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建設之淺見
時間:2022-11-14 11:21:30
導語:血站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建設之淺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從加強血站內部控制管理,提升血站公共形象;降低血液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會計信息真實有效等方面論述了加強血站內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意義。通過分析當前血站內部控制體系存在問題,闡述如何加強血站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強化血站內部控制制度的貫徹落實和監督考核,切實起到制約權力濫用、預防腐敗的作用。
關鍵詞:血站內控體系建設
2012年11月29日,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該規范自2014年1月1日起在行政事業單位執行,開啟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的新紀元。此后,財政部于2015年《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2016年出臺《關于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基礎性評價工作的通知》、2017年出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相關政策。為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據。健全的內部控制規范能夠轉變采供血機構(以下簡稱血站)管理者的思想意識,推動血站由“松散式、粗放式”管理向“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轉變,為采供血機構高效、廉潔的發展奠定基礎。提高血站公共服務形象,建立健全高效完善的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十分必要且重要。建設實施好《內部控制規范》對于提高血站管理水平,提升血站公共服務質量效率、規范經濟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一、加強血站內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內部控制管理是降低血站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基礎。血站屬于公益事業單位,主要業務包括血液采集、檢測、分離、儲存和運輸。由于無償獻血,有償使用的獨特模式,血液成本的形成和價格的確認一直廣受社會關注。血站在管理模式和生產流程上具有特殊性,其既具備公益事業單位的公益屬性,又具有企業單位的生產屬性。血站采集的血液需經過檢驗、分離、包裝、儲存和運輸等多個生產環節,方能加工成可供臨床使用的成分血,在每一生產環節會產生不同的生產成本。高效的質量體系、業務體系、健全的內部控制及經營管理體系、完善的業務流程管控,有助于提升風險控制水平,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血液成本提供切實保障。(二)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是會計信息真實有效的基礎。會計信息的完整有效能真實反映資金使用情況及血液加工的成本。而加強內部控制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完整的有效途徑。內部控制管理是通過建立制約機制、明確經濟活動流程、規范內部資金使用,為成本的控制和會計信息的質量提供保障。除此之外,由于會計信息是對一段時間內經濟成果的直接反映,通過向社會公眾公開會計信息,讓大家更多地了解血液成本的構成及資金使用效率。因此會計信息是否真實有效直接關系到血站的公信度,加強內部控制能夠提高經濟活動的有效性,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從而獲得社會公眾的信任。(三)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是提高血站的綜合管理水平的保障。通過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健全單位的預算管理、收支管理、資產管理、工程項目管理、政府采購管理、合同管理等重點業務領域的內部控制規范。有效地梳理和整合單位管理制度,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的職責權限和流程,為采供血業務的運行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內部控制管理制度與質量業務管理制度相融合,起到監督制衡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單位的綜合管理水平。(四)有效內部控制制度能夠起到制約濫用。公共權力,預防腐敗的滋生當前,我國法律法規相關規章制度正處在不斷完善中,濫用職權甚至腐敗現象仍有發生。在中紀委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內部控制最基本的原則是權力制衡,一個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會讓制度下的執行者之間形成良性制約,避免權力的腐敗。
二、加強血站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
完善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對于推動血站職能轉變,提高血站服務效率,優化血站公共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加強血站內部控制管理十分必要。當前,血站內部控制體系不夠完善,內部控制管理基礎較為薄弱,管理意識相對淡薄、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與監督仍需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有待進一步規范、管理手段相對滯后。通過建立與血站實際運行情況相匹配的風險評估機制,推動血站內部控制制度進一步健全,是血站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以此為基礎,推動經濟業務的活動過程達到事前預算、事中監督控制、事后考核的最終目標。(一)強化領導帶頭作用,加大內部控制規范文件的理論學習、研究及培訓。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單位內部控制領導小組,將其作為一把手工程。由單位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承擔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制度制定及貫徹落實的主要責任。單位主要負責人從單位整體和業務層面對單位經濟活動管理的內部控制體系進行全面設計;優化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框架結構;引領制定和執行單位內部控制制度。根據部門管理職能和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的原則,明確內部控制建設牽頭部門和內部控制執行評價和監督部門。強化部門間協同效應,深化部門間溝通及合作、共同貫徹落實內部控制制度。單位領導在單位內部控制建設、規范管理的過程中應當發揮權威和模范帶頭作用,在單位內掀起推進內部控制建設的熱潮,自上而下開展貫徹落實。組織職工參加由主要領導講授的內控管理知識的專題培訓會,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開展全員內部控制業務知識培訓,提高單位全體職工對內部控制工作的認知度。只有全體職工熟悉了解并能夠自覺地執行單位的各項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二)建立風險評估機制,預防和控制風險的發生。從招募獻血者進行無償獻血到最終成分血在臨床使用,需要歷經多層環節,過程管理復雜。為確保采供血工作能夠安全有序、高效廉潔地開展,對過程中產生的不同風險進行嚴密防范控制是血站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任務。因此,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精準評估是內部控制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單位應建立對經濟活動風險點進行定期、不定期評估的內控制度,尤其在外部環境、經濟活動、管理要求發生重大變化的領域,應及時對經濟活動風險點進行重估。成立風險評估工作小組,對經濟活動風險評估結果應當形成書面報告,對關鍵風險點進行精準評估并提出相應內部控制建議及措施,并提交單位領導班子,作為完善內部控制的依據。內部控制建設管理部門應對風險評估的結果進行分析,對單位經濟活動風險進行排序,建立單位經濟活動風險流程圖,并制定科學、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將經濟活動風險控制在單位可承受范圍內。通過查找單位經營活動中的風險點并對風險點進行控制是內部控制管理的關鍵所在;通過風險評估,及時識別、分析單位經濟活動中與內部控制目標相關的風險,并制定合理的風險應對策略,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環節,是采取控制活動的依據。