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西方創新思維觀探析

時間:2022-07-01 03:36:56

導語:心理學西方創新思維觀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學西方創新思維觀探析

一般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昏昏欲睡地聽.革除這心理學西方創新思維探析西方創新思維觀是隨著心理學發展的歷史脈絡實現的,特別是心理學流派的更迭演變給予創新思維觀以多維度的面貌;創新思維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是創造力的核心,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一定意義上都是創新思維的結晶。在報告中明確指出:增強政治領導本領,要堅持“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①的“五大思維”形式,創新思維被列入到國家的綱領性文件中,可見,我國對創新思維高度重視的程度。當前國內學者對創新思維的研究多從科學思維方法論的維度進行梳理,忽略了創新思維在心理學視域中的探討和研究。從西方心理學視角出發,考察西方心理學流派的發展軌跡,探索創新思維觀的嬗變與發展,有利于揭示創新思維的發生特征及規律,對提升人的創新思維能力、對新時代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價值。

一、創新思維觀在西方心理學流派間的嬗變

對創新思維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柏拉圖(Plato)、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理論中都蘊含了豐富的創新思維思想。古希臘文明中,希臘眾神被認為是反映人類精神的獨特象征。柏拉圖將人類的創造力歸功于繆斯女神的圣靈附身。直到亞里士多德從形式邏輯角度對創新思維進行了系統性研究,西方對創新思維的認識才首次放棄了對繆斯女神的依賴,走向了人的理性世界。亞里士多德認為,形式邏輯三段論的前提是一種將觀察到的經驗由直覺上升到一般原理的創新思維活動。在德國古典哲學時期,創新思維的理論達到了新的高度。康德(ImmanuelKant)和黑格爾(G.W.F.Hegel)都對創新思維與非創新思維做出了區分,他們都認為非創新思維只是解釋概念的形式和外延關系的形式邏輯,而并沒有產生新的概念知識。但康德認為創新思維是一種先驗邏輯,它是利用思維的能動性、依靠想象來對感性知識進行聯結以產生新知識的過程;而黑格爾認為創新思維是一種從歷史形態把握其創新規律的辯證邏輯,揭示的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思維實質。在這期間,創新思維的心理問題也進入了哲學家們的研究視野中,如康德、黑格爾、費希特(JohannG.Fichte)都在不同程度上將想象作為創新思維的心理機能。總體來看,西方在19世紀之前盡管還沒有形成對創新思維的心理學研究,但實際上這些研究也涉及到了一定的心理學內容,因此,將該時期稱為對創新思維研究的萌芽階段。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創新思維的心理學研究進入了起步階段。隨著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心理學逐漸從哲學的母胎中脫離而出自成一門學科,科學主義心理學嘗試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破解思維、意識、感覺、想象等經典哲學問題。在學術討論一片繁榮的局面下,有關創新思維的心理學研究成果逐漸涌現,豐富了人們對自身高級認知功能的心理活動的認識。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WilhelmWundt)在萊比錫大學建立科學心理學后,心理學產生了構造主義、機能主義、行為主義、格式塔主義、精神分析流派、人本主義等流派。按照斯滕伯格(RobertJ.Sternberg)的觀點,構造主義、機能主義和行為主義“對創造力研究沒有任何貢獻”。①不可否認,鐵欽納(EdwardB.Titchener)的結構主義將心理現象看成是靜止“元素”的狹隘思想使其在心理學史中只能是曇花一現。但實際上,機能主義、行為主義的分支———新的新行為主義、格式塔主義、精神分析流派和人本主義都呈現了不同的創新思維觀。(一)機能主義:創新思維的進化觀。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機能主義心理學是受到進化論思想和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并在與結構主義的交鋒中產生的。機能主義主張創新思維的適應性特點,對創新思維研究的貢獻主要有三點:其一,用進化論解釋心理現象的觀點蘊含了創新思維是神經系統表現形式的思想,為創新思維的腦科學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其二,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先驅英國心理學家高爾頓(Fran-cisGalton)所著的《遺傳的天才》一書是比較被公認的最早用科學方法對創新思維進行研究的系統科學文獻,他所開創的“自由聯想”實驗推進了創新思維在心理測量方面的研究。