3]。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低碳發展(社區)成為必然選擇。低碳發展是一種低消耗和低排放為特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低碳社區建設是低碳城市建設的具體落實[4]。低碳發展與環境教育緊密聯系[5]。低碳發展成為環境教育的創新理念,環境教育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為低碳發展提供了教育內容,二者相互促進。環境教育通過傳授環保知識、養成環保態度、示范環保技能、培養環保能力,從而引導城市社區生態建設、居民低碳消費、企業節能減排,使低碳發展在心理上的“落地”[6]。國內外學者對低碳發展與環境教育進行相關研究,并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7-8],但對于低碳社區建設中的環境教育途徑較少。本研究正基于此。

1低碳社區建設與環境教育

1.1低碳社區建設。低碳社區建設起源于低碳經濟研究,2006年,尼古拉斯•斯托恩從經濟學視角全新審視氣候變化,對英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適應可能性和影響進行了評估[1]。2007年,英國皇家環境污染委員會也了通過新方式規劃管理城市來減少環境影響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報告[7]。Koketa1(2006)發現城鄉居民能源消耗中城鎮居民碳排放明顯高于農村居民[8]。Kemfert(2004)和Bernard(2007)通過模擬碳排放交易市場認為中國與俄羅斯是未來的主要供應商[5]。Glaeser(2008)和Kahn(2008)以美國大都市區為案例,研究城市居民碳排放的區位關系,發現郊區比中心區碳排放多[6]。國內低碳社區建設研究起步相對較晚,通過社區發展的理論研究和碳生產率、碳排放系數的量化研究[9]發現,低碳社區建設的本質是低碳經濟建設,核心是降低社區生活的能耗,目標是減少碳排放[10],城市森林是實現低碳社區的主要途徑[11]。我國低碳社區建設須借鑒英、日等經驗,要走發展與減碳、經濟與社會結合的特色特色道路[12]。政府、市場、公民三方協作的治理模式是低碳社區建設的歷史傳承選擇[13]。取消產能過剩和高消耗的企業、調整產業結構、開發利用新的可再生資源,是推動低碳社區能源系統的區域化途徑[14]。建設基于農耕文明的低碳生態社區是低碳社區建設的轉型必然[15]。1.2環境教育。“環境”和“教育”可以并列使用(PatrickGed-des)[16],環境教育不是以環境為對象的科學教育,也不是以環境為對象的工程教育,而是以公民為對象的基于環境素質培養的公民教育[17],社區環境教育以社區為基本單元,以社區居民為對象,以培養居民環境素養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18]。國外社區環境教育開展相對較早,取得了相對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成果[19]。主要涉及社區環境教育的理論、功能、方法以及有效性等四個方面[20],具有教育主體多元、內容涵蓋面寬、重視教育設施建設、注重教育生活化、創新教育形式、保障教育有效性的特點[21]。我國環境教育起步較晚,從斯德哥爾摩人類大會到第比利斯會議,環境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業界和學界的重視,社區環境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22-24]。大多數學者認為,社區環境教育是以社區為范圍,旨在提高社區成員的環境素養和生活質量[18],目的是培養其對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和科學評價的正確觀念[25],包括環境知識、環境對象、環境操作、環境目標四個模塊[26],受個人條件、社區環境狀況、責任歸因等因素影響[27]。“綠色創建”、“研討對話”(王景憲)[28]、“志愿活動”、“課題研究”[29]等活動是有效提高環境教育效果的措施;提高對山岳型景區[30]、自然保護區[31]的感知是開展旅游環境教育的有效策略,法制宣傳、師資培訓、農技改進等是農村環境教育提高的有效措施[32],提供設施、創建文化、日常參與是環境友好型社區的環境教育關鍵[33],創建綠色學校、發展生態旅游、建立網絡平臺是開展自然保護區社區環境教育的對策[34];立項調研、策劃組織、動員參與是開展社區環境教育的主要步驟[35]。

