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03-21 10:14:52

導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論文

1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機遇空前

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大帶來了信息化建設發展的春天,在大會報告中,“信息化”更是列“工業化”之后,成為“新五化”之一,而且在報告的全篇,信息化思路貫穿始終。該報告對于信息化的重視,說明了信息化正成為全球社會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是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重點中推行電子政務的關鍵業務之一。社會保障是國家抵御公民社會風險的制度體系,是為公民擋風遮雨的安全保障。

2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的桎梏

2002年可以說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非常關鍵的一年。正是這一年,將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列為國家電子政務重點建設和完善的12個業務系統之一。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復了金保工程一期建設項目建議書,金保工程在國家整體立項。然而現實情況并不像決策者們所希望的那樣。從宏觀層面上來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一是受眾的不斷增長及業務的不斷拓展所帶來的壓力,除了為就業、社保、醫保、工傷、生育等常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業務經辦提供系統和技術支撐外,隨著城鎮居民系統建設、社保卡發放、網上申報系統等不斷出現的新業務也遠遠超出了當初規劃的框架,給整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二是由地區間的經濟、政策等差距所產生的自然壁壘,由于各地經濟基礎不同,各地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能力存在巨大的差異,盡管當初部里規劃的是“數據向上集中、業務向下延伸”模式,最終實現全國一統的目標,但就現實情況而言,經濟基礎難以平衡成為實現跨地區社保、醫療統籌的天塹,全國一統的愿景尚在遠處。從微觀層面而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自身也存在一些影響其發展的桎梏。一是資金短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顯然是一項需要高投入的項目,就硬件設備本身而言,其損耗折舊率比較高,動輒上百萬的小型機服務器往往在運行3~5年后就無法滿足支撐系統的需要,隨著新業務的發展,系統壓力越來越大,對設備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且設備自身更新換代速度也比較快;就安全維護而言,災備系統建設、系統安全維護、軟件開發等都需要巨額投入的支持。二是人才短缺,“十一五”規劃提到,目前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從事信息化建設的技術人員,平均每個城市只有5人,遠遠滿足不了系統建設和管理的需要。三是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理順,一些地區尚未設立信息化綜合管理機構,已經設立的,在信息化建設中的組織協調地位及與其他業務部門的關系尚需要進一步明確。

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的出路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為民生大計護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提供系統支撐和技術支持。面對日益發展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信息化建設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已經滿足不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需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需要找準發展得方向,以更加貼近民生的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實現自身的發展。全面考量一個地方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水平,要看硬件建設水平、系統覆蓋規模、數據量規模、組織機構建設水平等硬件,更要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的實際效果,其與就業、醫保、社保等業務結合的程度如何,在數據分析方面有無建樹,能否為領導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此外,面對社保卡、新醫保等新業務拓展,是否具有及時提供系統支持的能力,也很重要。以煙臺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為例,作為沿海城市,煙臺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在山東省還是起步比較早的,其整體水平也一直位居山東省前列。煙臺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積極爭取市政府和財政支持,搭建了符合國家標準的中心機房,承擔了全市所有的勞動就業、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城鎮居民、農保、領導查詢等應用系統。煙臺通過高帶寬的ATM專線與市數據中心相聯,同時,將各縣市區的養老、醫療、就業、機關保險、農保等主要經辦機構與當地分中心連接,形成了覆蓋全市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市域業務專網,并使用VPN和ADSL技術將網絡延伸至全市所有街道(鎮)和城市社區,街道社區可通過互聯網訪問數據中心的數據庫,實現了“組織在政府,工作在基層,落實在社區”的服務管理模式。

隨著網上申報系統建設及社會保障卡項目的建設,煙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將迎來新一次的發展機遇,并將以需求為導向,以應用促發展,緊密圍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應用工作,從最緊迫、最急需、最容易見效果的地方入手,及時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的成果應用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實際工作中,切實轉化為現實的管理服務能力和決策支持能力。

作者:徐愛敏單位:煙臺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