其后來的著作《英國的科學家們:他們的稟賦和教養》《人類才能及其發展的研究》《自然的遺傳》被認為是“開創了創造性心理學這一心理學分支”。②其三,機能主義先驅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的《心理學原理》從將心理學當作一門自然科學的基本前提出發,主張心理學的對象應該研究人類心理活動與腦生理活動的關系,預示了創新思維在心理和腦生理研究中的合理性,同時也指出了“天才”在遺傳和環境中的相互作用。(二)新的新行為主義:創新思維的建構觀。行為主義是心理學的“第一勢力”。20世紀20年代,經典行為主義的創立革新了心理學傳統的以內省法研究主觀意識的方法,經典行為主義者將人的心理現象歸結為刺激-反應(S-R)的模式,認為這一過程并無意識的參與,更無創新思維可言。但在20世紀30年代后誕生的新行為主義和新的新行為主義為“意識”回歸到心理學,進而對將創新思維引入心理學的研究視域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托爾曼(EdwardChaseTolman)對行為主義的極端觀點進行了修正,在刺激與行為之間引入了一個有機體作為中介變量,使S-R變成了S-O-R,但這一觀點的弊端在于讓這一模式過于主觀化。為了解決行為主義領域的這種危機,新的新行為主義者對行為主義進行了改造,將行為主義與建構論結合在一起,探索在環境的影響下思維在行為中的調解作用,強調心理過程的流動性、積極性和主動性。(三)精神分析流派:創新思維的潛意識觀。心理學的“第二勢力”精神分析流派誕生于19世紀末,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對創新思維的研究極為深入。他在1908年出版的《作家與白日夢》中將創新思維從人格的角度進行了精神分析,并且主要闡述了創新思維與潛意識的關系。弗洛伊德將人的創新思維歸為一種潛意識活動的性本能升華,在對夢的解析中他將人的潛意識活動稱為初級思維過程(primary-processthinking),而將人在意識狀態下所展現出的邏輯性的、規范性的思維稱之為次級思維過程(second-ary-processthinking)。精神分析流派其他代表人物的觀點與弗洛伊德有所不同,如榮格(CarlGustavJung)主張創新思維來源于內心沖突、童年創傷和集體潛意識中的情結。而阿德勒(AlfredAdler)的思想中隱含了創新思維是為了彌補自身缺陷而產生的觀點。精神分析流派的潛意識觀點對創新思維在靈感、頓悟等非邏輯思維上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但由于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學家們過于注重對創新思維在潛意識層面的研究,因而忽略了次級思維過程的邏輯成分在創新思維中的作用。在弗洛伊德等早期精神分析學家們看來,具有創新思維的藝術家總是離神經癥不遠。隨著創新思維研究的不斷深入,心理學在20世紀50年代左右就證實了神經癥并非與人的創造性有直接關系。盡管弗洛伊德是一位從生理醫學走向心理學的學者,但在創新思維的問題上,他和他同時代的精神分析者們都沒有在神經生物層面上加以探索。(四)格式塔主義:創新思維的整體觀。20世紀20年代初,誕生于德國的格式塔主義心理學是在反對構造主義和行為主義的聲音中建立起來的,其理論觀點主張從有機體對環境做出反應的整體觀研究心理現象,認為創新思維是“通過頓悟來改造舊的格式塔而建立新的格式塔”①的過程。科勒(WolfgangKohler)從頓悟角度在問題解決情境中理解創新思維,主張頓悟是創新思維的本質,但缺乏對頓悟機制的解釋。該流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韋特海默(MaxWertheimer)在《創造性思維》中描述了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以及高斯(CarlFriedrichGauss)和伽利略(GalileoGalilei)在科學發現時的創新思維過程,主張從整體結構的角度對創新思維進行研究,如他強調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互補,并且強調了作為問題解決的創新思維過程。可以說,格式塔主義心理學是開創創新思維研究的最重要心理學理論流派,因為幾乎在所有關于創新思維研究的理論著作中都可以看到格式塔心理流派的身影。(五)人本主義:創新思維的自我實現觀。20世紀50年代誕生于美國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在其誕生后近30年的發展中迅速成為了西方心理學的一項革新運動,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針對行為主義對創新思維的環境決定論和精神分析對創新思維的性本能決定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新思維研究主張從自我認識、自我發現的角度研究創新思維,強調從人的本性、價值和潛能來挖掘創新思維。20世紀60年代,羅洛•梅(RolloMay)在《創造的勇氣》中主張人要通過創造性的活動來達到自我實現,并且肯定了勇氣在創新思維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提出的“高峰體驗”也可以被看作是對創新思維具體情境的探索。

