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高校學風建設研究
時間:2022-11-14 03:01:37
導語:傳統文化與高校學風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高校學風建設中,弘揚傳統文化涵育傳統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現實耦合。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貫穿始終的繼承性傳統,高校學風建設是學校師生群體在教與學表現出相對穩定、積極向上的狀態。充分理解在高校學風建設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耦合效應關系,對于推動良好的高校學風形成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學風建設;耦合效應
一、耦合契機
學風建設是大學發展的可持續主題,從學校層面到師生層面都需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學風建設、創建優良學風。進入信息時代以來,校園貸、西方敵對勢力的“普世價值觀”、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學生趨于功利化和浮躁化、西方節日意識形態的輸入扭曲了部分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在傳統文化中的東周諸子百家超越時代的哲學智慧:在思想層面,傳統文化中的諸子百家思想為學風建設提供了邏輯參照,比如儒家文化的“義利觀”的弘揚;在文化層面,傳統文化為高校學風建設提供基礎的支持;在實踐層面,傳統文化為高校提供案例指導。所以,當高校學風建設嵌入自信的傳統文化之時,它們之間的耦合所體現的相互影響,并通過配合促成教師“教”、學生“學”良好的風氣,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積極奮進的效應。
二、傳統文化對學生“學”的耦合效應
在貫穿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歷史里,形成了包括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學派,只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所實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時儒家學說成為正統地位,其他思想處在次要的位置,但是閃耀光芒的諸子百家傳統文化在淵源流長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文化形式和文化符號并在傳承中得以延續。從客觀現實來看,很多學生對于傳統文化處于模糊或碎片化了解的狀態,對于促進良好的學風建設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對于重建國家形象,“青年強則國家強”的現實需求中對于倡導傳統文化的發展是與時俱進的。新時期強調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因此充分理解新時期我們的思想、品格從諸子思想傳承中與學風建設的耦合效應關系,對于推動良好的高校學風形成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首先,孔子的“義利”思想與高校學風建設具有一定耦合效應。市場經濟促使部分學生利字當頭,對于金錢過度看重,導致校園貸危機層出不窮。在古漢語詞典中對于“義”的解釋有:社會認為合宜的道理和行為、禮節等,對于“利”的解釋為:財力、錢財方面的好處,《論語•里仁》中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義利”是社會發展的良好屬性,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義”才是當今社會的追求、個人的追求,所以“義利”觀成為合乎倫理的規范以及道德標準。孟子對于義認為“舍生而取義者也”,對于孔子的“義”具有延展和獨到性,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曲”,對于錢財要以正確的追求方式,不能通過不“義”手段獲得。《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來形容顏回的安貧樂道生活哲理,這也是當今大學生應該有的清高生活,對于重義輕利、安貧樂道的品格西方卻以此來大做文章,從意識形態對其攻擊,但是它的精髓仍然影響大部分人的價值觀念。同樣,后世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天之生人也,使之生義與利”,也是強調正確的處理“義”與“利”的關系。在高校學風建中,從古典傳統文化中研究義利觀對于高校學風建設具有實際的價值,其精華必須借鑒發展。其次,“仁”的思想與高校學風建設的耦合效應。個體的發展中要具有仁的內在品格,“仁”的內在方面突出個體人格的主動性和獨立性,達到“仁”就要做到自我修養、修身克己、“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當今社會是“微”手機的時代,從微信、微博、微電影、微游戲充斥高校學生的方方面面,而對于其背后負面信息同樣影響大學生整體狀態,比如:微信將大家層層隔離,真實的地理空間已經不再有意義、大眾傳媒錯誤價值導向、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對未來就業的擔憂等都為日后的畢業迷茫埋下伏筆。修身克己,自我調節和保持相對穩定的適應功能,從而排斥、消化外來的一切干擾,保持一個“修身克己”生活態度,“禮崩樂壞”導致周天子的無能為力,以“克己復禮以為仁”成為每個個體成員(君子)的自覺追求。所以,在新時期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中,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引導高校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承擔。儒家強調“修身”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同樣也可以作為當代大學生學風建設的重要指導,是進德修業的積極行為,所以當代大學生對人格完善的追求,從學習傳統知識中獲得對現實有用的知識。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有科學價值且至今仍有意義的教育學心理規律。如“性相近、習相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僅會學,還要強調自己的“修身”、克制與鍛煉自己的意志,主動地約束自己,所有這些都是作為“仁”主動實現個體人格的力量。最后,關于“度”“篤行”對于學風建設的耦合效應。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部分學生功利心比較強,與自己利益相關的積極參與,與自己利益無關的則處于消極狀態。“度”就是講中國的辯證法,是很難用語言去概括的真理,在學風建設中學生如何領會其中的真理,需要在實踐中體會做人的度、做事的度、“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度等。例如,學生對于微游戲不能過分地玩、進入高校不能一味地談戀愛,這些思想對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實踐來感受其中的恰到好處。篤行精神強調既要學有所得,又要把所學的知識能夠應用到社會,在古代漢語詞典中“篤”是厚實的意思,所以在《禮記•中庸》所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強調學習是一個會學、會問、會思考、會辨的“知”過程,最后厚實的“行”,才能真正地做到知行統一。這種篤行精神,為高校學風建設的開展明確了目標,現在高校的暑期社會實踐能把學校所學的知識能夠傳遞給社會各個層面,做到了“轉知為行”,實現了“知行統一”的宗旨。所以說,從傳統文化中要廣泛地學習其中的經驗、知識甚至在考察中獲得一手資料,將學生“學”置于主體的地位,這樣才能實現傳統文化對于學生“學”的耦合效應。
三、傳統文化對于教師“教”的耦合效應
梅貽琦曾經說過:“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所以說,教師“教”是在學校的整體大環境里起到影響學生的重要因素,對于學風建設有著“發動機”般的動力推動作用,傳統文化中的“師德”“有教無類”等,對教師“教”有一定的耦合效應。教師在管理學生的時候,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只有自我的品行端正了,在管理學生的時候才能產生良好互動,這里端正品行的不僅包括行為,還包括思想層面。“尊師重道,學以為己”。作為老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尊重自己的教育事業,追求個人道德完美,在傳道授業解惑過程中更加注重師德。師德的建設在于自身的建設“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之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所以,倡揚高尚的師德師風要從思想上重視自身師德的建設。大學生處于人生成長的轉折期,對社會的認識還處于盲目、疑惑的狀態,作為老師要學會用“善言”。老子認為“言善信”認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作為老師要以真實的態度“善言”學生,花言巧語只是打磨修飾的欺騙之言,不能很好地教育學生。從“有教無類”“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范也”等有關師德的傳統文化中,表明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只有做到以德為本,才能更好地去做有益于學風建設的事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打開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之門。《墨子》說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以為刑政,關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三表也。”從學風建設中角度看待傳統文化,最少有三點耦合效應:第一,有本。高校教師要從傳統文化、有利于教學的西方文化吸取好的經驗、知識適當運用與教學。第二,有原。教師同樣要到學生群體中考察、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從一手資料中,正確地教學生。第三,有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有用的知識放在首位,突顯教學的目的性。
參考文獻:
[1][宋]朱熹.孟子集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2.
[2]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三聯書店,2015.
[3]孫詒讓.墨子間詁[M].北京:中華書局,1954.
作者:唐康 單位:淮海工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
- 上一篇:理工類高校學風建設路徑探索
- 下一篇:數字化實驗在電解質溶液導電性中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