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協調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6-15 09:36:40
導語:新農村建設協調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采用邏輯分析及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重點分析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針對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提出對策,以期協同推進江西省新型城鎮化發展與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
1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關系
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發展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表現為城鎮化的發展可以帶動新農村建設。對于江西省而言,在大力發展城鎮化的過程中,城鎮化是當地勞動力由農業向非農業轉化、由農村向城市遷移的過程,整個過程是在城市發展的外部拉力及農村自身發展的內部推力共同作用下發生的[1]。另一方面表現為新農村的建設可以促進城鎮化的健康有序發展。對于江西省而言,其城鎮化的過程不僅僅是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的空間轉移,其最終的落腳點是城鄉一體化的形成[2]。所以,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可以看作是城鎮化發展的重點。
2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存在的問題
2.1體制及協調障礙2.1.1現行戶籍制度阻礙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城鎮化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當地的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則會涉及勞動力的需求和供給。對于江西省而言,在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過程中,城鄉之間的勞動力流動是重要的環節之一。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對上述活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在這一制度下,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擁有更多的特權,很多外來農村人口無法享受到同等的社會福利,使得城鄉兩地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成本較大,極大地阻礙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地區的轉移。另外,雖然江西省有很多農村勞動力流入了城市,但是在現行戶籍制度下,依然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現象,這也會對農民工市民化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最終影響到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推進。2.1.2城鄉總體規劃工作缺失。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過程中,城鄉規劃工作發揮了重要的先導作用,但是,對于江西省而言,由于城鄉總體規劃工作的缺失,導致這一先導作用得不到發揮。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并沒有設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對周邊農村的發展現狀考慮不夠全面。例如,某縣工業園加壓站工程建設過程中,忽略了對農村耕地的保護,導致部分農田遭到破壞,對當地農業生產帶來負面影響,并損害到農民的利益,這會對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協調推進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2.2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村經濟發展是促進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江西省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2.2.1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第一,農產品質量較差。雖然江西省很多農村地區通過銷售推廣農產品來增加農民收入并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部分地區的農產品質量較差,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基礎相對較差。第二,農產品貿易結構不合理,影響貿易拓展。由于農產品貿易結構不合理,導致農產品銷售過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在產品銷售過程中無法獲得較高的利潤,如江西省很多農村地區所銷售的農產品包括水果、蔬菜、大米和玉米等,但是精加工和精包裝的產品數量卻比較少,無法創造更多的利潤。另外,由于農業生產方式比較粗放,導致農產品的銷售成本較高,進而影響到農產品銷售的整體收益。2.2.2農村金融體系有待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江西省很多農村地區的金融體系建設不完善。在很多農村地區,金融網點的數量較少,無法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服務支持。例如,在農村地區的小額貸款運作市場載體建設不完善,雖然很多農村居民有發展農業經濟的構想,但是受資金的限制,無法將其想法付諸行動。2.3農民文化教育的缺失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江西省很多農村勞動力進入了城市謀求發展,但是,由于其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導致其在城市中的發展并不理想,大多數農民工所從事的都是體力方面的工作,而且所獲得的收入并不理想。在本次研究中,對隨機選取的350位農民工進行問卷調查,一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332份,回收率為94.9%。調查結果顯示,在這些農民工中,未上過學的占1.1%,小學文化程度占14.0%,初中文化程度占59.7%,高中文化程度占16.9%,大專及以上占8.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農民工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外出農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7.9%,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本地農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2.6%。由此可見,農民工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相應教育培訓工作缺失,農民工的實際需求得不到滿足,這也會對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協調推進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2.4城鎮與農村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協調。