為控制和預防經濟活動中風險的發生,需將風險點落實到具體的部門和崗位。以加強對關鍵節點的風險評估和管理工作,并通過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有效開展風險防范工作。(三)完善制度建設,制定內部控制手冊。根據財政部門的相關制度、有關內部控制規范的要求,結合單位內部控制管理建設的框架結構和具體情況,不斷修訂完善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和內部控制手冊;規范業務流程,明確工作職責,將責任落實到位,充分發揮不相容崗位的相互分離,相互制約作用;健全完善的“內部控制手冊”是全面推進內部控制建設工作的重要依據。動態管理“內部控制手冊”并嚴格執行是內部控制建設工作有效開展的前提,是推進內部控制建設工作的長效機制。在內部控制手冊實施過程中應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管理漏洞和薄弱環節,針對問題查找風險點,制定防控措施,研究改進方案。(四)規范的會計基礎工作是內部控制的基石。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與否直接影響單位經濟活動的秩序;影響經濟管理水平的提升;影響經營成果的真實反映。規范的會計基礎工作對會計控制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會計控制是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環節,對單位內部控制管理水平具有直接影響。內部控制管理是對單位經濟活動的過程進行控制管理,而會計工作是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等過程實施控制。首先,單位要有健全、有效、具有指導意義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控制制度以保障會計工作有序完成;設置合理的會計崗位,做到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確保各崗位權責明確,相互制衡。其次,單位應具有完善的會計處理程序、明確的審批權限、嚴格的單據審核流程,按照財務制度和相關規定審批報銷。通過嚴格的審核制度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有效。最后,加強會計檔案的保管控制和管理,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業務水平、確保財務人員正確履行職責。只有扎實的會計基礎工作才能保障內部控制管理發揮有效的作用。(五)做到不相容崗位的相互分離。不相容崗位的相互分離是經濟活動發生過程的相互監督和相互制衡的關鍵所在。其核心是起到內部牽制的作用。《內控規范》第三章第十五條規定“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關鍵崗位責任制,明確崗位職責及分工,確保不相容崗位的相互分離,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單位要認真全面、系統地分析、梳理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所涉及的關鍵崗位,明確崗位責任制、明確崗位職責及分工,確保不相容崗位的相互分離,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實施相應的分離措施,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制衡的工作機制。并對單位內部控制關鍵崗位工作人員執行輪崗制度,明確輪崗周期,不具備輪崗條件的應當采取專項審計等控制措施。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遏制舞弊和腐敗行為的發生;其次,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不僅可以進行事前預防,更能在事中起到相互監督、相互牽制的作用,在舞弊發生時予以糾正的作用;最后不相容崗位定期輪崗是杜絕舞弊、預防腐敗、保護工作人員的必要措施。(六)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與監督。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關鍵是制度的落實和執行,完善規范的“內部控制手冊”需要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才能發揮真正作用,形同虛設的內控制度會失去內部控制管理的意義。加強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目的是從機制上防范舞弊,從源頭上預防腐敗,保護干部職工,保護國有資產,對單位內部管理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推進單位經濟工作廉潔高效、規范有序、健康發展。強化內部審計監督作用,內部審計部門是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管理評價和監督的主要部門。內部審計部門應保持其獨立性和權威性,對單位的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評估檢查。按照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基礎性評價工作標準》,從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評價內部控制制度的規范性、健全性、完整性和實用性,評價查找風險點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制定的防控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將責任落實到崗位。授權審批、不相容崗位從制度上應起到相互分離,相互制衡的作用。針對評審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不斷改進完善內部控制設計,修正已發現問題及薄弱環節,確保單位內部控制得以有效運行。此外,應建立健全績效考評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對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及容易產生損失的失控點,進行跟蹤檢查。對于因不落實內部控制制度而造成的決策失誤和經濟損失,應追究相關領導和責任人的責任,并按照相關規定和績效考評制度的規定進行考核,對于因落實到位取得成績的員工,應給予表彰,以促進內部控制管理制度的高效落實。(七)完善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提高內部控制管理質量。完善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提高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明確業務流程,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提高不相容崗位分離控制的執行力和授權審批控制效力。根據單位具體情況明確信息系統歸口管理部門和信息系統管理崗位;規范信息技術部門在信息系統運行管理、技術支持、應用系統開發、質量與安全管理、數據管理以及用戶服務方面的職責權限。對單位經濟活動實施有效的控制,促進單位經濟活動與信息系統協調統一,有利于提高單位經濟活動的預測和決策水平。將單位經濟活動的內部控制流程嵌入單位業務信息系統中是一項復雜工程,防范信息系統自身風險也是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方面。因而要加強單位信息化建設用信息化手段來規范內部控制管理行為;優化單位經濟活動流程,防范經濟活動中的人為風險,提高單位內部控制管理水平。
三、結論
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大幅提高,人們對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健康需求、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追求,基于此,國家對公益事業發展的投入、績效的考評及社會公開度、透明度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不僅如此,政府職能的改變也對采供血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有效的內部控制建設為提升血站經營管理水平提供了制度體系保障。血站管理者應從戰略發展得高度認識內部控制建設管理,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管理環境,積極完善內部控制管理的組織設計,有效將單位的各種經濟活動納入統一的管控體系中。提高風險識別能力,保障資金安全;降低血液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采購血事業的良性發展提供保證,從源頭上遏制腐敗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
[2]黃國成,張玲主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新華出版社,2010
作者:牛利軍 單位: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
- 上一篇:高校會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問題
- 下一篇:鋼鐵產品質量檢驗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