二、當代西方創新思維觀的科學主義趨勢

早在心理學創立之初,心理學就沿著兩個支流發展,一是以客觀實驗為范式的主流科學主義取向的心理學,二是處于邊緣的以主觀經驗為范式的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20世紀中葉,在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P.Guilford)的積極倡導下,創新思維的心理學研究進入了迅速發展期;到了21世紀,在心理學和腦科學的雙重推動下,創新思維的研究走向了科學主義。科學主義取向的心理學研究主張從還原論上對人的心理進行研究;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主張從整體性關注人當下的生存狀況、主觀性、意義、價值、潛能和自我實現等主題。從上述心理流派對創新思維研究的歷史脈絡來看,各個學派提供的創新思維觀對創新思維的當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和引導,在心理學的眾多流派中,精神分析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人文主義心理學的代表流派在揭示創新思維的本質上具有重大意義,但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創新思維的研究在向著整合的趨勢下仍然保留并強化了科學主義的態度,主要可以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論上來對科學主義心理學趨勢下的創新思維觀進行概括。(一)從研究內容上看科學主義趨勢下的創新思維觀。科學主義對創新思維的研究,將人的“自然屬性”作為研究內容,認為創新思維由客觀、普遍的物理或生理因素決定,弱化其作為社會、文化和歷史中的人的屬性,即將無法驗證的價值、意義等主觀經驗排除在外。當代對創新思維的前沿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腦生理的研究上。不難發現,自21世紀以來有關人類心理最有價值的發現往往與腦科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主要特點是依靠事件相關電位(ERP)、腦電圖(EEG)、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經顱磁刺激(TMS)等技術為人類能夠“看到”腦的認知活動的功能定位和動態過程提供了認知神經科學上的證據。因此,心理學家們將心理過程研究的視角擴展到了神經生物的層面上。如研究發現發散思維與多巴胺系統區域的灰質含量成正相關,這個區域包括背外側的前額葉皮層、雙側基底神經節、黑質、腹側被蓋區。①其他研究在創新思維的言語維度方面發現其與人腦右楔葉、右楔前葉在灰質密度上呈正相關。②但現存的研究大多數都是從腦生理與創新思維的相關性來解釋二者的關系,而并非是成因果關系;甚至有些研究把相關性的研究結果用因果關系來解釋。人類產生創新思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別是社會、文化、歷史等因素對促進創新思維的產生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未來的研究仍然可以繼續從什么樣的環境可以使創新思維的腦生理發揮出最大的潛能這一角度來探索二者的關系。(二)從研究方法上看科學主義趨勢下的創新思維觀。科學主義創新思維的研究效仿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主張在嚴格的實驗室控制下采取量化研究和實驗研究等方法揭示人的創新思維本質。當代對創新思維研究在方法上的突出特點就是采用科學的心理測驗方法和腦成像方法研究個體差異。對創新思維的測量可以追溯到機能主義先驅心理學家高爾頓的“自由聯想”測驗法,隨著吉爾福特將發散思維作為創新思維的最重要特征,發散思維成了測量創新思維的重要指標,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TorranceTestsofCreativeThinking)、《創造力測驗》(Wal-lach-KoganCreativityTests)和《寫標題測驗》(PlotTitlesTest)等。