2低碳社區建設中的環境教育

2.1低碳社區內涵及建設內容。社區是居民主要的生活、居住場所,根植于社區自然資源,同時產生大量廢棄物。可持續社區被視為人們永遠愿意居住的地方。健康社區是零耗、本地供應、良好保護、公平快樂的地方。低碳社區是指通過生態綠化、降低居民活動碳排放等措施達到零排放的社區[10],低碳社區建設是落實低碳經濟的著力點,低碳城市建設包括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基礎設施,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實施低碳建設技術,實施低碳城市管理[4]。建設低碳社區,需要從設計理念、建筑材料、建設技術、能源系統、資源利用、管理運行、社區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全方位進行[34]。包括基底低碳、結構低碳、形態低碳、支撐低碳和行為低碳五個方面,其建設內容包含能源更新、產業轉型、推行循環經濟、構建緊湊社區、發展綠色交通、推廣低碳技術和鼓勵節能行為等六個方面。2.2低碳社區建設中的環境教育目標。基于前述界定的低碳社區建設中的環境教育概念,可知培養居民環境素養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是其總目標[15]。社區環境教育內容目標包括社區居民環境知識傳授、社區居民環保意識培養、居民環保技能形成、居民環保行為養成四個方面。社區環境教育組織目標包括社區政府、非盈利組織、民間團體、社區學校、研究機構、社區企業、社區居民等七個方面。將社區環境教育內容中居民環境的知識、意識、技能和行為各建立3個評價指標,通過對建設不同低碳程度的社區,進行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和質性訪談獲取居民環境教育效果,運用層次分析法、GIS空間分析方法和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效果評價,找出低碳社區建設中環境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社區環境教育的評價目標(圖1)。2.3低碳社區建設中的環境教育途徑。2.3.1低碳社區建設內容中的環境教育途徑。針對低碳社區建設內容,社區環境教育可從以下方面實施:①社區居委會組織參與途徑:社區居委會作為社區管理者,通過法律規定的社區居委會的環境教育的權威性,切實建好低碳環保宣傳櫥窗、宣傳牌、宣傳網,開設社區環保論壇,組織社區環境法規知識競賽;②社區學校活動參與途徑:通過充分利用社區內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創新開展環保科技發明、環保圖畫、環保志愿活動等形式,推動環境教育活動有效開展;③家庭娛樂實踐途徑:通過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兒童廢物分類回收比賽、親子環保手工藝品比賽、家庭環保旅行、生活垃圾收集系統競賽等行為中開展社區環境教育。2.3.2低碳社區建設環節中的社區環境教育途徑。針對低碳社區建設環節,社區環境教育可從以下方面實施:①低碳規劃方案參與途徑:低碳社區建設包括低碳社區的規劃編制、建設和管理三個環節,目前我國規劃方案征求公眾意見環節,由于規劃本身的技術性較強而公眾參與程度較低,因此,通過社區居委會邀請規劃分局技術人員進社區解說規劃方案要點,在此基礎上居民通過網絡提出對規劃方案的資源環境建議,可以有效提高環境教育效果;②綠色社區創建途徑:綠色社區的創建是一個系統工程,可以通過評選環保企業、學生環保大使、綠色學校等活動推動綠色社區創建,在此過程中實施環境教育;③碳足跡審計與管理途徑:通過對社區內的建筑物碳足跡、家庭碳足跡、個人碳足跡的計算和審計計劃實施環境教育。

3結論與展望

梳理了低碳社區建設和環境教育的相關文獻,理清了低碳社區建設與環境教育的相互關系,界定了低碳社區建設中的環境教育的多維目標,該目標包括內容目標、組織目標和評價目標,構建了一套能全方位、多視角的反映低碳社區建設中環境教育效果的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12個指標,并從低碳社區建設內容和低碳社區建設環節兩個角度提出了開展社區環境教育的有效途徑。本研究是對低碳社區建設背景下社區環境教育的一種研究框架,社區環境教育效果評價指標是否合理、能否反映實際情況。還有待通過調查實證研究來驗證,社區環境教育效果目前沒有可借鑒的評價模式,指標體系還需要根據低碳社區建設程度而不斷豐富完善,如何更科學的準確進行社區環境教育量化是后續研究的方向。

作者:劉小蘭 楊立國 單位: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