這一問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單一。針對農村地區經濟建設所進行的公共服務由政府單一提供,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弊端。在這一服務模式下,主要依靠政府事業部門來完成相應的工作。但是,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村公共需求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所以,單一式的公共服務已經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農村經濟產業的發展經常會出現公共服務不到位的情況。例如,在這一模式下,很多農村地區針對畜牧業發展所建立的公共服務體系屬于準公共產品性質的農村公共服務,但是如果重大疫情出現而影響到農村畜牧業的發展,僅僅依靠政府部門的單一管理和支持是完全不符合現實的。二是農村公共服務的資金投入不足。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各項工作的開展都需要資金的支持,但是江西省很多農村地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開展都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導致公共服務工作中的資源配置不合理。
3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對策
3.1加強體制改革,完善協調工作3.1.1完善戶籍制度。對于江西省而言,為了有效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推進,必須從宏觀角度入手,對當前的戶籍制度進行改革,通過逐步建立城鄉統一、平等的就業失業登記制度,使得城市的外來農村居民不會受到太多的限制,尤其在農村勞動力的薪酬、住房及子女入學方面,應為城市外來農村居民提供更好的保障,促使外來農村居民的實際需求得到滿足,這對于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協調推進有著重要的意義[3]。3.1.2正確處理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推進城鄉建設一體化。對于江西省政府而言,在城鎮化與農村建設協調推進中,必須對城鄉關系進行正確處理。為此,其必須明確城市和農村在發展過程中的各自特點,通常城市所呈現的特點是現代化,而農村則更多地體現為自然的優勢,所以,在農村建設中應加強對農村優良傳統、自然生活方式的保護,這對于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會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3.2推動農村經濟發展3.2.1進一步推動農村產業優化和升級。第一,在農村產業優化和升級過程中,必須對原有的產品結構類型進行適當的改進,如對原先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并進行必要的包裝,借助這一方式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通過這種方式提升農產品品質,進而幫助農民獲得更多的收益。第二,發展綠色農業及特色農產品。綠色農業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這符合現代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通過發展綠色農業,在提升農產品質量的同時,更好地推動農業的發展[4]。3.2.2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在農村經濟體系建設過程中,應重點加速農村地區的資本積累,在此過程中江西省政府必須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例如,在地方政府的引導下,還應建立符合農村特點的金融機構,如農民資金互助社,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加強農村金融機構的建設。在農村地區,所建立的金融機構應主要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而且這一支持力度應不斷增強。在資本積累過程中,所建立的金融機構還應積極吸收當地的民營企業、村隊入股。3.3進一步加強農民文化教育工作對于江西省政府而言,必須從宏觀角度制訂農民工的培訓計劃,并出臺相關的政策,然后將農民工的培訓任務下放到各縣區,使當地政府部門做好農村居民的教育培訓工作。另外,江西省政府應對各個縣區的農民教育培訓進行必要的監督。通過教育培訓工作的開展,促使農村居民在提升知識水平的同時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使其在進入城市務工之后,可以更好地適應城市環境,使其能夠更快地投入到工作崗位中,在獲得工作認可的同時獲得相應的報酬,以達到其進入城市務工的目的。3.4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對于江西省而言,在農村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第一,加強管理體制的建設與完善。針對農村的發展,要加強人才引進,提高引進人才的待遇和福利,以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到鄉鎮基層中工作。第二,加強政策支持。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村發展,江西省政府必須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如在農產品貿易中政府部門要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進一步完善農產品企業運行服務機制。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必須通過政府的科學協調,促使不同的服務機構能夠進一步認清其存在的價值,并能夠相互配合,進而使得整個農村服務工作能夠規范高效進行[5]。為了充分發揮這一模式的作用,則必須對不同服務機構的職責予以明確,減少多頭管理等情況的出現。
4結語
江西省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協調推進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為此,必須對所存在的問題有全面的認識,并從多個層面入手完善相應的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葉敏.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模式比較[J].公安研究,2014(12):74.
[2]彭新平,張秀梅.資源枯竭型城市新型城鎮化發展對策[J].人民論壇,2013(32):230-231.
[3]彭新平,張秀梅.加快資源枯竭型城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J].商,2013(22):398.
[4]高興明.對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J].南方農業,2014(6):59-61.
[5]陳承明.論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辯證關系[J].社會科學,2014(3):48-52.
作者:張秀梅 彭新平 單位:萍鄉學院
- 上一篇:新農村建設農業推廣工作思考
- 下一篇: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設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