對創新思維進行科學的測量無疑加深了人們對創新思維的理解,但是這些測驗在隨后的幾十年中都面臨了不同層次的批判,《創造力測驗》的發明者沃拉克甚至在后來否定了自己的測驗在測量創新思維時的有效性。盡管對創新思維的測驗存在著一定的弊端,但是我們仍然能看到當今這些測驗在教育、人才選拔等應用領域的貢獻。除了對創新思維的心理測量研究,還出現了依靠技術、儀器和設備的實驗控制法,如ERP、EEG、fMRI、PET和TMS等技術對創新思維的實驗研究產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補充了近百年來關于創新思維在哲學、心理學上的觀點。但測驗法和實驗法都將被試置于確定的情景中,忽視了創新思維在現實環境中的普遍意義。此外,對創新思維在發散思維、遠距離聯想和人格上的測量僅僅是創新思維的一個方面,而不能準確地測量人全部的創新思維。實驗室條件下進行的研究,被試往往要求帶著電極帽或者躺在特定密閉的設備中進行實驗,為了獲得精確的腦數據,被試往往被要求盡量保持不動。然而,這與我們日常的創新思維活動的情境是相違背的。這種實驗的環境設置、指導語以及相關流程已經對人類的創新思維產生了干擾。根據具身認知的研究,雙手交替的動作可以提高發散思維任務上的表現,而將物體放置在一起的動作可以促進收斂思維任務的表現,這說明人們的身體動作本身就會對創新思維的產生帶來一定的影響。而戶外散步等動作由于可以抑制那些限制創造性認知的無意識的心理障礙,從而可以提高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任務的表現。①因此,未來的研究還應在實驗情境的設置上提高對創新思維研究的生態效度。(三)從研究理論上看科學主義趨勢下的創新思維觀。從研究理論上來看,科學主義采用元素分析的“切片化”方法來研究人的創新思維,將創新思維分解為基本的心理因素或生理因素,進而說明創新思維的不同心理現象和其復合體的形成規律,而且研究多關注于創新思維的非邏輯成分而忽視從整體上研究創新思維。從創新思維的心理和腦生理的因素分析是一種對人類高級認知功能的最低級解釋,這些結構和功能只是揭示了創新思維自然發生的基礎,但不可替代人類的創新思維活動。正如貝多芬的交響樂不僅僅是由一系列音符進行拼湊,徐志摩的詩也不只是一堆漢字的結合體。腦科學的方法與技術只能讓我們觀測到創新思維腦的生理活動和工作機制,但不能讓我們觀察到創新思維的本質。用元素分析的方法只是對人創造性的消解、能動性的忽視和本性的遠離。此外,大多數研究都側重于創新思維的某個方面,特別是注重對創新思維非邏輯成分的研究,其結果是不但難以把握創新思維的全貌,甚至會以偏概全地引起對創新思維的誤解。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是有相當多的研究對創新思維本質的理解過于狹隘。狹義的創新思維強調創新思維的隨機性、突發性和靈活性,因此,很多研究都側重于對創新思維醞釀階段和明朗階段中的自覺思維、靈感思維、頓悟思維等非邏輯思維形式的研究,而缺乏對創新思維在準備階段和驗證階段的研究,這兩個階段運用到的思維形式主要是邏輯思維。特別是缺乏對創新思維驗證階段的深入研究甚至是忽視。如在創新思維領域,有很多研究將注意力集中于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的研究,這種想法起源于19世紀早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但值得注意的是,由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產生的情緒表達是不加以約束的和脫離現實世界的,這與作為人類最高級的認知能力———創新思維差距甚遠,因為缺乏了對產生的創新思維的驗證是不具價值的創新思維。對創新思維本質認識的缺乏,導致了剛剛消除了創新思維“天賦”的優越感,又給創新思維冠上了“異常”的自卑感。因此,我們應該將研究的焦點重新指向于創新思維的驗證階段。然而,在驗證階段對思維成果的重新驗證與修訂并不僅僅是對創新思維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的驗證與修訂,還應該將意義和倫理問題引入創新思維的驗證階段。對創新思維的元素分析或非邏輯方面的研究雖然有利于人們深入理解創新思維的本質,但阻礙了人們對創新思維的整體把握。若不將創新思維在整體上加以理解,就會造成很難根據一個創新思維的心理和腦的系統來有效地開展教育實踐上的應用研究。

三、西方創新思維觀對我國創新思維研究的啟示

西方各個流派關于創新思維觀的多維研究對我國思維及創新思維的研究產生了極大的啟示,使我們的研究由哲學層面和思維科學層面深入到心理學和腦科學層面、越來越向著自然科學的微觀領域展開探索和研究;但是,我們忽視了對創新思維在人文主義方面的研究,缺乏對創新思維在倫理維度上的探索。因此,我們要借鑒吸收西方心理學各流派對創新思維研究的合理性,使我國對創新思維的研究得以逐步深入。西方心理學各流派對我國研究創新思維提供的啟示在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和應用研究上是不同的。首先,在理論研究上,盡管國內學者從思維科學角度在很多方面對創新思維進行了理論探索,但由于對創新思維的心理機制和腦生理機制的解釋材料缺乏更新,未能及時將國內外心理學和腦科學的實證研究成果納入其理論框架中進行評述而略顯薄弱與沉悶,因而難以客觀地推進創新思維在思維科學中的理論發展。在思維科學領域,創新思維研究未能超越傳統范式的主要原因是“受西方近性主義哲學、主體形而上學對‘自然本性的遺忘’、‘夸大主觀自覺性’弊端的影響,對于創造性思維的發生邏輯及其實現過程的研究,往往側重于‘自覺發生因素’,而對‘自然發生因素’重視得不夠,關注的甚少”。①創新思維“自然發生因素”不啻于以思辨的方式對其進行探討,更需要實證科學的邏輯展開。正如馬克思所說:“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②人們逐漸破除了“繆斯”的迷信,使創新思維納入到科學主義心理學和腦科學中是必然之勢。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創新思維的人文主義取向也是未來研究的重要趨勢,特別是在倫理維度上的思考。幾個世紀以來,創新思維成為了人類取得重大發現和重要文明背后隱藏的基本法則,同時由于人類創新思維所引發的自然災害、戰爭威脅等也成了挑戰人類文明的罪魁禍首,究其原因是人類不能將創新思維在倫理價值的意義上予以關照。因此,未來對創新思維的探析要在人類寓居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的意義方面加以討論,才能把握人類精神的巔峰———創新思維的本質。其次,在實證研究上,目前我國雖然已經有部分心理學和腦科學的學者對創新思維進行了實證研究,使我國創新思維在實證研究方面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甚至不少學者在方法技術和研究水平上已經與世界同步甚至達到了世界的前沿水平,但當前關于創新思維的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過于依賴實驗室的設備,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該傾向于設計出更具有生態效度的實驗。除此之外,當前實證研究所出現的問題是在理論框架、實驗范式和研究方法上過于依附西方的心理學和腦科學,以至于目前還缺少能夠立足于中華傳統文化根基上對創新思維進行的心理學和腦科學的本土化研究。最后,在應用研究上,我國關于培養創新能力的應用研究相對來說比較零散。其中有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對創新思維的“外在因素”上,即重視理性培養、理論誘導、功利誘惑、問題意識等因素對培養創新能力作用的研究。但隨著研究手段的不斷進步,對創新思維的研究出現了從宏觀走向微觀的趨勢,由于對創新思維在心理機制和腦生理機制的認識尚且不足,盡管有一些研究為提高創新思維腦、心理能力方面提出了實際的方法,但未能深層次地解釋其中的腦機制和心理機制,因此,導致了相關科學理論的支撐方面略顯不足,并且在教育實踐上也略顯薄弱。

四、結語

綜上所述,西方創新思維觀的嬗變是受到心理學各個流派的發展所制約的。創新思維的進化觀、建構觀、潛意識觀、整體觀和自我實現觀既體現了西方創新思維的理論實質,又體現了當代創新思維觀的理論線索和科學主義的發展趨勢。對我國創新思維的研究,即在理論方面解釋創新思維、在實證方面認識創新思維、在應用方面開發創新思維,提供了研究依據,給予了極大的啟示。在西方心理學各流派研究創新思維的基礎上,應深刻反思當前背景下以人類幸福為目標的創新思維倫理觀,在融合科學主義心理學和人文主義心理學的研究范式的同時,探索出我國創新思維研究的本土化發展道路。在當今社會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的背景下,采取全面優化、提升人的創新思維的舉措,走向科學倫理維度的、正確的思索研究創新思維的道路,為提高民族的創新思維能力及創造力增添更多的智慧、方案和力量。

作者:王躍新 李鴿 單位:吉林大學